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關注」找到了一把「金鑰匙」;政府巧作「媒」 貧困戶信心足

「媒体关注」找到了一把“金钥匙”;政府巧作“媒” 贫困户信心足

01

教育扶貧:找到了一把“金鑰匙”

——漢陰縣實施“三個一”教育扶貧助力脫貧攻堅

教育扶貧是阻斷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漢陰縣在教育扶貧“一個都不能少”關愛行動中積極探索和實踐,推動廣大教育工作者帶著感情和責任做好教育扶貧工作,在全縣中小學推行“一戶一卡、一生一策、一教一幫”的“三個一”特殊群體關愛助力教育脫貧。

“一戶一卡”一個都不能少

劉懷瑜是率先推行“三個一”幫扶模式試點學校——城關鎮太平小學的學生,她的爺爺和父親都有病,家中經濟來源不穩定,只能是靠父親給人拉運建材賺取微薄的收入。劉懷瑜的身上總是有種怪怪的味道,同學也總是歧視她。她甚至有厭學的情緒,經常以各種藉口不到學校學習。在老師們的幫助下,她學習態度端正了,對學習的興趣也明顯增強了。

面對貧困地區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現象,農村留守兒童只增不減,漢陰縣要求各學校積極主動聯繫當地黨委政府和村幹部,把本轄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名冊收集彙總,詳細瞭解貧困家庭成員、致貧原因、就學孩子基本情況,並歸檔翔實建立“一戶一卡”檔案資料,作為教師結對幫扶第一手詳細可靠資料。

“一生一策”一個都不能錯

太平小學成豔萍老師第一次見到學生歐成林時,他全身上下收拾的很乾淨。問及他的家庭狀況時,他就再也不說一句話了,站在那裡發呆。歐成林家在平梁鎮西嶺村,由於母親智障,父親受傷在家養病,父母便把他寄養在姨母家。在老師們的幫助下,歐成林性格逐漸變得開朗了,學習成績在班級一直名列前茅。

漢陰將全縣脫貧攻堅幫扶工作與教體系統開展“千名教師大家訪、攜手育人斬窮根”訪貧活動有機融合,廣大教師利用課後和週末時間,對照建檔立卡戶貧困家庭學生花名冊,走村入戶摸底調查瞭解情況,宣傳法律法規、社會道德、家訓家風、家教育方法等,並與家長或監護人就孩子在家庭和學校學習情況及行為習慣進行交流。與家長一同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策略和計劃,做到一生一策,一個都不能錯,人人有對策。

“一教一幫”一個都不能漏

漢陰縣教育局制定工作手冊,涉及“幫扶策略、幫扶規劃、幫扶過程、幫扶成效”等十多個方面內容。各幫扶教師結合學生情況,按照學校教師專業特長,實行一教一幫措施,每位教師每月不低於一次入戶家訪幫扶。特別在貧困留守兒童幫扶中,做到從學生的心理健康、行為習慣、公民道德、學科學習等方面實施幫扶,力所能及為幫扶學生的家庭解決實際問題或代辦一些事宜,使學生安心學習,讓孩子逐步消除家庭貧困陰影,培養健康向上、積極樂觀、自強自立的生活態度。

漢陰縣通過抓陣地、抓宣傳、抓聯動、抓家訪、抓骨幹,開展教育脫貧政策“進校園、進村鎮、進家庭、進頭腦”宣傳活動,建立考核機制,將“三個一”工作實施進展、質量、成效的督查結果作為評價各學校教育脫貧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據。(記者/李冀安 通訊員/馮友松 文章轉自/陝西農村報9月7日第2版)

「媒体关注」找到了一把“金钥匙”;政府巧作“媒” 贫困户信心足

02

漢陰縣平梁鎮

政府巧作“媒” 貧困戶信心足

當漢陰縣平梁鎮沙河村支部書記走出簽約的鎮政府會議室,他笑容滿面地說:“今天政府給我們牽線搭橋,我和安康華曄公司簽訂了300畝的黑黃豆種植合作協議,保底價收購,規避市場風險,全村133戶貧困戶脫貧更加有底氣了。”

9月4日,該鎮召開產業脫貧暨2019年對接簽約會,來自安康市及本鎮的13個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在政府“牽線搭橋”下與該鎮20個村(社區)負責人對接洽談。當天集中籤訂甜玉米、拐棗等產業發展合同16份,流轉土地逾2000畝。近年來,該鎮發展市級園區3個、縣級園區10個、龍頭企業4家、專業合作社46家、家庭農場112家;全鎮富曬糧油種植面積達36000畝,畜牧出欄9840頭(只)、經濟林果總面積達16056畝,蓬勃發展、活力迸發的產業,不僅讓群眾擺脫貧困信心滿滿,而且實現“輸血扶貧”向“造血扶貧”的華麗轉身。

該鎮登天村計劃明年發展花椒500畝助民增收,已經規劃落實土地180畝,走在全鎮前列。(通訊員/陳小磊 記者/李冀安 文章轉自/陝西農村報9月7日第3版)

「媒体关注」找到了一把“金钥匙”;政府巧作“媒” 贫困户信心足「媒体关注」找到了一把“金钥匙”;政府巧作“媒” 贫困户信心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