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閩南靖海將軍施琅之墓,陵墓規模恢宏全省罕見

訪閩南靖海將軍施琅之墓,陵墓規模恢宏全省罕見

施琅,這個名字對於閩南地區甚至臺灣的大部分人來說是不陌生的,作為一位清朝初期的重要將領,他以63歲高齡統兵收復臺灣,獲封靖海侯,其子孫世代承襲侯位,至光緒年,對臺灣、對閩南地區都是一個重要的人物。但是在現今的華人圈子中,對他的評價存在兩個極端的爭議,積極的是他收復臺灣,在臺灣可能被放棄的時候,毅然上奏陳述臺灣的重要性,最終臺灣被設立府,納入大清的版圖;負面的則是他反覆降清,將臺灣的官田佔為己有,橫行霸道,對臺灣人民長期的壓迫。到如今,施琅仍然是一個很難評價的人。

訪閩南靖海將軍施琅之墓,陵墓規模恢宏全省罕見

施琅逝世之後,據說為了防止被破壞曾同時在七個地方下葬造疑冢,最終疑冢都被破壞,只剩真實的墓葬,地點在惠安黃塘虎窟村附近的鶴頂山。墓園在鶴頂山的斜坡之上,呈坐北朝南之向,早期佔地多達一萬多平方米,現佔地六千多平方。

訪閩南靖海將軍施琅之墓,陵墓規模恢宏全省罕見

施琅的整座墓園是依山而建的,共有七段臺階,從空中俯瞰整座墓園呈“風”字形。走進墓園,最先看到的是文物保護碑,共有三塊,從省級到最新的是06年被國家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呈現了從本地到國家對施琅墓的重視。

訪閩南靖海將軍施琅之墓,陵墓規模恢宏全省罕見

墓園的第一個臺階上的正中間是一座龜趺碑亭,亭子石柱的雕刻、昂首的龜石雕,精美的雕刻仍能隱約看見施琅當年葬禮的隆重風光,龜石刻上豎立著一塊石碑,上面被描紅的“皇清敕建”幾個大字仍然清晰可見。第二段臺階之上,從左往右依次並立著康熙皇帝三次“皇清諭祭”的三座碑亭,石碑上詳細記載了立碑的時間和具體情況。

訪閩南靖海將軍施琅之墓,陵墓規模恢宏全省罕見

第三段臺階上,空地兩側並立著動物石刻,有石馬、石虎、石羊和石獅,動物石雕造型古樸,形態靈動,雖經歷風吹雨打,仍然可見其高超的雕刻工藝。

訪閩南靖海將軍施琅之墓,陵墓規模恢宏全省罕見

第四個平臺上立有一座典型閩南建築風格的石牌坊,上刻“欽賜祭葬”四個帶有濃濃莊嚴肅穆之氣的大字,重簷歇山、燕尾脊、飛簷翹角,雕刻精細嚴謹,整座牌坊恢弘莊嚴。

訪閩南靖海將軍施琅之墓,陵墓規模恢宏全省罕見

再往上的臺階,兩側安放著文武官員的石刻雕像以及可供文武官員祭奠站立的平臺,最後一個平臺即是施琅與夫人的合葬墓。施琅的墳墓呈半圓狀,墓前是一塊祭祀用的石雕桌臺,墓埕有五層,長約135米、寬50米。墓碑為方形,正中間刻有“皇清光祿大夫太子少傅靖海將軍侯襄壯施公賜塋”,兩旁刻的是“一品夫人王氏,一品夫人黃氏”。墓包上長有鬱鬱蔥蔥的草,與周圍的環植蒼松翠柏融合在一起。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墓園可以明顯看到有些地方是經過修繕修補的,雖然可能存在不同,但是我們仍然能看到這座墓園剛建成時的恢弘規模。

訪閩南靖海將軍施琅之墓,陵墓規模恢宏全省罕見

三座“皇清諭祭”碑亭以及“欽賜祭葬”牌坊,可見康熙皇帝對其的讚賞。在整個閩南地區,施琅墓的外觀規模可謂是最大的清制墓了。無論其身後功過如何評議,終究已經成為歷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