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做的事,我明白了他成为一代明君的秘密

看完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做的事,我明白了他成为一代明君的秘密

看完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做的事,我明白了他成为一代明君的秘密

登基之后的唐太宗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留下来的残余势力。

虽然这两人已经在“玄武门之变”中丧生,但他们的死并不代表着太子集团势力的最终消亡。这些势力依旧分布在全国各地,随时都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秦王府的大部分将领都认为应该将太子的这些余党全部处死,以免放虎归山,日后难以处理。尉迟敬德却认为,如今最重要的是安抚人心,既然李建成和李元吉已死,滥杀无辜只会丧失民心,弄得天下大乱。

唐太宗也认为如此甚好,于是便以唐高祖的名义颁下诏书,大赦天下,表示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其余人一概不予追究。

对于唐太宗的和解态度,大部分太子和齐王的旧部都“心术豁然,不有疑阻”,冯立、薛万彻等人在政变后很快就归顺了李世民。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李建成在各地的残部中,势力最强大的当属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和泾州总管罗艺。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派崔敦礼作为使者前往幽州召李瑗回京,以免他在幽州制造出什么事端。崔敦礼的到来让李瑗慌了手脚,在和王君廓商量之后,李瑗决定先将崔敦礼扣押起来,再找燕州刺史王诜前来商议大事。

李瑗手下的兵曹参军王利涉这时对他说:“大王您如今不奉召入京又拘押来使,已经如同谋反。现在各州的长官都是朝廷命官,未必都会肯听从您的指令,如果征兵不齐的话,该如何处理呢?”李瑗听后也觉得有理,便向他询问具体事宜。

看完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做的事,我明白了他成为一代明君的秘密

王利涉说:“山东之地是窦建德的故地,现在还有很多窦建德的部下。大王您应当使他们官复原职,在当地镇守,如此河北之地就没有后顾之忧。之后再联合燕州刺史王诜北连突厥,您再亲率大军开往洛阳,不出两个月便可以平定天下。”王利涉还认为王君廓曾经跟随李世民东征并颇受宠信,所以并不可靠,应该先将他除去而让王诜掌控兵权。

李瑗和王利涉的谈话被王君廓得知,他决定先下手为强,王君廓首先找到了王诜,将他杀死并砍下其头颅。

随后,他又带着王诜的首级向众士兵宣布:李瑗和王诜私自扣押朝廷来使,意图谋反。如今逆臣王诜已被我除去,你们跟着李瑗只有死路一条。何去何从,你们自己考虑。

众人见局势已定,便跟随王君廓将崔敦礼从牢中放了出来。虽然大势已去,但为了自保,李瑗还是带领手下的几百将士手持兵刃意图反抗,被王君廓当众勒死。

李瑗死后,唐太宗的目光又落到了泾州总管罗艺的身上。罗艺和李建成关系密切,曾经帮助他招揽了大批将士驻扎在东宫,号称“长林军”。

但这件事后来被高祖发现,李建成受到了严厉的谴责。而罗艺却因为劳苦功高,得以赦免。事后,罗艺被高祖放了外职,镇守泾州。

太宗即位之后为了安抚住他,便下令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但区区开府仪同三司并不能满足罗艺的野心,他借检阅军队之机召集了大军来到了幽州,意图谋反。

太宗闻讯后大惊,马上派大军前去镇压。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朝廷的讨伐大军还未到达,当地的太守赵慈皓便联合统军杨芨将罗艺赶出了幽州。

兵败之后,罗艺抛弃妻子向突厥逃去,却在到达宁州之时被部下所杀,首级被传到了京师。至此,李建成残留下来的两大武装力量迅速溃灭。

看完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做的事,我明白了他成为一代明君的秘密

除去了李瑗和罗艺两大武装力量,唐太宗还对消除山东和河北之地的隐患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太宗派魏征出使河北。魏征到达河北之后,按太宗的旨意将一些太子原来的残部释放,以此来获得当地地主豪强的支持。除此之外,魏征还主持减免了当地的赋税,百姓对此感恩戴德,人心渐趋平稳。

天下安定之后,唐太宗便开始着手于民生、军事、法律等各个方面的治理,在几年时间内,便使得天下富足,社会稳定。

对于李世民的治国之能,后人一直颇为称许,许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他天赋异禀,具有常人所无法比拟的政治才能。

其实与生俱来的智慧和后天培养的治世才华确实是唐太宗的长处,但却不是他能够创造贞观盛世的唯一原因。

事实上,在李世民的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治世愿望,这种深刻的愿望来自于一种恐惧,那便是隋朝的灭亡和发生在玄武门那一场血案。

他和隋炀帝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他不愿重蹈隋炀帝的覆辙,所以只有努力控制住自己安于享乐的欲望,反其道而行之。

看完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做的事,我明白了他成为一代明君的秘密

“玄武门之变”虽然是唐太宗一生无法平复的伤痛,也是他唯一为世人所诟病的事件,但这“一日之恶”却成就贞观的“三年之善”。这些因素在无形之中制约着、鞭策着唐太宗,使他最终成为了一位独步古今的君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