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規模王」到「利潤王」,恆大蛻變啓示錄

从“规模王”到“利润王”,恒大蜕变启示录

文:王秀娟

从“规模王”到“利润王”,恒大蜕变启示录

昨日,隨著中國恆大(3333.HK)發佈2018年度上半年業績,2018年全國前三強房企碧桂園、恆大、萬科的半年業績全部出爐。整體看,上半年,三強房企各有所長,但恆大的亮點顯得有些灼眼。

2018年上半年,恆大多項核心指標繼續行業第一:營業額3003.5億,同比大增59.8%,核心利潤550.1億,同比大增101.5%,淨利潤530億,同比大增129.3%,總資產17699億,淨資產3245億,均創行業有史以來最高紀錄。

值得關注的是,從已經公佈半年報的四家龍頭房企數據來看,碧桂園、萬科、保利、綠地的淨利潤分別為163.2億、135.2億、93.1億、83億,恆大半年淨利潤超過四家企業之和,穩居行業“利潤王”。

此外,在利潤大增同時,恆大還完成了另一“逆襲”:負債率進一步大幅下降至127.3%,降幅超三成。

各種數據表明,恆大已經從一個“大房企”轉變為“強房企”,避免了中國企業“大而不強”的“只見規模,沒有效益”的老路。

要規模,更要利潤

“利潤王”恆大的蛻變

有人說,企業經營最重要的是現金流,“只要有現金流企業就不會死”,秀娟姐認為這句話說得無比邪惡,難道企業經營的目的就是為了“不死”嗎?

企業經營什麼最重要?我的答案是盈利。“利潤比規模更重要”實際上是“盈利第一,規模第二”的另一種表達。在有遠見的企業看來,規模是結果而非目標,真正的利潤才是一個企業追逐的最終目的。

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裡,中國企業一直陷入“大而不強”的怪圈。企業對於規模的崇尚,與中國多年倡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而形成“GDP思維”密切相關。在“貪大”的思維模式下,中國企業側重規模而忽略效益,是“大而不強”的根本原因。而縱觀世界強企,諸如中國的華為、美國的蘋果、韓國的三星,無一不是效益極強的企業。

好在這幾年,很多中國企業慢慢明白了,真正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是“肌肉型”公司而非“胖子”公司,胖子塊頭很大,但戰鬥力不行。

而中國恆大顯然是要做一個“大塊頭”,不僅體型大,而且肌肉結實。它有著十分清晰的發展路徑:要規模,更要利潤。

數據顯示,2009年恆大上市首年,銷售額僅為303億,不及當時萬科的一半,但到2016年恆大銷售額達3734億,超越萬科登頂全球第一。2018年上半年,恆大的銷售額已然相當於2016年全年的,這樣的規模攀升速度令人瞠目。經過近十年的努力,許家印帶領恆大擠身全國三甲規模房企之列,

規模之下,目標何在?許老闆是一個聰明人。在規模極盛之時轉型,將效益放在企業戰略目標的第一位。

2017年2月的年度工作會議上,許家印提出恆大地產的新一輪“轉型”思路,開啟了從“規模型”向“規模+效益型”轉變。2018年年初,許家印宣佈全面啟動“新恆大、新戰略、新藍圖”的戰略部署,要堅定不移地實施“規模+效益型”發展模式,以及低負債、低槓桿、低成本、高週轉的“三低一高”經營模式,保持規模適度增長,重點注重增長質量。

“新恆大”剛剛啟動半年,“利潤王”就花落恆大,半年淨利潤530億,讓蟬聯14年的利潤之王中海讓位,超過其他4家龍頭企業淨利潤之和。是什麼方法使恆大的轉型如此順利且有效呢?

恆大清楚地知道,確保盈利增長高於規模增長,必須提升產品競爭力。

秀娟姐通過查詢相關資料總結出,恆大盈利能力的持續提升,主要來自於超前的土地儲備戰略、強大的成本控制、提升產品附加值及還清永續債。

从“规模王”到“利润王”,恒大蜕变启示录

2018年半年報顯示,恆大土地儲備達3.05億平方米,土儲成本僅為1683元/平方米,這樣低的土地成本控制,遠超過業內任何一家同行。

其在上半年共計購得土地儲備68幅,並就現有19個項目進一步購買周邊土地。新項目均衡分佈於成都、杭州、西安、重慶、無錫、佛山、煙臺等一二線及三線城市。新購土地儲備建築面積3,086萬平方米,平均樓面地價人民幣1,446元╱平方米,這麼低的成本,的確難能可貴。反過來,上半年銷售均價為10468元/每方米,後續恆大的利潤依然極具樂觀空間。

此外,恆大在運營管理上,對成本的控制也可謂下足功夫。依託統一規劃、統一招標、統一配送的標準化運營模式,恆大大幅降低了營銷、管理、財務三大費用,實現強有力的成本控制,進一步釋放利潤空間。

以營銷費用的控制為例,恆大通過自家研發的手機應用程序“恆房通”推廣物業銷售,銷售費率由2016年底的7.6%下降至2017年年中的4.2%;而2018年上半年銷售管理費用率同比下降近2個百分點,降低3.1%左右。

任何產品競爭力的提升,都是附加值的提升。近年來,恆大更注重打造全環節精品項目,對施工單位、所用材料、園林環境等都有了更高的標準,並通過配套先行、升級物業服務、完善售後等措施,不斷增加產品附加值。同時,恆大連續三年實施無理由退房,通過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保證了毛利率及淨利率穩步上升。

在利潤大增的同時,恆大還將多年“高負債、高槓杆”的帽子摘掉了。

恆大近幾年近1000億的永續債趴在財務報表上,足夠刺眼,為世人所詬病。但它也有效支撐了恆大的的規模快速增長,而在當下行業“長效機制”的新環境下,2017年,恆大結束了永續債的歷史使命,提前償還了1129億永續債,釋放出巨量利潤空間。

加速高科技轉型

超高盈利能力是最強後盾

這樣的規模和利潤讓恆大具有安全感。

恆大手握龐大的優質土地儲備,加上戰略轉型持續深化,將為業績持續高增長提供強有力保證。

恆大上半年銷售3042億,同比增長24.6%,已達全年5500億銷售目標的55%。據恆大總裁夏海鈞透露,公司下半年可售貨量約7000億,只需要銷售50%就可以實現3500億。這意味著恆大今年銷售突破6000億幾無懸念。

許家印是個明白人。過去的十年,得益於規模的不斷提升和優秀的企業運營管理能力,許老闆帶領恆大擠身於第一梯隊房企,拿下了利潤之冠。以後的發展途徑,他更是清楚地知道路在何方——“大塊頭”的肌肉需要更多的營養成分才能保持身體機能運轉。

作為一個企業,要提升產品競爭力必須依託技術創新,而技術與創新是建設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第一要素。

這也是為什麼盈利能力強的企業,往往是競爭能力強的企業、捨得在研發上投入的企業。

於是,恆大將未來的目光著眼於高科技領域。

也正是因為“不差錢”,有了地產板塊高質量增長提供的充足資金,恆大的轉型顯得底氣十足。尤其是強勢進軍高科技行業,所需投入的資金、人力和時間都非常可觀,只有恆大這種“利潤王”的企業,才得以真正實現如此規模的新業務探索。

年初,恆大提出要積極探索高科技產業,逐漸形成以民生地產為基礎,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為兩翼,高科技產業為龍頭的產業格局。

4月,恆大與中科院簽署全面合作協議,恆大計劃未來十年投入1000億,雙方共同拓展生命科學、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重點領域。8月16日,恆大和中科院首批6個合作項目簽約,涵蓋超級計算機等前沿科技領域。

6月,恆大入主美國新能源汽車公司法拉第未來,正式進軍電動汽車市場,恆大法拉第未來智能汽車(中國)集團於8月成立,將全面負責法拉第未來在中國的技術研發及所有生產經營管理。

根據規劃,公司計劃在中國華東、華西、華南、華北和華中地區,建設五大研發生產基地。十年後,年產能計劃達到500萬輛,FF91、FF81等多系列多車型產品面向全球市場,覆蓋高端、中端及入門級。

在近兩個月時間內,負責出資收購FF的恆大健康,市值已經從約400億港元迅速飆升至目前逾1300億港元。

未來不遠,現實很近。恆大從規模之王到利潤王用了不到十年時間,未來,要用更紮實的房地產業務夯實企業資金基礎,為高科技創新業務提供燃料,為“大塊頭”企業的恆大注入更多的營養元素。

从“规模王”到“利润王”,恒大蜕变启示录

地產人智庫( dcrwit )

30萬地產精英智慧學習平臺!

已入駐今日頭條、百度百家、騰訊天天快報、搜狐、網易、鳳凰、房天下等自媒體平臺。歡迎各類房地產新銳觀點、實戰經營 、創新營銷、勵志人物等投稿!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專注優質內容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