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写了四万首诗,为什么一首都没有流传下来?

大清今天要完了吗


有人说乾隆爷是古代中国写诗最多的一人,有说是四万首,还有说更多的数字的。只以四万首计算,乾隆活了89岁,假如三岁能写诗,一共写了86年,每天要写1.27首。

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归根结底一个字:滥。


乾隆是古代皇帝中好大喜功、自高自大的第一人,但他的命也是实在太好。爷爷稳定了江山,爸爸充实了国库。自己25岁继位,没有兄弟们的争斗,即不用熬太久,又不是甩鼻涕的幼童,完全是一开始就大权在手。当时大清国力还是很强的,打了几个大仗,反正自己认为都是胜利就行。长寿儿子们都熬死了,在位六十年去当太上皇,但“归政仍训政”,直到咽气。唯一乾隆的厄运,就是被孙殿英给盗墓了。


乾隆是文艺皇帝,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估计没有少给下边人做指导。但总体上看,乾隆朝的瓷器等艺术品的品味还是比较俗气的。那些宫中收藏的历代字画上盖一堆印章也是恶俗的很。

再说他的诗,不排除有很多代笔,但被记住的佳句少到几乎没有。古代诗词的高峰期是“唐诗宋词”,明清已没有办法超越。清代词人纳兰容若是个异数。乾隆并无自知之明,反而以皇帝之尊各种卖弄。手下大臣也投其所好,阿谀奉承,一片祥和。莫不如弘历同学留下少量的诗词,集中精力做做“推广”+“包装”,可能后世评价还高一些。

至今我只能记住乾隆的一句诗: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


几苇渡


乾隆写了四万首诗,不敢想象他每天得写多少首诗。 假如说这些诗真的都能流传下来,那乾隆真的是个天才,可以称之为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大文豪。写了这么多没有一个流传下来根本原因就是写的太多,只有数量没有质量,不仅滥而且烂。这样的诗要是能够一直流传,那么那些大诗人们估计得哭。

我们先来看看,哪种诗能够一直流传,最起码得引起读者的共鸣,或者是这首诗写的非常深奥引起人们的深思,或者是说这首诗将风景描写的活灵活现,让人们犹如身临其境,只有这样的诗才会一直流传,别的不说,历史上那些出名的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等人,他们一生肯定也写过无数首诗,可是能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人们依然在学习的也不过是几个。

除此之外,皇帝写的诗和普通人还不一样,皇帝写诗受到的约束太多,他最多也就写写关于风景的或者是鼓励大臣的,他的这些东西,普通人看了肯定不会有什么感觉,没有共鸣,就比如说有诗人能写社会现实等等,可皇帝就不能写,可往往这类东西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乾隆的确是有才气的,他在文学方面有着很大的成就,可关键问题是他写的东西,让人们没有感觉,这种诗当然不会流传,也可以理解为写诗不行。其他文学方面乾隆倒是不错的。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乾隆自幼长在皇宫中,他本就不了解民间生活,经历相对匮乏,自然写不出百姓喜欢的诗。

恰恰相反的是,朱元璋这种没上过学的皇帝,他都留下了几首有名的诗在流传,乾隆写了那么多没一首能够被大家所认可,估计乾隆自己也挺难受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不得不承认乾隆天资聪慧,和他弟弟弘昼同时开蒙读书,处处超出其弟几筹,每次背书他都过目不忘,弘昼却迟迟背不出来。乾隆像现在读重点班的学生,先生不断地给他多加功课,他也乐于接受还非常勤奋。



清代对皇子的教育特别重视,雍正更是对皇子的读书事宜抓得很紧,乾隆从六岁到二十五岁,在书房里度过十九年时间,每天的学习时间达十个小时。自身具有良好素质基础,后天的勤勉努力,乾隆通过最完整最系统的儒家文化学习,希望自己绝非略输文采,当然能堪唐宋。

但是他一生的创作实践告诉他,他的诗词创作在数量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质量上却不尽如人意,知者寥寥。用来衡量文艺作品创作优秀与否,用一个最直观简洁的方法就是能不能有口皆碑家喻户晓。



我们这位皇帝诗人一生创作诗41863首,《全唐诗》几千作者也只有48000余首,乾隆按年纪算除去童年,他每天写诗超过一首,这是个吉尼斯世界纪录。不过凡是啃过书本的人都知道乾隆的诗从来就不见踪影,说句笑话哪怕连拓展阅读的材料里也轮不上他的大作。

因为乾隆诗大多泛泛,更无经典。人说才思敏捷,文思泉涌,可真的是整天“泉涌”不停,那涌出来的绝不是甘洌清泉而是平淡水货。乾隆三十六年游昆明湖,乾隆片刻挥就八首诗,他还嫌不够,再来一首记载他这次的“成就”,“舟行十里诗八首,却未曾消四刻时”。



实际上乾隆的诗带有日记的功能,什么都可写,什么时间都好写,随口随兴来那么一首,皇帝金口玉言,他的“诗”不管押韵好坏,不管有无意境都是御治诗词,都得要好好记录保管,造成其数量之多也就不奇怪了。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又黑我仁波切皇阿玛!

论数量,四万首。论地位,一国之君。

恐怕要论保存作品,没有人比乾隆更有优势了,要说没流传,谁信啊,网上那些奇怪的七个字、五个字一句的话,都谁的?

哦!题主想问的可能是“流芳”,嗯,那确实没有。


乾隆诗不光流传了,还出版了很多诗集

《乐善堂全集》

这貌似是皇阿玛登基前所作诗的合集,出版于乾隆二年,正式出版之前还有很多手抄本,是乾隆最早的出版诗集。共有44卷,非常令人震惊的数量。

《御制诗初集》

早在乾隆十四年,乾隆就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就是这本《御制诗初集》,注意啊,是

初集。

这本集子里收录了皇阿玛从登基到十二年,共4150首诗。按年编次,是一本编年体诗集(大误)。

《御制诗集》

后来,皇阿玛又出了一本《御制诗集》,这就收录了所有诗作,共42000余首。

难怪皇阿玛自己都骄傲地说:

余以望九之年,所积篇什几与全唐一代诗人篇什相埒(相等),可不谓艺林佳话乎?

你看我快90岁的人了,一个人写的诗,跟整个唐朝一样多,我岂不是吊爆了?


乾隆御制诗欣赏

一片两片三四片

”这种存在于传说中的段子就不说了。

看两首正儿八经的诗。

咏煎盐者

一历篷芦厂,载观盐灶民。

樵山已遥远,釜海亦艰辛。

火候知应熟,卤浆配欲匀。

可怜终岁苦,享利是他人。

劳动人民真辛苦,辛苦了一辈子,享福的是别人。

表达了皇阿玛对劳动人民的关爱,以及对劳动的热爱。

你看,连火候和调料的配比都了然于胸,非常令人感动。


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知。

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

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

似昔慧贤曾入梦,尚余慰者到今谁?

这是皇阿玛梦到了死去的孝贤皇后。

说起来,皇阿玛对皇后的感情真的很深,所以从他众多的悼亡诗中,还是能选出一些不错的,主要是有真情实感在里面。不像出去玩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好东西,认为该写诗,就瞎比写来。



也可自话


首先,严格来说不是没有流传下来,不然这个问题就没有讨论的基础了。
但是如果把流传理解为名山事业流芳百世,那么乾隆皇帝写的诗确实可以说是一首也没有流传下来。

让我们话说从头。

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写诗数量最多的人(没有之一)。之前据统计,现存乾隆诗作共计 43950 首(根据《四库全书》卷一百七十三 集部二十六),几乎抵得上一部《全唐诗》。

2014年,故宫的工作人员清理文物时发现了写着“乾隆诗稿”的两个箱子共装有乾隆诗稿2.8万余首,加上此前已存放的1.7万多首,从文物角度合计共4.5万余首,比学者的估计还多大约2000首左右。

乾隆帝的爷爷撰写的康熙《御制全唐诗序》说 “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也就是说乾隆帝一人的创作和唐朝2000多位诗人创作(且流传下来)的总量基本相当——考虑到乾隆帝本人肯定知道《全唐诗》的数量,我都怀疑他说不准是比照着这个数量在赶工。

乾隆帝本人对此也是颇为得意,清仁宗嘉庆三年(1798)的时候,已经身为太上皇的他老人家曾经充满自豪地宣称:

余以望九之年,所积篇什几与全唐一代诗人篇什相埒(相等),可不谓艺林佳话乎?

有一句说一句,一个87岁的老人家,不比吃不比穿不比权力金钱医疗待遇(你们也比不上他),却津津乐道于自己写了多少首诗,其实比许多混吃等死的老人有追求的多了。

可是如果残忍一点追究真相,可能令他本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的惊人数量的诗歌没有成为艺林佳话,却成为了笑林广记。

所以准确地说,这个问题或许应该是:乾隆皇帝写了四万首诗,为什么一首都没有流传“开来”?

原因一:苦心孤诣,不断努力地变糟

其实,乾隆早(皇子时期)写的诗歌还不错,比如这一首:

秋阳皎皎秋风起,千山万山收红紫。
南苑平芜晓色寒,游丝白日长空里。
我从前岁罢秋围,经年未到南海子。
重来历历忆旧游,真教见猎心犹喜…

虽然“我从前岁罢秋围,经年未到南海子”有一点民间故事中他为苏州园林题字“真有趣”这样时不时控制不住大水词往外蹦的调调,但总的来说至少还过得去。

但是随着他年岁的增长,他所作的诗越来越烂,终于达到了钱钟书先生评价的:

清高宗亦以文为诗,语助拖沓,令人作呕;
兼酸与腐,极以文为诗之丑态者,为清高宗之六集。(钱钟书《谈艺录》)

和想象的不同,乾隆帝并不是在当上皇帝后因为富贵和权位的至高无上而自我膨胀荒废诗艺,恰恰相反,他常在诗文里写到检视旧稿时的反思心得,其诗歌风格的变化,正来自长期辛勤而刻苦的学习和思考,换言之,他苦心孤诣,不断努力地变糟。

别笑,取法乎上,乾隆帝学习和推崇的首位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与乾隆帝作为榜样学习的杜甫相比,同时代大诗人李白则因自由散漫的个性化遭到恶评:

李杜劣优何以见,一怀适己一怀君。

我们知道,杜甫因为其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而被称为“诗史”,尤其得到乾隆帝的推崇,他老人家晚年夫子自道其作诗宗旨:

予向来吟咏,不为风云月露之词,每有关政典之大者,必有诗记事……方之杜陵诗史,意有取焉。

道理似乎没错,可是杜甫的诗史是这样的,举个《石壕吏》的栗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诗歌描绘了一幅多么生动而悲戚的图画!老妇的话说来似乎不失礼貌,怨而不怒,但字字是泪,句句如血,似乎平静的陈述中蕴含着深切的悲戚愤恨。

三吏三别,都读之令人泪下令人心动,而除了以上诗篇,这个时期诗人还写了许多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疾苦的篇章,如《春望》、《羌三首》、《悲陈陶》、《哀江头》等等。

杜甫的诗歌能够传之后世,为人倾倒,根本而言,是因为诗人的心与苍生百姓的心是相通的,

但是乾隆帝所要宣扬的无非是我老人家多么勤政爱民、关心民生等等固定套路,内容单调无聊,句法又烂俗拖沓,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换言之,杜甫真诚地爱君爱民,乾隆帝真诚地爱君(也就是自己)假模假式地爱民,这就高下立判;再加上本身文艺水平和技能的问题,欲求不是烂诗而不可得。

当然平心而论,乾隆帝诗歌中流露出的情感一味称之为假模假式也不公允。

如果说

所怜务本民,忍饥藏种子。勤劬耩湿田,以冀新苗起。

还是从儒家农本仁政的理念出发,有点从观念到观念,艺术性不强。

那么这首

瞽目先生小说流,稗官敲钵唱街头。村翁里妇扶擕听,傥为欢欣傥为愁。

颇有看不起乾隆之诗的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开头的路子,九五之尊居然对说书的盲眼先生,听书为之喜为之愁的村里男女如此了解,说他没有泡过夏雨荷实在不能让人信服。

这首《高其佩指头画虎》

铁岭老人阎李流,画不用笔用指头。纵横挥洒饶奇趣,晚年手法弥警遒。为吾染指画苍虎,气横幽壑寒飕飕。落墨伊始鸦雀避,着色欲罢豺狼愁。怒似苍鹰厉拳爪,炯然霹雳凝双眸。万里平川望无极,三株古柏拏龙虬老人阅世如云浮,独于画法未肯休,此图赠我实手迹,笔绘还输第二筹。高堂昼静风生壁,却忆行围塞北秋。

如果放到现在,当个书画协会领导完全没有问题。

原因二:众星捧月,弘历终于被捧杀

看了上面举的一些栗子,其实乾隆的很多诗,说怎么坏也谈不上,勉强也算无功无过吧。

如果一个一般的娃像他这么做做诗,即使都是冬天很冷已经下了好几场雪这样的流水账,也算是一个摆脱低级趣味的上进的孩子吧。

可是非常不幸的是他幸运地是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纪昀(晓岚)、刘墉、翁方纲、钱载等具有很高汉文化水平的大臣因为乾隆帝的身份,纷纷或夸奖或唱和,让乾隆帝觉得自己处于诗歌艺术的巅峰,正如自己在帝国中的政治地位一样。

电视剧里铁齿铜牙的纪晓岚在真实的世界对乾隆帝的诗歌做过如下总结:

自吟咏之富,未有过於我皇上者。盖自抚临六幕,宰制万几,勤民莅政之馀,紫殿
凝神,别无嗜好,惟以观书乙夜,悦性怡情。是以圣学通微,睿思契妙,天机所
到,造化生心。如云霞之丽天,变化不穷,而形容意态,无一相复;如江河之纪
地,流行不息,而波澜湍折,无一相同;如二气之育物,生化不已,而耳目口鼻
无一相类。故从心所欲,动合自然。
染翰擘笺,顷刻辄数十首。侍臣授简,吮墨
沉思,前韵未赓,新题已作,丹毫宣示,日以为常。四十八年之中,卷帙如是之
浩博,职是故也。若夫有举必书,可以注起居;随事寓教,可以观政事。圣人之
德、圣人之功与圣人之心,无不可伏读而见之,尤独探尼山删定之旨,非雕章绘

句者所知矣。

不但如此,纪晓岚还拿乾隆帝的诗歌和宋朝皇帝的诗歌比比,指出宋太宗诗仅传二首,宋真宗诗

仅传七首,宋仁宗仅传二首,还不是写得很好,哪里比得上御制诸集(乾隆的四部诗歌集)雕刻印刷,流布海内,文采焕於星汉,苞涵富於山海,为有目所共睹也哉。

看完只有一个字奉送给大烟袋:不要碧莲。

而这也很好解释了乾隆帝的诗歌为什么流传了“下来”,官方项目印了那么多,总归会留存相关的书籍版本的。

经过这两方面的催化剂的作用,乾隆帝终于越走越远,踏上了一条艺术上万劫不复的不归路。

后人总结,乾隆以所谓“以文为诗”作为原则,写诗极爱用散文句法,晚年诗几乎无一不用虚字,但这种技巧运用与任何语言美感完全不搭界沾边,因而大量的诗只有诗的样式,毫无诗意和意象,还有大量或者莫名其妙的大白话,或者

莫名其妙的用典,让人完全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这是乾隆帝的4万多首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没有流传开来的根本原因。


谈古论金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最长寿的皇帝,同时也可以说是最幸运的皇帝。在他手里,承继康熙雍正两代帝王的丰功伟业而发扬光大,并臻于中国传统王朝的最顶峰。

当然,能做六十余年的皇帝,并且让大清王朝不断向前,若说乾隆没点才能和本事当然也说不过去的。

从个性上说,乾隆是好大喜功的,其老年自命“十全老人”即为明证,在他眼里,无论文武韬略,老子都是天下第一。

可惜的是,乾隆追求的往往是数量,而不是质量,如其诗文就是例子。

乾隆好文,其亲自编辑的《御制文集》三集共一千三百五十余篇;而《御制诗》五集四百三十四卷,其中共收诗四万一千八百余首。

这还不算,除此之外,还得加上乾隆当太上皇时期的《御制诗余集》中的七百五十首,另外就是乾隆还在当皇子时《乐善堂全集》中的所录之诗。

这下算下来,乾隆一生作诗可能接近于四万三千首,其一生作诗数量之多,中国历史五千年,无人能及!就算是全唐诗都加起来,也没有他老人家一个人做的诗多。

如此,李白诗仙、杜甫诗圣,那乾隆算什么呢,诗魔非他莫属也!

可惜的是,乾隆的诗与其文赋一样,水平不是很高,其中也有不少是应时之作或词臣代补代作。如此看来,也有很多是滥竽充数甚至是打油之诗塞进去充数。

从诗歌艺术的角度看,乾隆的诗很难说好,但公道的说,大多数诗还是中规中矩,最起码是符合格律的。

其中,其实也有几首写得是不错的,比如怀念孝贤皇后和其母亲钮钴禄氏的,大多真情流动,文采也很好。

所以,也不能说乾隆没有写过一首好诗,只是按唐诗三百首的标准,没有流传下来而已(但试问唐宋诗三百首后,明清又有几首能流传?!)。

此外,尤其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写诗其实是在写日记,他是以诗的形式来记载当日事务,即所谓以诗纪事。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乾隆四万多首诗中,其实绝大部分其实是日记。

如此说来,一个人写四万多篇日记,其实也不算什么。

由此也可知,作为诗史,乾隆的诗或许没有什么艺术价值,但作为历史,却仍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只有明白了这点,才会明白乾隆四万首诗是怎么回事了。 嘲笑何为?


坑爹史册


这个问题问的好,这是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好比我泡了上万个妞,为啥一个明星都没有?因为天赋不够,天赋够的泡一个妞就是极品。

乾隆皇帝确实写了4万多首诗词,首先一个问题写4万首诗词难不难?(泡4万个妞也不难,关键得泡个有名的别人才能知道你。答4万个题也不难,关键得有人点评才厉害。)

要我说不难,我也至少写过1000多首诗词了,不是也一首都没留下来吗?哈哈

我来说说我的理解吧,都说365行,行行出状元。首先我得为男人自豪,为啥这样说呢,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真正做出名堂的都是男人。比如,流芳千古的诗词大部分都是男人写出来了。几千年,就出了几个青楼的小才女,和李清照小美女了,可见诗词这么牛B高雅的东西还得靠秦淮八艳,青楼名妓来继承发扬。

在比如,很多明明是女人的行业,可偏偏男人做出了名气,理发,服装设计,唱歌,跳舞,体操,做饭的,乐器演奏,果然雕刻的,蛋糕制作的。等等都是男人比女人做的好。

这说明男人的天赋比女人高,同样诗词的好坏也取决于天赋。就像古代练武的,都是天生神力,或者天生骨骼奇佳才能练成绝世好武功。任何东西靠的是天赋加上后天的努力。

再说说乾隆皇帝,身为皇帝可想而知,做任何事都有别人不能比拟的优越性,乾隆也是个好皇帝,也是博学多才,见多识广。按说写诗词就凭见识,也要比李白他们厉害多了吧。怎么就写不出一首流芳千古的诗呢?

确实都不知道乾隆写过啥有名气的诗词,但必须澄清一件事。就是乾隆肯定会写,而且写的绝对是原创,绝对是合乎诗词的游戏规则。但就是天赋不够,天赋这个东西真的不是后天带来的,更不是努力就可以得到的。就像女人的天赋就是撒娇一个道理,男人是怎么学也学不会的。

所以乾隆爷万人之上,也不得含笑九泉啊。


守护y沧海


乾隆皇帝四万首诗没有流传下来,原因已有网友在评论区详述了。根据我的一点了解,乾隆皇帝的联句流传很多。在下举例几首《春明馆》"春雨杏花江上客,明湖杨柳晚来诗。''《故道牌坊》"星海空澄,广滇无边诸佛地;日轮皇鉴,大明洪护梵王家。"《故宫太和门》"日丽丹山,云绕旌旗辉凤羽;祥开紫禁,人从阊阖觐龙光。"《故宫衍棋门》"心田净洗全如水,鼻观清芬讵必莲。"《故宫永祥门》''东华灿烂日初昇,紫气常依晓殿;北阙辉煌云正丽,祥光遍护春台。"《故宫中和殿》"仁寿握乾符,万国车书会极;中和绵鼎篆,九天日月齐光。''《故宫保和殿》祖训昭垂,我后嗣子孙尚克钦承有永;天心降鉴,惟万方臣庶当思容保无疆。"等等。(吾才疏学浅,文不对题,见笑了。)


吾才是傻瓜


昨天正好看到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介绍,其流传下来的诗作只有六首,但首首堪称经典,尤其是《登鹳雀楼》和《凉州词》。章太炎盛赞《凉州词》是五言绝句之最。《登鹳雀楼》则被中华书局评为唐诗排名第五位。反观乾隆皇帝四万首诗,未有一首传唱,不能不让人感慨啊。

一篇佳作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我这里从内容、情境、宣传三方面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内容

内容为王,从古至今如此。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情境

个人方面:

观千古文人墨客,能有佳作遗世的,无不命途多舛。鲜有一生得意之人的作品能万古流芳。曹操对酒当歌如此,杜甫广厦千万间如此,苏轼大江东去亦如此。思其原因有二,一是人生阅历丰富,在这里说下阅历不是年纪越大越丰富,而是由经历事情的多少决定的。二是宣传需要,比如当今的选秀节目。前两天看了王大锤的一个视频,讽刺选秀比惨的荒唐现象。虽然我们不提倡这种“比惨”,但是人们怜悯心理作祟,总是对这种经历的人,更容易认同。



时代背景方面:

唐宋诗词流芳千古,和开放的社会文化有关,也和诗词的发展周期有关。有一句话叫唐宋以后无诗词,就是说这个道理。明清封建君主专制变的更极端,社会文化进一步禁锢,科举上兴八股,诗词发展也日渐衰微,过分工于格律。能打破这种束缚的鲜有其人,纳兰算一个。

三、宣传

唐宋名人诗词传唱教坊,众多文人墨客和烟花名妓也有各种割舍不断的关系,很多故事流传至今。如鱼玄机、苏小小、柳如是、李香君。结果就是,许多名作进入寻常百姓家,影响至深,广为流传。



反观,乾隆之诗,就不难看出其难以得到传唱的原因了。


五千年看山西


乾隆和贾岛,是诗坛的两极。真正的诗人并不好当。所以贾岛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花三年时间才写了两句诗,可能有些夸张了,但确实说明当个好诗人不容易,写出真正流传后世的好诗更不容易。你仔细想想,即使像李白那样的天才诗人,流传下来的诗歌也只有一千首左右,脍炙人口的就更少了。

那么乾隆呢?根本就不尊重写诗这种很有难度的艺术。他十几岁开始写诗,一生写四万多首,这么算下来一天起码写两首,比发朋友圈都还要频繁,哪还能写出什么好诗?

真正经得住时间检验、广为流传的诗歌作品,要么是极其严肃认真创作的结果,要么是天才灵感的创造,乾隆艺术品味本来就很糟糕,可以说没什么写诗才能,可偏偏又爱附庸风雅,而且还写得很不认真很不负责,如果这样都能写出广为流传的作品,那简直是对诗歌的巨大讽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