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上坪古村,地處福建省

三明市建寧縣溪源鄉

是中國傳統村落

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

村落現有格局完整

兩條溪流繞村

並在村口匯聚

形成完整的風水格局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書香水村,明水繞古村”

這裡是上坪古村,

地處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溪源鄉,

據傳朱熹曾在此地講學,

青山疊翠,晴耕雨讀,

這座歷史文化名村吸引著世人前往。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群山環抱的村落屋舍儼然,

兩條溪流繞村而過,

並在村口匯聚,

一副悠然避世的古村畫卷徐徐在眼前展開。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歲月變遷,風雨侵蝕,

老房子難免破敗坍塌,

曾經明麗如畫的古村落,

漸漸失去往日光彩。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再加上越來越多遊客的到來,村子裡沒有相關的旅遊服務設施,供遊客歇腳、餐飲。原有建築無法滿足這些訴求,急需改善。

於是一場傳統古村落的改造與復興開始了。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因為是歷史文化名村,所以必須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設計。設計團隊沒有采用常用的修舊如舊的方式,也沒有趕時髦的進行民宿的打造,而是挑選了村莊中若干閒置的小型農業設施用房,如豬圈、牛棚、雜物間、閒置糧倉等進行改造設計。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上坪古村水口區域航拍@金偉琦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威尼斯雙年展@周夢

改造完成後的上坪古村還參展了第16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平行展“穿越中國——構建共同體”,並獲得“傑出貢獻獎”。

植入新的業態,補足古村落旅遊服務配套設施,為村莊提供新的產業平臺是此次工作的重點;而基於在地性,鄉土性,同時強調建築的當代性、藝術性和趣味性是設計的基本原則。在這些的基礎上,設計團隊還要為村莊提供後續經營的指導,設計鄉村文創產品,以及相關的宣傳推廣,可謂從產業規劃到空間營造,再到旅遊產品和宣傳推廣的一條龍服務。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場地情況:位置重要,但狀況急需改善

村口是古村的水口,也是村民祭拜祖先、神靈的地方。村口原有建築包括:社祖廟、楊家祠堂、廊亭、以及烤煙房和雜物棚;古橋、玉蘭樹,荷塘是村口主要的景觀元素,它們與古建築一起構成了該區域的基本風貌。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除社祖廟、楊家祠堂外,原有建築並不理想。廊亭是1980年代農民為了把守水口(因為當時修建機動車道,破壞了原有的風水格局)草草興建的,主體結構為毛石壘砌,厚重、粗劣,且封閉的形態既不利於內部的使用,又阻隔了入村時候的視線,急需改造。烤煙房和雜物棚位置顯眼,但長期閒置,也是消極的元素。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設計任務:補充服務設施,重塑村口場域

村口是進入上坪村的門戶,也集中了若干古蹟和景觀元素,但缺乏旅遊服務設施,供遊客歇腳、餐飲。原廊亭位置非常重要,它既是入村第一眼看到的構築物,也是連接楊氏祠堂和社祖廟的中間點,但原有建築無法滿足這些訴求,急需改善。此外,如何將場地中的閒置建築進行整合,再利用也是此次工作的重點。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改造手法:古中帶新,藝術介入

並不刻意的追求復古的形式,也不使用過於現代、城市化的形態,村口節點的幾個新建築希望在保持在地性的同時,在局部呈現新的氣象,從而使新建築身兼古與新的雙重個性。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廊亭

將原有的封閉的毛石廊亭拆除,用木材重新塑造一個新的,更為通透的廊亭。它既要滿足阻隔視線,鎖住水尾的傳統格局,又必須讓坐在廊亭裡的人可以看到周邊的景色,過往行人。設計師在採用傳統舉架結構的基礎上,對外立面進行了大膽的改良,利用格柵形成半通透的效果,並在半高的位置開了一條通長的“窗”,形成框景。這種形態乍看很現代,但細看又能從中看到唐宋時代中國建築的影子,也從另一個角度回應了上坪村傳說中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歷史。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春日的廊亭@日月藍草

廊亭中當地居民自發供奉的神像被妥善的保留好,並重新安置回新建築原有的位置上,設計師希望通過對原有信仰的尊重,使新廊亭與老廊亭建立一種傳承關係,也讓當地人更容易的接受這個村中的新成員。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廊亭@金偉琦

燈光的處理,進一步加強了廊亭作為村口精神性的符號功能。夜晚,從遠方歸來的村民可以在很遠的地方就看到廊亭中的燈光,它引導著人們回家的方向。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彩雲間

建在原來場地中雜物棚的基地上。它是一個不大的小房子,基本保持了當地的棚架的格局,半高架約1.5米,人在其間,可以從高處俯視面前的荷塘,從而完成村莊整體格局中的“觀水”主題。建築的功能是水吧,設計師希望它成為村口供人歇腳的場所。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因為空間不大,所以內部格局不復雜,就是一個簡單的方盒子。面向村莊的立面,採用了中軸的木窗板,使內外空間形成靈活多變的可能性。窗板並沒有墨守成規,而是將一側油漆成七彩的顏色,這樣無論是遠觀,還是在室內,建築都平添了一抹嫵媚。設計師希望,這個新的服務設施能為古老村莊帶來一點戲劇性的“衝突”。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烤煙房

作為當地農業的傳統工藝遺存,烤煙房具有一定的旅遊觀賞價值,可以滿足城市人對傳統制煙工藝的好奇。但設計團隊並不希望把改造工作停留在原有工法的簡單再現上,一種藝術的手法被引入,通過一個光和色彩的裝置,烤煙房被塑造成對中華農耕文明,及其緊密相關的太陽的歌頌。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烤煙房內部的彩虹藝術裝置

陽光被分解和強化為彩色的光,從天窗照入室內空間,奇幻的光影效果為簡單的空間提供了浪漫的色彩。設計師希望這裡成為一個儀式性的場所,通過反映太陽的藝術裝置,現代人可以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圈裡和圈外

由廢棄豬圈改造的酒吧:“圈裡”是區域內最主要的新建築。建築的外觀並不張揚,儘量保留了原有建築的材質和形制:毛石圍擋和木構屋架。在內部,建築的平面成田字形,田字的四個區域是原來的豬圈,設計保留了原有豬圈的毛石圍牆,將吧檯、散座和炕蓆分別置於四個原本的豬圈中。慵懶、戲劇性是酒吧“圈裡”希望傳達的氣氛,撞色和碎花的靠枕、炕桌、石槽,由鋼筋條焊成的走廊地面,配以可變色的LED地燈……設計師希望在古村中創造一個“異類”,它可以服務到村裡來的年輕人群體,增加上坪旅遊的豐富度。

▼“圈裡”酒吧外觀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炕桌區域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散臺區域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吧檯區域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設計保留了原有豬圈的毛石圍牆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走廊地面配以可變色的LED地燈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在圈裡酒吧的旁邊,新建了一座小型會議室。建築成單坡頂,朝向大夫第門樓的一面使用了落地的大玻璃,與大夫第門樓,以及兩者之間的戲臺形成了很好的對視關係。因為和圈裡酒吧相鄰,設計師將之取名為:圈外。會議室和酒吧分別服務不同的人群,但都從不同的角度補充了古村對外服務不足的問題。

▼“圈外”會議室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會議室與酒吧共同彌補了古村對外服務不足的問題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蓮舍

蓮舍是雜物間改造的茶室,也暗示了“廉潔”之意。原本的雜物間位於大夫第旁邊的一個水塘邊,水塘的存在使雜物間成為區域內最顯眼的視覺焦點。設計保留了原有建築的毛石圍擋,只對上層的木結構進行了整修,將之改造為一個水邊的茶室。原有的老木材被儘量保留下來,重複使用;在朝向水面的一面,落地門窗和架在水上的平臺加強了建築與水景的關係,也給新的使用者一個臨水而居的感覺。水塘內的景觀也被重新梳理,原本半閒置的狀態被新的景觀元素——荷花所替代,從而與新改造的茶室向呼應。

▼“蓮舍”外觀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由雜物間改造的茶室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戲臺和筍榨

在大夫第門樓、圈裡酒吧和圈外會議室之間,原場地中有兩處棚架,它們原來的用途是用於榨筍,製作筍乾。設計師認為它們的存在很好的詮釋了鄉村的氣氛,於是棚架被保留下來,適當的進行整修,但力求保持一種搭建的隨意性。

安放筍榨的棚架仍然作為制筍的空間(遺憾的是原來的筍榨農民不肯留下,只能從別處移來另一架筍榨),在清明前後,它仍然可以進行生產,同時也為村莊的旅遊提供了一種體驗活動。另一座棚架的用途進行了調整,平時它可以作為一個涼亭被使用;在特點時間,它又會變身為鄉村傳統戲劇的表演舞臺,而此時周邊的建築窗口則成為觀賞表演的最佳位置。

▼兩處棚架被用於制筍空間和涼亭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夜景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文創產品

與上坪古村其他兩個節點一樣,設計團隊也為大夫第節點設計了專屬的文創產品。除了特別為上坪蓮子、筍乾設計的包裝外,一個由“圈裡”酒吧衍生出來的以“豬”為主題的系列產品顯得尤為突出。豬在中國傳統中是富足的象徵,在漢字中“家”字下面的“豕”字就是豬的意思,在西方文化豬也有吉祥、幸運的意思。設計師以豬為造型設計了一組產品,包括:絲巾、杯墊、明信片等等,它們一方面對應建築的原始用途,另一方面又增加了趣味性。

▼大夫第節點的文創產品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楊家學堂

楊家學堂節點位於上坪村兩條溪流的交匯處,是入村後的道路分叉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此處有楊家學堂,相傳朱熹曾在這裡講學,並留下墨寶。選擇在這個地點進行節點改造設計,既考慮了旅遊人流行為的需要,也照顧到了上坪古村的歷史文化。

▼楊家學堂概貌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改造對象是楊家學堂外面的幾間廢棄的農業生產用房。他們是:雜物間和牛棚和穀倉。設計團隊希望將原來的建築改造為一個書吧,一方面為外來的觀光者提供一個休息和了解村莊歷史文化的地點,更為重要的是為當地人,特別是孩子提供一個可以閱讀,可以瞭解外面世界的窗口,併為重拾“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提供了支點。

▼夜景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廣悅與靜雅

在前期的踏勘中,設計師發現現狀的雜物間和牛棚在空間上有很大差異。雜物間相對高大,內部空間開放;而牛棚則正好相反,因為原有功能的需要,空間矮小,黑暗,幾個牛棚之間由毛石分隔,此外牛棚上面還有一個低矮的二層用於存放草料。空間的差異和“瑕疵”帶來了空間改造的困難,同時也為改造後的建築敘事提供了戲劇性元素,這正是改造項目有趣的地方。利用原有空間的特點,設計團隊將新建築定義為“一動一靜”兩個部分。

▼新建築分為“一動一靜”兩個部分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一動”是利用雜物間改造的書吧的售賣部分,這裡相對熱鬧,拿書借書,買水喝水,以及設計團隊專門為上坪村創作的一系列文創產品都在這裡集中展示、銷售。這裡是上坪村對外的一個窗口,外來人可以在這裡閱讀上坪古村的“前世今生”;村裡人也可以透過物理性的窗口(建築的朝向村莊一面採用了落地玻璃的方式,將書吧和村莊生活連著一起。)和心理的窗口和外面的世界進行對話。大家稱之為“廣悅”。

▼“廣悅”書吧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展示空間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原有建築朝向溪流一側是封閉的毛石牆,開窗很高,但溪流和對面的田園景觀又是希望引入書吧的。設計師並沒有降低原有窗口,而是在室內加設了一個高臺,人們需要走上高臺才能從窗口看到外面。

這樣做一方面尊重了原有建築與溪流、道路、村落的關係,保持了建築內部和溪流之間“聽水”的意境,另一方面也滿足了人們登高遠望的要求,也豐富了室內空間。建築面向村莊的一側,原有的圍牆已經倒塌,設計師利用一面落地玻璃來重新定義建築與村莊的鄰里關係,也改善了原有建築採光相對不理想的問題。

▼設計師在室內加設了一個高臺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夜間燈光效果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就座區的溪流景觀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一靜”是讀書、靜思的空間,稱之為“靜雅”。它由牛棚改造而成。設計師認為原有建築最有意思的空間模式是上下兩層相互獨立又聯繫的結構:下面為牛生活的地方,由毛石磊築而成,狹小、黑暗;上面是存放草料的地方,木結構,同樣狹小,相對黑暗;上面的“木房子”是直接放在下面的石頭圍子牆上的,它們之間在物理流線(上面的空間不會通過下面的空間進入)上是分離的,但在使用邏輯(牛吃草)上是關聯的。

▼“靜雅”書吧由牛棚改造而成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沿用了這個空間模式,但將上面的“木房子”稍微抬起,一方面增加下面空間的高度,另一方面將陽光引入原本黑暗的牛棚,這裡將成為閱讀者的新窩,安靜、封閉,不受外部的干擾,唯一能打擾你讀書的是從兩層空間之間縫隙射入的一縷陽光。原有的毛石牆面被保留,懶人沙發被安置在地面上,柔軟對應強硬,溫暖對應冰冷,“新居民”對應“老住戶”,戲劇性的衝突在對比中產生。

二層的草料房被重新定義:原來的三個隔離的空間被打通,草料房的一半空間被吹拔取代,在吹拔空間與新草料房之間採用了陽光板隔牆,形成了半透明的效果;草料房仍然很低矮,進入的方式也必須從戶外爬梯子而入,很是不舒服,但這也是設計師有意為之。設計師希望這裡的使用回到一種“慢”的原始狀態,有點類似苦行僧的狀態,使用者需要小心的體味身體與空間,把都市的張揚收起,在讀書中反思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係。

▼“木房子”被稍微抬起,將陽光引入原本黑暗的牛棚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細部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這種“慢”的要求也同樣反映在一靜一動兩個空間的連接位置上。一個刻意低矮的過道被設計出來,成年人需要低頭彎腰慢慢通過。設計師希望通過這種空間的處理暗示“謙遜”這一中國民族的傳統美德:低下頭,保持敬畏。

▼二層閱讀空間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陽光板隔牆形成了半透明的效果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文創產品

書吧也是上坪文創的重要展示和銷售的聚點。設計師利用上坪古村原有的文化歷史傳說、傳統進行鄉村文創,打造一系列專屬於上坪古村的鄉村文創產品和旅遊紀念品。如利用朱熹的墨寶對聯創作的書籤,筆記本;提取上坪古村的歷史、文化、建築、農業特點設計的上坪古村的logo,以及由此延伸的文化衫,雨傘等。這些文創產品既傳承了上坪古村的歷史文化,又為村莊旅遊提供收入。

▼文化衍生品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農旅項目要策劃、要規劃、要設計等怎麼辦?可以搜索一諾規劃公司相關信息(0731-88906130)。

以上內容由一諾規劃是旅遊規劃與休閒農業設計引領者(旅遊、農業、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農業產業園區、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美麗鄉村、景觀建築、農旅文創IP等項目策劃、規劃、設計等一站式服務)、農旅產業生態圈智創(平臺)企業,農旅產業IP化智造方,國內實戰型和創新型一站式規劃設計專業提供商整理編輯,轉載需註明!部分圖文來源於互聯網及公眾平臺,內容僅供各位學習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及時刪除!

一諾農旅智庫旗下項目:

詩畫自然.親子樂園——為了你與孩子的愛,詩畫一片自然樂園!(中國親子農旅IP智造者,詩畫自然.親子樂園整體輸出:策劃、規劃、設計、營建、運行)正在加盟合作中!

營地客——極致野奢生活、你即是風景!(中國極致野奢營地智造者,營地客整體輸出:策劃、規劃、設計、營建、運行)正在加盟合作中!

師法自然.共享鄉居——這裡有您的詩和遠方!(田園康養生活和第三休閒空間締造者,師法自然.共享鄉居整體輸出:策劃、規劃、設計、營建、運行)正在加盟合作中!

鼎力贊助企業:

真水無香嫁衣禮服定製——以“至真至愛、傳世嫁衣”的理念,為您匠心定製幸福嫁衣!(手繡秀禾服、龍鳳褂、裙褂、手工旗袍、盤金繡蓋頭、唐裝、漢服等定製)傳於匠心、承於嫁衣;至真至愛、相守相依!您想定製一件像明星一樣的獨一無二的嫁衣,成為婚禮亮點和儀式感,可以搜索真水無香嫁衣禮服定製相關信息(021-62153368)!

古村裡的雜物間搖身一變成“彩虹房”,上坪古村復興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