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高校發錢的方式是什麼樣的?你知道嗎?

歸根到底,還得回到源頭。第一個問題: 錢從哪裡來,怎麼分配?第二個問題:政府與大學之間的關係怎麼平衡?

給高校發錢的方式是什麼樣的?你知道嗎?

這一次,"985" 、 "211"真的要退出歷史舞臺了,因為教育界已經決定將這些所謂的名校徹底地進行改革。至於你還用不用這樣的稱呼,隨你便一教 育部說了,也不是不能繼續提,但以後將按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方案來統籌考慮。

其實就是沒了,正如網友所說的,以後恐怕得在"985'"211"之前加一個"前" 了。這可能會讓人感到不適,不過也正常, 一項政策, 有開始,就有結束。這個時候,應該做的是總結得失,展望未來。我們先從頭說起。

給高校發錢的方式是什麼樣的?你知道嗎?

從名稱就可以看出來, "XxX工程" 這種說法帶著濃厚的計劃體制色彩。"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做法,在一些領域也有過成功的案例,比如"兩彈一星" 和奧運會,確實可以在短時間集中大量資源辦成,但大學是一個複雜系統,而且要長期運行, 靠資源堆砌(就 "985' "211"工程而言,主要是靠錢)是不行的。因此,它最原初的假設就有問題。 然後再說結果,用一句話來總結: "985"、"211"工程造就了一批"985" "211" 的高校。

給高校發錢的方式是什麼樣的?你知道嗎?

這看起來像一句廢話,然而並不是。 "985" 211' 高校真的是中國教育部門一直十分重視的領域,畢竟中國也算是教育大國,我們當然對教育方面的經費不會吝嗇,就拿科研經費來說,"985""211" 高校佔了七成, 但招生人數只有全國招生人數的不到八分之一。隨之帶來的馬太效應,影響更為深遠,不贅述。也許有人會說國外也有名校崇拜,但那有相當一部分是私立學校,並通過市場競爭自然形成, 而"985"、"211 則是源於公共財政的分配不公和行政部門的貼標籤。

給高校發錢的方式是什麼樣的?你知道嗎?

更糟糕的是,它加大了高校對行政部門的依附性。中國高校名義上是獨立法人的事業單位,但"985" 和"211" 工程實際上是對行政部門進行賦權:資格審批、成績考核、資金髮放基本.上

給高校發錢的方式是什麼樣的?你知道嗎?

都由政府負責。對高校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擠進 "985""211" (這兩個工程都經歷了不斷擴容的過程),迎合行政部門設定的條條框框,而不是提高教學質量贏得市場。為什麼說行政化是中國大學最大的弊端,緣由便在於此。而"985"和 "211'工程顯然與去行政化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馳。

給高校發錢的方式是什麼樣的?你知道嗎?

再來看將取代 "985""211" 的"雙一流" 最大的區別就是"一流學科"與"一流大學"並列, 這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學校的身份,給了其他高校一線希望,比以前相對公平和開放,這是進步。但由行政部門自上而下主導,這點並無變化,只不過指揮棒從"985"、"211"換成了 "雙一 流"。莊家還是那個莊家, 規則略有變化,重洗一遍 牌,再來一輪"跑部錢進"的可能性不是沒有。對於未來, 我們並不樂觀。

給高校發錢的方式是什麼樣的?你知道嗎?

所以歸根到底,還得回到源頭。第一個問題:錢從哪裡來,怎麼分配?高校經費政府出大頭,這是常態,是現在國家的特徵決定的。對於各高校,至少要讓所有高校( 包含民辦高校)有平等參與競爭的機會。同時也要開拓多元的經費來源渠道,比如哈佛、耶魯等名校相當一部分經費就來自捐贈和基金投資,在國內,去年騰訊創始人之一-陳一丹就捐了20億辦武漢學院。 對於捐贈的經費,可以相對自由處理。

給高校發錢的方式是什麼樣的?你知道嗎?

第二個問題:政府與大學之間的關係怎麼平衡?一般說來,誰出錢誰有決定權,政府出了錢(其實是納稅人出錢), 還要保持大學的獨立性,這就得想辦法。國外的普遍做法是設置撥款委員會, 作為政府與高校之間的"緩衝區"。比較典型的是英國的一個"非政府部門公共機構" ,具體名稱有點記不清,但它 擁有清晰的免於直接政治控制的法定權力,而撥款的各個環節,包括分配方法、參數模型、撥款總量和結果等, 都有詳細的公示,並接受外部審計。

"985" "211" 工程當然不是一無是處, 但在今時今日,確實已經過時了。關鍵是如果教育仍然受到行政的過多束縛,世界一流大學希望渺茫!不想改變機制,只想著砸錢,這是土豪的做派,距離大學精神還遠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