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做科研不需要高溫假?室溫過高會損傷大腦認知能力

對於不少從事實驗性研究的人們來說,炎炎夏日是個給他們添亂的時候。高溫不但影響實驗環境,還會影響實驗材料。而這項在 7 月 10 日發表在 PLOS Medicine 上的研究則讓人更加體會到了空調的重要性:

在盛夏的熱浪中,人們的大腦都轉得比平時慢了。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環境風險與健康影響項目主任 Mike McGeehin 表示,如果體溫迅速升高,中樞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比如,核心溫度(內臟溫度)增加 1.2 攝氏度的時候,腦灌流壓(cerebral perfusion)就會顯著降低,這意味著通向大腦的血流量減少。

只要大腦溫度升高 1-2 攝氏度,腦功能就會受損。中暑對人類來說是致命的,因為只要核心體溫上升 4 攝氏度,中樞神經系統會受到不可挽回的損害。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7 月 10 日發表在 PLOS Medicine 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室內高溫會損害人的認知能力。那些住在沒有空調的寢室裡的大學生就比有空調的大學生腦子轉得慢。

誰說做科研不需要高溫假?室溫過高會損傷大腦認知能力

人是會被“熱”傻的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員 Jose Guillermo Cedeño-Laurent 表示,“大多數關於熱浪的研究更關注老年人等體弱群體,這造成了一種印象,那就是普通人不會受到熱浪影響。為了填補這個盲區,我們研究了那些健康的大學生,看看他們在熱浪襲來時的反應。由於氣候變暖,熱浪將會變得更加常見。”

他們在 2016 年的 12 個夏日裡,持續追蹤了 2 批學生的寢室內環境、生理和腦功能指標。

其中一批學生住在有空調的寢室裡,另一批學生的寢室沒有空調。研究者記錄了這 2 批學生寢室的室內溫度、二氧化碳、溼度和噪聲水平,並且讓學生佩戴可穿戴設備以測量他們的運動和睡眠模式。學生每天起床後,還要做一次認知測試。認知測試的內容包括反應時和工作記憶等。

在這 12 天裡,前 5 天氣溫正常,接著連續 5 天的熱浪,最後 2 天氣溫下降。他們發現,在熱浪期間,住在那些沒有空調的寢室裡的學生的各項認知測試結果都比那些有空調的學生差,他們的反應時都更慢,工作記憶也更差。

具體來說,那些沒有空調的學生的反應時要比有空調的學生長 13.4%,工作記憶的測試分數低 13.3% 。

另外,由於建築物的保溫作用,在熱浪結束後,雖然室外氣溫下降,但是室內卻會在一段時間內依舊保持炎熱。這點在認知測試上也體現出來了。

這項研究的另一個作者、哈佛大學氣候、健康和全球環境中心主任 Joseph Allen 表示,“室外溫度下降後,室內溫度常常不降反增,實際上‘室內的熱浪’依然在延續。在世界上的一些氣候寒冷的地區,建築物的功能以保溫為主。它們在炎熱的夏天不能有效釋放熱量,這就會造成室內熱浪。”

Cedeño-Laurent 表示,這項研究“意味著幾百萬人可能由於酷熱而認知受損。”

拒絕思考的大腦

你甚至不需要呆在悶熱的房間裡,只要讓身體變熱,大腦的認知功能也會受到影響。

在 2017 年發表在 Scientific Reports 上的一項研究中,日本的學者讓實驗參與者穿上通著熱水的特製服裝,使人體體表溫度上升了 4.66 攝氏度;接著衣服裡通冷水,使體表溫度下降。在這2種情況下,參與者要做一些進行簡單分類的認知任務(Go/No-go)。

他們發現,和通冷水時相比,體表被熱水加熱時人更容易出錯,而且神經活動更不活躍

在炎熱的氣候裡,你的大腦不光更容易出錯,而且還更不願意思考。

為了驗證炎熱的天氣是否會阻礙複雜的思考,弗吉尼亞大學的商科教授 Amar Cheema 和休斯頓大學的市場營銷教授 Vanessa M. Patrick 曾經收集了一個美國小鎮一整年的彩票銷售數據。

他們發現,只要溫度升高 0.56 攝氏度,需要複雜的計算的刮刮卡的銷售額就會下降 594 美金,但是不需要進行計算的彩票的銷售額卻不會隨著氣溫波動。

誰說做科研不需要高溫假?室溫過高會損傷大腦認知能力

他們還在實驗室裡測量了溫度對腦功能的影響。他們發現,室溫僅僅上升了 6 攝氏度不到,人的認知功能就會顯著下降

在第一個實驗裡,一些人在室溫為 19.4 攝氏度的房間裡挑文章的錯別字,另一些人則在 25 攝氏度的房間裡做同樣的任務。結果,那些在 25 攝氏度的房間裡的人挑出的錯別字只有 50%,比在 19.4 攝氏度房間裡的人(挑出了 75%)要少得多。

在第二個實驗裡,這些研究人員讓參與者比較選擇兩份不同的手機套餐。其中一份套餐看起來更有吸引力,但實際上更貴,另外一份套餐需要更加複雜的計算,但是花費更少。

同樣的,在涼爽的房間裡做比較的人中,大約有一半的人選擇了更划算但是更復雜的套餐。但是在更熱的房間裡的人裡,只有四分之一的人選擇了更划算的套餐。換句話說,更高的環境溫度會讓人傾向於做更不用動腦子的決定。

而在第三個實驗裡,參與者可以選擇兩種不同的產品,一種是創新性的產品,另一種是傳統產品。在更熱的房間裡的參與者會更多地選擇傳統產品,他們連創新產品的功能也懶得去仔細考慮。

誰說做科研不需要高溫假?室溫過高會損傷大腦認知能力

大腦的散熱功能

在炎熱的氣候中,不僅人類的大腦運轉失靈,所有靈長目動物的大腦都容易宕機。這是因為,靈長目動物的大腦散熱功能不如其他哺乳動物

許多哺乳動物生活在炎熱的熱帶地區。對於熱帶的哺乳動物來說,陽光的熱輻射帶來的熱量遠超自身新陳代謝產生的熱量。比如在稀樹草原上,湯氏瞪羚的核心體溫可以達到 45 攝氏度以上。

誰說做科研不需要高溫假?室溫過高會損傷大腦認知能力

湯氏瞪羚

這樣的核心體溫對於人類來說是致命的,那麼它們又是怎麼做到不被熱傻,甚至熱死的呢?

原來,這些動物之所以在酷熱中腦子不會受損,是因為它們擁有頸動脈叢(carotid rete),而且鼻子裡有散熱的結構

誰說做科研不需要高溫假?室溫過高會損傷大腦認知能力

羚羊(右上)的大腦不會過熱是因為它們有頸動脈叢(黑色網狀結構),以及鼻子裡有散熱的結構;靈長目動物(左下)沒有這些結構。

頸動脈叢相當於一個隔熱器,可以部分阻擋身體和大腦的熱量交換,防止身體把過多的熱量通過血液輸送給大腦。因此,儘管體溫很高,而且需要經常奔跑,但擁有發達的頸動脈叢的湯氏瞪羚的大腦溫度不會超過 40.5 攝氏度。

靈長動物缺乏頸動脈叢。因此當我們靈長動物身體過熱時,大腦也會被動吸收身體的熱量而過熱。

此外,在進化的過程中,靈長目動物的口鼻變得越來越短,最後失去了散熱器的功能。因此人類不會像其他動物那樣,在天熱時大口喘氣排熱。

甚至有學者提出,人類祖先學會直立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躲避酷熱的大地,因為在中午豔陽高照的時候,直立時吸收的熱量比四腳著地的姿勢要少 60% 。

總而言之,對於我們靈長動物來說,為了防止大腦過熱,就只能防止身體過熱了。為了你的大腦和研究論文考慮,一定要在三伏天做好降溫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