明朝除了阉党,最坏的是“言官”?

明朝除了阉党,最坏的是“言官”?

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同志,想必到最后都会生出这样一个印象:感觉明朝的言官除了没事找事之外,基本上没干什么好事。

一个典型现象是,“木匠皇帝”在任年间,以魏忠贤为核心的阉党,权倾朝野,干下的坏事罄竹难书,东林党几乎覆灭。

但即便如此,不少人依旧认为魏忠贤干了些好事,起码他在干坏事的时候,收起了工商税,让国家税收得到一些保障,还保证了辽东战局的平稳。

反观东林党,大部分都是正直之士,有理性、有信仰,虽然他们被阉党害得很惨,但一些人依然鄙视他们,只因东林党得势的时候,几乎没干什么实事、好事。

哪怕是大明公司即将破产之际,崇祯虽然想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奈何重新得到重用的东林党,虽然势力遍布庙堂与江湖,但依然没起什么作用。

言官另外一个让人讨厌的地方在于,它很大程度上成了党同伐异的工具。

此时此刻,陷入政治斗争中的言官群体,其弹劾也已完全是对人不对事,基本上利益决定脑袋。

而朱重八同志当初之所以设立言官制度,主要是为了让言官劝谏皇帝、左右言路、弹劾百官、按察地方等,根本目的在于是为了政治清明。

可当言官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不再坚守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陷入地域、门派之争,从而存在人身攻击、诽谤污蔑,也就是所谓的无凭无据的风闻奏事,言官制度已是完全走样。

明朝除了阉党,最坏的是“言官”?

并且这样充满阴谋、野心的监督,会让真正干事的人寸步难行。比如袁承焕,为了避免言官的攻击,当初对崇祯提的一个条件就是,不要让言官在朝堂之上叽叽歪歪。

不得不说,明朝虽然阉党盛行,太监干政层出不穷,名留青史的大太监更是五个手指头数不过来,但另一方面,明朝也确实是言论开放最自由的朝代。

一个七品小官能够抬着棺材骂皇帝“嘉靖嘉靖,家家皆净”,最终却得到重用和赏识的,也只有明朝的海瑞。

一个言官胆敢向写下一篇《酒色财气四箴疏》的报告上奏给皇帝,直言皇帝好色、贪婪、残暴、昏庸、无能、懒惰……可谓五毒俱全、一无是处,也只有明朝的雒于仁。

并且,由此而形成一种“文死谏”的气节,不以皇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政治的平衡和皇权的制约,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明朝除了阉党,最坏的是“言官”?

但要说言官以及言官制度很坏,甚至应该为明亡而负责,则明显失之偏颇。言官尽管能够骂天骂地骂空气,但骂了有什么用,正向作用还是反面作用,还得看皇帝个人的抉择。

比如,最爱跑出去玩的朱厚照同志,就喜欢打言官们的屁股,光天化日之下对群臣进行挺杖惩罚,只因百官不同意他南巡。

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不效、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言官再怎么骂都无可奈何。

所以,还是黄宗羲先生说得好,“天下之大害,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归根到底要“抑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