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御林軍,張靈甫的74師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部隊?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號稱有“五大主力”,分別為: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第七十四軍,第十八軍。

蔣介石的御林軍,張靈甫的74師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部隊?

這五大主力,一水的美式裝備,戰鬥力十分強悍,當時有說法叫做:新1軍是裝備出來的,第74軍是打出來,第5軍是練出來的,第18軍是寵出來的,新6軍是孿生出來的。其中的七十四軍就是後來張靈甫的七十四師!七十四軍在抗戰時期戰鬥力就十分強悍,淞滬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都能看到七十四軍的身影,號稱“抗日鐵軍”,連日本鬼子都十分忌憚,美國顧問就說過:國軍只有七十四軍能打!

1947年七十四軍改編為七十四師,張靈甫出任師長。說起張靈甫的整編74師,那可是國民黨真正的虎狼之師,號稱五大主力中的第一王牌,裝備精良兵員作戰素養高,粟裕一直將之視為心腹大患,一直欲除之而後快。74師有多強?其實在解放戰爭時期,由於蔣介石的全面內戰鋪開後,74師已經不如抗日戰爭中的74師了。眾所周知,74師前身是74軍,下轄三個數師,部隊營團以上軍官多為黃埔畢業生生。在抗日戰爭中,74師戰鬥減員後一直是國民黨政府優先考慮補充的部隊。

蔣介石的御林軍,張靈甫的74師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部隊?

減員後馬上有戰鬥經驗的老兵接替,所以,抗戰時期這支部隊新老兵比例一直在1:9,這在部隊是一個合理的比例,有利於部隊戰鬥力。抗戰勝利後,國民黨進行軍隊改編,將三師九團改成三旅六團,所以,從整體兵力上來看,改編後的74師比改編前的74軍要減少1萬人左右,由4萬5千人減少到3萬人左右。解放戰爭爆發後,74師作為國民黨主力,先後參加了兩淮、宿遷和兩次漣水戰役,從這幾場戰役來看,74師又損失1萬多人,國民黨政府為之補充8600名新兵,但是大部分都是數字,真正能到位的不多。

這樣,74師新老兵比例開始下降到4:6以下,這與抗戰期間的1;9相比,兵員素質和戰鬥力是大幅度下降的。再看看74師的裝備,後人在演繹張靈甫的覆亡之路時,都一致稱該部隊是全幅美式裝備,其實不然,經過數次與解放軍的消耗戰,74師的部隊火力沒那麼強。首先,步兵營機槍標配為8挺,但是很多營能配5挺就算很不錯了。除了正式的步兵單位,其它後勤部隊甚至只有正副班長才能配槍,可想而知,74師的裝備也不是想象的那麼強。

蔣介石的御林軍,張靈甫的74師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部隊?

第二是美式裝備對國民黨來說永遠是一把雙刃劍,好用但是不好維修,機械零件不好配啊,從大炮到機槍到衝鋒槍,基本上是打壞一支扔一支。1946年美國一度對國民黨實行武器禁運,最後,很多部隊只能拿本以淘汰下來的中正式步槍替代。所以,從兵員和裝備來分析,74師沒有想象的那麼強大。七十四師能打出來,與他本身超一流的素質是分不開的。抗戰後期,七十四軍的火力配置就已經十分強悍:全軍共8個團,2.1萬人,每個連有勃朗寧輕機槍六挺、湯姆森衝鋒槍三支、擲彈筒四隻,剩下來的士兵全部使用春田步槍。

火箭筒是到營才有,團部另外還會配備四門迫擊炮。其中第58師炮兵營有6門105毫米榴彈炮,在當時可是相當具有威力的重炮了。此種配置,與日本鬼子硬抗都不吃虧,加上七十四師60%的軍官系軍校畢業生,軍人素質很高,戰鬥力強也就不在話下。而其師長張靈甫雖然犯有殺妻之罪,但在當時絕對是頂級的將才,他出身黃埔四期,30歲出任團長,參加過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上高會戰,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可謂身經百戰,武漢會戰的時候,張靈甫親率敢死隊在萬家嶺飛奪張古山;上高會戰與餘程萬的57師死戰日軍11天;長沙會戰其所轄58師傷亡超過40%。

蔣介石的御林軍,張靈甫的74師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部隊?

客觀的說:張靈甫在抗戰時期於中華民族是有大功的。這樣的軍隊,這樣的將領,偏偏在孟良崮遇到了粟裕,當時的七十四師,雖然經過整編,但是人數不降反增,達到3萬多人,火力較抗戰時期更有增長,對華東野戰軍有絕對優勢,張靈甫想將計就計,來個中心開花,為擊潰山東共軍主力創造良機,蔣介石當然明白得意弟子的心意,責令其他部隊抓住時機,趕快救援!

可惜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最近的不過相隔不過十公里,張靈甫原本計劃堅持兩天就能見到援軍,結果堅持了4天連援軍的毛都沒有看到,國軍83師李天霞近在咫尺,就是不救,其他人更是磨洋工,眼看著七十四師被粟裕吃掉,事後總結會,顧祝同湯恩伯一幫蠢材把責任一股腦推給張靈甫,反正死人也不會講理!如此國軍,焉有不敗之理!戰後,陳毅等領導,指示華野政治部聯絡部抽調20多名得力幹部,向被俘的整編第七十四師軍官調查該師的歷史沿革、組織編制、官兵的成分和素質、部隊訓練、新兵補充、參謀、補給和衛生業務、參加過的歷次重大戰役經過及檢討、慣用戰法、該師在戰略戰術上對解放軍的研究和對策、政治工作等方面的情況。

蔣介石的御林軍,張靈甫的74師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部隊?

歷時3個星期,編成調研稿達3萬餘字。鍾期光為調研稿題寫書名:《蔣軍七十四師的調查研究》。戰爭性質方面。抗日戰爭是民族自衛戰爭,是正義的戰爭,政治口號響亮,官兵競相出力。可是國民黨發動的反共反人民內戰,是非正義的戰爭,師出無名,官兵消極應付,甚至不滿、反對。 士氣方面。抗戰時期雖然士兵生活苦,很多是被迫抽丁出來的,但每逢與日軍決戰,大多數官兵還是能夠自發地激起愛國熱情,與敵苦戰、死戰而不屈。但內戰中則不同,絕大多數官兵對共產黨並沒有什麼仇恨,認為沒必要和解放軍作戰到底。

抗戰時“有敵無我,有我無敵”的心理普遍不存在了,不願為打內戰作無謂犧牲。官兵們將厭戰思想變成了具體行動:一是堅請或設法留守後方;二是接二連三地請假離隊;三是部隊出發前後或行軍途中開小差,逃之夭夭。以後雖然用盡了槍斃、通緝等壓制手段和放縱、賭博等麻痺手段,也無濟於事。軍民關係方面。 幹部素質方面。抗戰中後期,該師60%的軍官系軍校畢業生,並有一定數量的後備幹部。1946年整編時,編余軍官多達200多名。投入內戰後,幹部傷亡慘重,如攻打淮陰、淮安時,陣亡團長2名、營長6名,從士兵中提拔起來的下級軍官,指揮能力更差。

蔣介石的御林軍,張靈甫的74師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部隊?

士兵戰鬥力方面。抗戰時期該師士兵65%為貴州人,15%為湖南人,5%為江西人,其餘為四川、浙江、安徽人。強迫抽丁來的佔80%,自願參加的佔10%,頂替的佔10%。新老兵比例:老兵佔90%,一年以內新兵佔10%。整編以後抗戰前老兵佔85%。兩淮戰役中,每個連隊平均傷亡20%,逃亡5%,每連人數由150人降為120人左右。兩次漣水戰役中,每連士兵傷亡約60%,臨時補充一批安徽新兵,1947年3月萊蕪戰役後又補充了湖南、福建籍新兵。由此,連隊新兵佔60%以上,老兵不足40%,加之不停地行軍作戰,減員大,戰鬥力進一步被削弱。戰術運用方面。

抗戰時期一般的帶兵官都有任務第一的決心,無論攻守都能不折不扣地執行命令,戰術運用比較靈活,能大膽迂迴,以小股兵力分散得很遠襲擊日軍,能鑽隙,能夜戰。到了內戰時期,戰術運用方面專門依賴優勢火力,兵力不敢分散,怕打夜戰、野戰;每到一地,必先構築工事,怕被包圍,怕後路被切斷,處處被動挨打。 情報蒐集方面。 步炮協同和陸空協同方面。抗戰時期炮彈充足,炮兵技術精良,能有效掩護步兵。內戰時期老兵傷亡嚴重,新兵未受過良好訓練,致使該師步兵傷亡慘重。

蔣介石的御林軍,張靈甫的74師到底是一支怎樣的部隊?

陸空協同方面,抗戰時期空軍對陸軍的意見和要求完全聽從,配合得好。內戰時期,空軍架子大,對陸軍愛理不理,而且異常膽小,地面一打炮,就嚇得不敢低飛。 指揮關係方面。抗戰時期指揮上比較統一。

內戰時期,許多指揮機構形同虛設。除了欺騙宣傳外,還嚴密控制。儘管煞費苦心,採取多種措施來提高部隊的士氣和戰鬥力,但該師戰鬥力仍不斷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