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和衛青的功勞比得過李廣嗎?

楚時明月八百年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模糊,若是比誰的人生更失敗的話,霍去病和衛青比不過李廣。但是,若是比為國家建功立業,打匈奴來說,那霍去病和衛青的功勞可以甩李廣一條街。

這很容易看到出的,從他們頭銜上來看,霍去病和衛青都被封了侯,古代武將的最高榮耀就是被封侯。而李廣到死還只是一個將軍而已。

將軍和侯怎麼可以比呢?

要知道侯爵是有封地的,而且這個封地可以世世代代的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代,當然前提是這個王朝不會被滅亡。而將軍就不一樣了,只有一個頭銜,沒有任何其他的實惠可言。

當然。李廣雖然沒有被封侯,也不能說沒有任何功勞。

這要怪就怪李廣的運氣不怎麼好,他其實是完全有被封侯的實力的,但是,因為某種原因,他竟然完美的錯過了封侯的機會。

漢文帝時期李廣就以驍勇善戰為聞名,而且漢文帝還知道李廣很能打。可惜的是漢文帝時期,國家沒有戰事,他們對待唯一的敵人匈奴,是選擇的和親。

這樣對匈的國策,就導致了李廣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了。漢文帝因此還為李廣的懷才不遇發過一陣感慨。

漢文帝說李廣生錯了年代,他若是生在高祖劉邦時期,肯定會被封萬戶侯的,畢竟高祖時期是個亂世,正是用人的時候。

到了漢景帝時期,國家有了戰亂,那就是平叛吳楚七國之亂。這一次對於李廣來說是難得的封侯的機會。

而且這個機會他也遇上了,去了前線平叛吳王劉濞去了。

但是,因為這次李廣的表現太過於積極了,他雖然立了能被封侯的大功,可是,到頭來漢景帝並沒有封他。

原因就是他在平叛過程中聽了梁王劉武的調遣,你說你李廣吃的是皇糧,拿的是國家的俸祿,你怎麼能聽一個地方諸侯王的調令呢?

這就是漢景帝不封李廣的原因,因為他幹了漢景帝不想讓他乾的事。

到了漢武帝時期,對匈奴作戰的機會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可是,漢匈之間打了這麼多年的仗,李廣竟然沒有一次立過大的功勞。

在他參與的這些對匈作戰的戰役中,李廣不是迷路了,被打敗了,就是找不到匈奴。最後,好不容易知道了匈奴主力的所在地,還是因為誤了和大將軍衛青匯合的期限,而被衛青追責了。

最後李廣不得不帶著沒有封侯的遺憾自殺了。

回過頭來再看看霍去病和衛青,那個不是戰功赫赫,金光閃閃的人物,那時候只要匈奴聽到他們的名字,就會嚇的四處逃竄。

所以說在建功立業上李廣比衛青霍去病還是差了一些,也就是一條街那麼遠的距離吧。


史學達人


李廣雖然名氣很大,但實際上沒有什麼戰功,在戰功層面,與衛青霍去病根本沒有可比性。

都說李廣難封,他為什麼難封?漢武帝時期封了近百個侯,跟著衛青霍去病作戰的將領基本都封侯了,漢武帝跟李廣有仇?為什麼就是不給他封侯?因為李廣在武帝時代實在是沒打過勝仗啊,總不能打了敗仗全軍覆沒回來給他封侯吧?

李廣名氣的由來,除了那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基本就是因為兩個故事,一個是射箭射到石頭裡,一個是帶領幾百人追殺了幾個匈奴騎兵,然後假裝自己大部隊在身後,嚇跑了不遠處的匈奴主力,基本上就這兩個事,其他的作戰記錄,除了小打小鬧,他參與的規模大一點的戰役,一次全軍覆沒被匈奴俘虜,兩次在大漠裡迷失了方向,貽誤了軍機,你說這能給他封侯嗎?這有什麼戰功可言?

如果說單論個人能力,李廣絕對是神射手,作戰勇猛,但說到帶兵打仗,他真的不行,李廣自己都說,他帶兵打仗沒啥秘訣,就是讓士兵吃好喝好睡好,跟著他出去的士兵,迷路算是好的結果,一旦遇到匈奴主力,那就很難活著回來了。

再看衛青霍去病,衛青與匈奴七戰七捷,全部是大規模作戰,第一次領兵就直搗龍城,最後的漠北決戰,他運籌帷幄擊敗了匈奴單于主力,而他的手下李廣在那次戰役中竟然迷路,衛青那邊打完了,李廣將軍才出現。



霍去病更不用說了,中國歷史上真正的軍事天才,千里奔襲戰術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封狼居胥的戰績是後來所有武將的畢生夢想,霍去病17歲就率領八百騎兵縱橫大漠,斬敵兩千多人,活捉匈奴單于的叔叔,相國,當戶等等,河西之戰中霍去病以少敵多殲滅匈奴主力四萬多人,漠北決戰中霍去病殲滅匈奴左賢王部七萬多人,這樣的戰績,李廣真的比不了。

個人認為李廣的名氣,多少與司馬遷的個人傾向有關,司馬遷與李廣同一時代,他與李家的關係是很好的,後來他遭受宮刑就是因為他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所以,他在《史記》裡給李廣這麼高評價,這麼多篇幅,對衛青霍去病卻多少有些不屑,也是可以理解的。


耶律蕭


如果用一個成語來形象李廣與霍去病,衛青的功勞,那就是天差地別,唐代文學家王勃的傳世名作《滕王閣序》中的兩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被大家所熟知,那為什麼被號為“飛將軍”的李廣為什麼難封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軍功不夠。

我們知道秦朝有二十等軍功爵位制,想要提高自己的爵位,就得通過軍功,那軍功是怎麼計算的呢,簡單的來說就是看殺敵人數,殺敵數越多,提升的軍功越高,那麼對於像李廣這樣的將領又是怎麼計算的呢?

這裡面的計算方式比較複雜,用一句最簡單的話來表述是率領的軍隊的殺敵數減去已方損失數,也就是說淨殺敵數,比如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那麼你的軍功數就是兩百。而李廣有一次攻打匈奴,全軍覆沒,而殺敵數也差不多,所以功過相抵,沒有封賞。

但是李廣有一次從雁門關率一萬騎兵攻打匈奴,也是全軍覆沒,自己還被俘虜了,是趁著看他的匈奴少年不注意,搶了馬跑回來的,李廣被判斬首,而依漢律,可以用錢贖命,就被削為民了。

跟著霍去病和衛青的校尉和將軍打匈奴的很多因為有軍功被封為侯,而且有一些原來還是李廣的下屬。那我們來看看霍去病和衛青都有哪些功勞,我們先來看看霍去病的。

公元前123年,霍去病隨衛青攻打匈奴,殲敵兩千餘人。公元前121年,霍去病春季秋季兩次率軍攻打匈奴,殲敵四萬餘人,另外渾邪王率四萬歸漢。公元前119年,霍去病殲敵七萬餘人。

我們再來看看衛青的,公元前129年,衛青率軍殲敵七百人。公元前128年,衛青殘敵數千人。公元前127年,衛青殘敵數千人,獲牲畜數百萬只。公元前124年,衛青殘敵一萬五千人,獲牲畜千百萬頭。公元前123年,衛青殘敵兩次共計兩萬餘人。公元前119年,衛青率軍殘敵一萬九千人。

綜上所述,李廣的功勞遠遠比不上衛青與霍去病,甚至連他們的部將都比不上,不過,李廣的名氣確實比較大。


歷史簡單說


李廣並沒達到以上兩位級別,衛青說過了,今天說霍去病

大漢王朝兩位留名青史功蓋千秋的英雄人物衛青與霍去病,身世竟驚人的如出一轍。

衛青我們上文提到過,出身卑賤,是平陽公主府的下人衛媼和來公主府做事的縣吏鄭季私通產下的私生子。想不到多年之後,衛媼的女兒衛青的二姐衛少兒複製了母親衝動的舉動,為愛痴狂,和來公主府做事的另一位縣吏霍仲孺私通,產下了霍去病這一私生子。

霍仲孺這人沒什麼擔當,不敢認霍去病,一走了之。不過沒想到犬父竟有虎子,多年後已身為驃騎將軍的霍去病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找到了霍仲孺,不計前嫌與之相認,並帶走了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回長安培養。島主不得不說,這個霍仲孺是真的會生,哥哥是霍去病就罷了,弟弟竟是日後漢朝另一位風雲人物,霍光。

言歸正傳,霍去病的童年時期比衛青要幸運一點,趕上了好時候,姨母衛子夫得寵於漢武帝,舅舅衛青也顯貴,並且是個天才將領,奇襲龍城吹響了漢朝反擊匈奴的號角,霍去病得以自幼養在宮中。

正所謂“長安年少羽林郎,騎射翩翩侍武皇”。霍去病自幼跟在衛青與漢武帝身邊耳濡目染,展現出了極高的軍事天分,能騎擅射,深得漢武帝賞識。年僅17歲便被任命為驃姚校尉,跟隨出衛青徵匈奴。

有關霍去病的戰功,史書裡面記載的文字實在足夠平淡了,但讀起來還是隻有一個感覺:爽。

我們知道漢軍前期打不過匈奴,兵種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匈奴人以畜牧業為主,且自幼逐水草,習射獵,有天然強大的騎兵部隊。而漢軍初期則是重視步兵,騎兵打步兵自然優勢佔盡,來無影去無蹤,匈奴騎兵超強的機動性往往能打漢軍一個措手不及。

自從衛青出現以後,與漢武帝多次商討研究戰勝匈奴之策,便提到了升級漢軍的騎兵部隊。而霍去病,正是千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騎兵將領。漢武帝曾想傳授古代兵法給霍去病,霍去病卻不拘束於古法,認為對陣匈奴這種敵人,更重要的是臨陣的方略。漢武帝賜霍去病宅邸,他也堅決不受,並且霸氣回覆:“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這樣的人,能不成功麼?

霍去病徵討匈奴的首戰便橫空出世“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率800勇士千里奔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了匈奴一個措手不及,斬首2000餘人,把單于的叔父都給一勺燴了。未知的茫茫大漠中,少年霍去病這是何等的膽略,敢於孤軍深入,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愧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這一戰霍去病勇冠三軍,獲封冠軍侯,賜一千六百戶。咱們現在把第一名叫做冠軍,就是因為霍去病的英雄無敵。

僅僅兩年之後,19歲的霍去病便升任驃騎將軍,獨領大軍兩次出征河西地區(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把匈奴的渾邪王、盧胡王、休屠王等王殺了個遍,徹底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大漢通西域之路。

霍去病在河西駐兵之地收到了漢武帝御賜的美酒,霍去病為了激勵眾將士,將美酒倒入泉水中,將士們拿頭盔舀起泉水開懷暢飲。此地便被命名為酒泉,也就是現如今我國的衛星發射基地。

河西之戰霍去病威名遠揚,匈奴人聽到霍去病的名字便聞風喪膽,喻之為戰神。還編了一首相當痛苦的歌曲來感嘆失敗:“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渾邪王和休屠王更是被霍去病打怕了,又怕單于怪罪,選擇帶數萬大軍歸降。漢武帝派遣霍去病親自去接受投降。受降儀式上部分匈奴兵反覆無常,想要引起譁變,再度叛逃。

千鈞一髮之際,英勇如霍去病,竟然單槍匹馬衝入渾邪王大營,指揮他斬殺想要叛逃的士兵,穩定了局勢,成功完成了受降儀式。要不說霍去病身上一定有一種天神下凡的氣勢,才能震得出如此兇險的場子。

再之後,便是最為著名的漠北之戰。衛青和霍去病各領五萬大軍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當時兩位主帥商議的結果是將精兵交給霍去病,由他對付單于主力,衛青則對付左賢王。但是由於被匈奴一個小俘虜忽悠了,導致兩主帥改變了路線,霍去病對上了左賢王。

對決毫無懸念,霍去病領軍大獲全勝,殲敵七萬餘人。估計是沒有找到單于主力,霍去病心有不甘,便乘勝追擊,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深入北地2000餘里地,到達了匈奴腹地狼居胥山。霍去病封狼居胥,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接著一路勢如破竹,飲馬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這一次霍去病的壯舉,是有史以來漢軍追擊匈奴所到達的最遠之處,讓之前屢屢在邊境耀武揚威的匈奴深刻明白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道理。

經此一戰,霍去病橫掃漠北、馬踏匈奴,從此“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是真正達到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的境地。

文人士大夫對霍去病的一些微詞,可能是由於霍去病不夠體恤士兵。雖然霍去病並未和士卒同甘共苦,但他絕對做到了賞罰分明,部隊裡面紀律嚴明。霍去病出徵,由於多為長途奔襲,所以往往會放棄自己的物資,直接以敵方戰利品作為補充,贏了才有飯吃。霍去病的部隊不是最幸福的,卻一定是最拼命,戰鬥力最強的。

漠北之戰後霍去病最高官職大司馬一職,可惜天妒英才,僅僅在24歲那年霍去病便因病去世。關於霍去病的死因有一些關於外戚皇權內部鬥爭的陰謀論,島主不太認同。霍去病既然取了去病這個名字,表明他小時候極有可能是有病根的,所以取這個名字以祈福避災,加上霍去病常年在外征戰,身體損耗很大,加上古代的醫療水平有限,導致霍去病最終病逝的結局,是完全合理的。

霍去病,千古難得一見的天才將領,短短二十四載的人生,便已留下百戰百勝的彪悍戰績,留名青史,揚我國威。他就像一顆劃過天際轉瞬即逝的流星,短暫而閃耀,散發出獨一無二的光芒,寫下史詩級的壯麗篇章。如果上天再借他二十年…


軲轆島


瞭解歷史人物,我們必須要從時代背景出發,只有這樣,才能更理性的看待歷史人物。首先我們下個結論,霍去病和衛青的功勞比李廣大嗎?

答案是肯定的。

事實上,李廣一生從來沒參加過大的對匈奴的戰爭。我們經常會說“李廣難封”,為什麼李廣就難封了?

原因很簡單,他的軍功不夠,說白了是就是收割的匈奴的人頭不夠,所以難封。既然如此,為什麼李廣的名聲會那麼大呢?其中主要助推者是史記的編撰者司馬遷,為什麼呢?

因為司馬遷本來就是受李家後人的牽連才會被接收宮刑的。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而李陵就是李廣的親孫子,最終投降匈奴,而司馬遷為李陵說情,進而激怒了漢武帝,所以才會被閹割。那麼李廣為什麼缺乏軍功呢?很簡單,他年輕力勝的時候,正是西漢文景施行韜光養晦的時候,西漢與匈奴的主要的相處的形式就是和親。為什麼要和親?因為打不過匈奴而韜光養晦。所以不是李廣不能打,而是沒遇到最好的時代,再者李廣最擅長的是小股士兵的游擊戰,而不是大規模的兵法行動,你或許不知道李廣是為什麼自殺的?因為他衛青的指令,擅自出兵攻打匈奴,結果迷路了。衛青仗都打完了,李廣才找到根據地,後來衛青要讓寫檢查,李廣羞愧難當,拔劍自殺。

當然這並不能證明李廣不能打,他在帶兵上很有一套,比如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意思是說李廣能與士兵同生共死,同甘共苦,所以深受士兵的愛戴。

我們反過來看衛青和霍去病,大將軍衛青共計出兵匈奴七次,俘獲斬殺敵兵五萬多人。同單于交戰一次,收復河南失地,因而設置了朔方郡。李廣就是他部將。

而他的外甥霍去病更猛,六次出擊匈奴,其中四次是以將軍的身份,共計俘獲斬殺匈奴十一萬多人,迫使匈奴渾邪王率領數萬人投降漢朝。開拓了黃河以西的酒泉等地。他前後也是一共四次受到加封,食邑一共一萬五千一百戶。他手下被封侯的有六人,擔任將軍的有兩人。

所以通過三人對比, 論軍功就可見一斑了。

更多歷史國學文章,敬請關注微信:guiguzi7619299。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青年時的李廣武藝精湛,弓馬嫻熟,因戰功迅速成為鎮守邊疆要地的將領。對匈奴的反擊常以少勝多,出奇制勝,威震敵膽。可惜文景兩朝,以發展 生產,經濟養息為主,邊防以防禦為主,政治以和親求安。這種政治環境,李廣施展才華是有限的。

武帝時,開疆擴土,防禦變進攻,以名將衛青為主帥,著名驍將霍去病為先鋒,已是暮年的李廣為後軍將領。衛青以卓越軍事指揮才能,霍去病以威猛,驍勇多變的戰術從河套長途奔襲,一路追殺匈奴到漠北, 匈奴 望風而逃,聞風喪膽。一直追到封狼居 胥山,刻石記功而返。

從史料看衛青,霍去病戰功卓著,戰果輝煌,李廣則是無功而有過。據史載,李敢刺殺衛青未遂,傷及手臂。後李敢被霍去病刺殺身亡。而朝廷沒有問責。從此事看,衛青有打壓李廣之嫌,李廣有抱屈之疑。武帝本不待見李廣,況且,衛,霍兩家背景無人敢動,此事堪稱歷史疑案。


手機用戶52347605903


拿一個師長和林、粟來比,只能夠說你要麼缺乏常識,要麼水平停在只聽得懂評書的層次。一心抬高李廣的首先是應該是匈奴人,被衛霍揍得找不著北太傷自尊,吹捧曾被自己俘虜過的李廣找些心理安慰。其次是和李家世代交好的太史公,如果不樹立李廣這個典型,他對自己的睪丸如何交代?事實上如果為李廣級別的都來立傳,《史記》怕是要多用幾千斤竹簡。其實李廣在自己的崗位上表現還算優秀,但他確實沒有能力擔當更大的責任,晚年荒唐的劉徹在年富力強時還是識人如炬的。李廣其實是死在當時的“評論家”口中的,被點贊多了,真的相信自己可以建不世之功,而現實反差太大,跨不過那條坎就over了。


太陽王01


李廣不如衛青、霍去病。

從治軍能力看:

衛青,治軍嚴謹,而又能寬厚對待將士,這就成功一半了,廣受治下尊重愛待,衛青有小吳起之才。

霍去病,狼性治軍。部隊等級觀很重,我是將軍,朱門酒肉臭,吃不完都扔了也不給你個渣兵吃,想吃,去宰匈奴,去搶匈奴,撐死膽兒大的,餓死膽兒小的,而且賞罰分明,有秦軍遺風。

李廣,不約束將士,全是弟兄,是老大哥坐派。用一年時間帶小隊行,但讓他帶大軍隊就完了,會造成混亂。《我的團長我的團》中,龍文章式帶軍方法,龍文章的部隊要用時間磨,用人堆,一千中剩十幾號人的絕戶堆法。但李廣沒有孟煩了、迷龍這樣的老兄弟,他沒龍文章這麼走運,常被打光而剩不下兵員骨幹。李廣帶兵能力有限,不重視紀律,帶不了大軍。

從史記偏向看:

太史公比較遵重衛青,記得各項功勞很客觀,即使李廣之死與衛青有關,但他仍稱衛青有長者之風。

太史公不喜歡霍去病,多有微詞,但未抹去霍去病的功勞。

太史公與李家關係不錯,不可能去抹除李廣功勞,但李廣確實沒什麼能拿到檯面上的功勞,只好寫寫英勇,比如射石,比如逃跑。所以,別對李廣太有期望了。

從漢匈之戰看。

守城者多的數不剩數,給大漢守匈奴的,也很多,看史書中對匈奴犯邊記載以及當時的漢匈邊界線,我們可以推算,很多人守城之能不在李廣之下,但沒有被大書特書。

而如衛青、霍去病這樣打的匈奴抱頭鼠竄的人,讓你我有喊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底氣,少之又少。

李廣,真不如衛青、霍去病。

他之所以這麼出名,就是龍文章式的兄弟帶兵方式所致,他原手下那麼為封侯的,肯定想幫他,功勞不夠名氣湊,畢竟,衛青、霍去病這樣的人,沒他人緣好,他在當時武將中,人緣最好,沒有之一,他在當時面子比衛青、霍去病都大。


凡35832060


這個怎麼比呢?就像一個球隊裡的前鋒和門將,他們要比誰進球多,還是比撲救多?

李廣與衛青,霍去病比的話就是這麼個情況。

“飛將軍”李廣系出名門,祖上是秦朝名將李信。其一生歷經了文,景,武三帝。最後,因在奉命北擊匈奴時,因嚮導失誤而迷路,導致貽誤戰機,後羞憤自盡。漢武帝時期的名將李陵,是他的嫡長孫。

一提到李廣,容易讓人想起初唐四傑裡的王勃在他的名篇《滕王閣序》裡提到的那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至死都沒封列侯,這似乎成了一個難解之謎。其實,漢武帝不給李廣封侯的原因,還在於李廣本身。這個事,還要從秦始皇修長城說起。

秦始皇修長城是為了抵禦匈奴,那麼,是秦軍打不過匈奴?不是,要知道秦軍是中國古代最精銳的部隊。打匈奴絕對不在話下。只是秦始皇對長城以北的地盤缺少興趣,匈奴又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入侵秦朝通常都是搶了東西就跑。基於此,秦始皇才想起了修長城這樣一個解決的辦法。

到了西漢初年,情況就不一樣了,當時適逢匈奴的鼎盛時期,劉邦北擊匈奴,想一勞永逸的解決北方的邊境問題,結果,打輸了。劉邦還被匈奴圍困在了白登城,差點成了俘虜。後來,劉邦從白登逃出來以後就變乖了,通過跟匈奴和親,進貢的方式,來緩和兩者之間的矛盾。對內,則休養生息,輕徭薄賦,一門心思的發展起經濟來了。

匈奴得了好處就消停了嗎?沒有,他們依然是想來就來,搶了就走。這種情況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頻繁。而漢朝此時奉行的是對內休養生息,對外以防為主的國家策略,這種策略一直持續到漢武帝時期。李廣,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名將。他就是一個邊境的“救火隊員”,跟球場上的守門員一樣,哪裡有危險,他就往哪個方向撲救。

到了漢武帝時期,西漢的國力已經遠超當初了。漢武帝覺得是時候用戰爭來解決匈奴問題了。國防策略由戰略防守轉為了以攻代守。這其實對李廣是個不公平的機會。畢竟他當守門員當了幾十年,突然要以進球數來評職稱了。這讓李廣情何以堪?沒辦法,就只能硬著頭皮上了。所以,李廣在漢武帝時期難有戰績並不意外。

在即將結束的俄羅斯世界盃上的D組小組賽最後一輪的德國VS韓國的比賽中。,下半場臨近結束時,韓國意外的進了一個球,而對德國來說,輸球就意味著回家。於是,德國開始大舉進攻,爭取至少把比分扳平。而“門衛”諾伊爾也按捺不住他那顆前鋒的心了,直接從己方門前衝到了對方禁區前。但門將畢竟是門將,腳下技術自然不如對方前場球員,結果,諾伊爾被斷球,韓國隊打反擊。。。。德國隊又丟了一個球。這個球徹底殺死了比賽的懸念。

李廣跟諾伊爾的情況差不多。不同的就是諾伊爾是自作主張,而李廣則是奉命。

漢武帝不是沒給李廣機會,只是李廣這個守門員沒把球打進去。這不能說是誰的錯,只能說造化弄人。

關於衛青,霍去病的情況就不用多說了,作為鋒線殺手,進球並擊敗對手是他們的天職。

至於他們的功勞誰更大,真有點沒法比較。論進球,衛青,霍去病秒殺李廣,論守門,他二人沒守過。


陌上雲白


雖然李廣比他們兩個歲數大很多,但是功勞卻離他們兩個很遠。這主要是兩個原因造成的,但全是李廣自己的原因!

李廣受盛名所累,使得匈奴人在打仗的時候往往先避開李廣,首先集中兵力擊敗其他軍隊,然後再合圍李廣,使得李廣總要面對多出自己數倍兵馬的敵人。這就造成了李廣打仗,敗多勝少,有好幾次甚至全軍覆沒,本人也被俘虜了。這個問題李廣自己要檢討,雖然匈奴人以多數兵力擊敗李廣無可厚非,但是在匈奴人進攻他人的時候李廣沒有及時策應也是問題所在。說到底是打仗死板,不懂得機動作戰。

其次,李廣思想保守,總想跟敵人硬碰硬。卻不懂得快速穿插,打敵七寸。每次打仗下來都是跟敵人最強的部隊交戰,使得軍隊損失慘重,但是斬獲卻不多。漢朝記功方式是以斬敵數量來統計的,李广部隊斬獲少自然立功少。這還是李廣自己指揮上的問題。

反之,衛青霍去病都是那種主動出擊的那種,攻敵打七寸,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往往戰果豐富。是真正的騎兵運動戰大師。功成名就名至實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