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崛起風雲人物——白起(七)

華陽之戰的謀略(下)

我們知道,其實咸陽距離華陽距離可是不短的,如果秦軍按照正常的行軍速度,估計到了華陽,韓軍早就被魏趙兩國拿下了。而魏、趙兩國敢在秦國的鼻子下面搞韓國,也是基於秦國救韓路途遙遠的原因。鞭長莫及,給了聯軍一些信心。但是,在白起的眼裡,往往缺點和弱勢反而會轉化為優勢,這就是名將異於常人而又能建立不世功業的一個主要特徵。由於路途遠遠,所以魏、趙兩國逼定會以此為依據,確信秦國軍隊不會輕易出兵也不會及時趕到,所以對於秦國的救援,這兩個國家是疏於防範的。

同樣的道理,位於華陽城內部苦苦支撐的韓國軍隊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們為了等到援軍,定會拼盡全力,使出渾身解數來阻止聯軍的攻擊。越是攻擊受阻,聯軍就會集中更多的精力放在華陽城上,戰爭越焦灼,聯軍就越疲敝。白起就是抓住了這樣的戰機,秦國軍隊輕裝上陣,以日行百里的速度向華陽城飛馳。僅僅用了八天的時間,這支援軍就到了華陽城外。秦軍並未停下來修整軍隊,而是馬不停蹄,直接參入戰團。

秦軍的到來,大大出乎魏趙聯軍的意料,局勢一時陷入混亂。白起的謀略是這樣的。魏趙聯軍雖然規模較大,有十幾萬人,但是這兩國軍隊的鬥志和思路是不一樣的。聯軍的主力應該是魏軍。魏軍打韓國,基本上就是要撈點便宜,你說他們有更長遠的理想麼?肯定沒有。攻打韓國,他們最出力,而是在華陽這個地方受挫,他們的損失也會越大。魏國的戰鬥力這些年已經可以說是每況愈下,尤其是被秦國修理了那麼多年,已經十分疲憊不堪了,這次攻打韓國,應該也算是強弩之末了。而趙國是來幫忙的,所以趙國的兵力不多,並且他們的目標是來老便宜的,所以,他們不會真心的衝鋒陷陣,而是在旁邊搖旗吶喊,看著魏國軍隊一批批倒在戰場上。我們之前說過,趙國的站戰鬥力還是不錯的,因此,似乎來吃瓜的趙國此時應該還是保持了很強的戰鬥力的。

針對遠在華陽的戰場,還在咸陽的時候,白起就已經做出了準確的判斷。首先,白起以不及迅雷之勢,帶領秦國軍隊以急行軍,把天之內趕赴到現場,秦軍的出現,先讓聯軍大吃一驚,亂了陣腳。

二是白起並沒有讓軍隊進行修整,而是趕到後馬上投入到戰爭當中,這又讓聯軍大吃一驚。因為白起急行至華陽城疲敝之軍,按說此時投入戰爭,攻打以逸待勞的聯軍是軍家大忌。但是白起仍舊採取了出人意料的決定,要的就是出其不意的目的。

第三,白起這次進攻路線也是經過提款前研究過的。他進攻的主要方向是魏軍大營。他知道,此時魏軍久攻華陽不下,軍隊士氣已經十分低下,戰鬥力大打折扣,可以說,此時的魏軍戰鬥力相較趙軍差的太遠了。所以,白起採取先弱後強的戰術,先捏魏軍那個軟柿子。突然出現的秦軍,一下子打亂了魏軍的陣腳,再加之之前伊闕之戰的後遺症,他們一見到白起的旗幟,早就嚇破了膽。於是魏軍剛一和秦軍打個照面,魏軍就已經潰不成軍了。

可憐魏國僅存的十三萬左右的精銳,被秦國人這一戰全部斬首,魏國大將芒卯被活捉。而趙軍營盤看到魏軍這邊一陣大亂,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當弄清楚原來是秦軍來援華陽的時候,魏軍已經潰不成軍了。看著魏軍孤苦狼嚎的樣子,估計趙國已經沒有再和秦軍和韓軍糾纏下去的心思了。於是趙軍主帥賈偃率領趙軍一路後撤,在趙軍匆忙間渡過黃河的時候,秦國軍隊和韓國軍隊出其不意,將半渡的趙軍沉到水中,致使二萬餘趙軍溺水而亡。

戰勝聯軍後,秦國和韓國又形成聯盟,一路攻打至魏國國都大梁,其實經此一戰,拿下魏國,才是秦國的主要目的。魏國這次終於害怕了,他們一方面馬上向北方的趙國和燕國求救,另一方面派人和秦國商議割地求和。剛一開始秦國是不拿下大梁不會罷休的。但是北方的趙國和燕國似乎已經表現出了準備出兵救魏的意思。此時的燕國雖然在走下坡路,但是在燕昭王的遺留的國力還是十分可觀的,而趙國此次雖然也是損兵折將,但是他們的主力和真正能打將領如廉頗並未出戰,趙國的實力還是不容小覷的。一旦燕趙聯合,再加上魏國,秦國此次來救的這部分兵力未必吃的消。因為我們知道秦軍是疾行救韓的,以騎兵為主,這樣的軍隊要是打個奇襲戰和突破戰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要是鏖戰,那可不是騎兵的特長,因為騎兵的需要的補給更多。所以,看到了燕趙聯盟,秦國也不得不見好就收,但是此時的魏國還是獻給了秦國一份大禮,那就是南陽之地。

華陽一戰,再次顯示了秦國強大的戰鬥力和高超的戰略戰術水平,而白起神話般的作戰謀略得到進一步體現。而之於之於魏國,經歷了伊闕之戰、華陽之戰,以及期間的大大小小的與秦作戰,其幾十萬的兵力全都折損,這使魏國的戰鬥力被大大的削弱,再也無力和秦國兵戎相見,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只有等著被秦國任意宰割。對於秦國來講,雖然秦國實力對於任何一個諸侯國來講,其優勢是無人可及的,但是對於諸侯國聯合來講還是有一些忌憚的。但是這也分情況。對於像魏國、韓國、趙國等這些二流和三流國家組成的聯合體,秦國還是有著十分大的獲勝把握的,但是對於趙國、齊國、燕國這種二流國家之間的聯合,秦國還是頭疼的,他們還是不敢輕易冒險與之發生正面衝突。

但是秦國似乎並未被這種焦慮困擾很久,為了解決掉這一顧慮,秦國通過具有針對性的戰鬥,將那些二流強國一個一個地削弱,大規模消滅這些國家的有生力量,拉大秦國與他們的優勢。秦國似乎把未來看得很清楚,而諸侯各國似乎還在迷糊當中。他們仍未清醒,尚未意識到在秦國一家獨大的國際局勢下,只有合縱一致對秦才有生存的空間,才有話語權。這個時代給秦國指了一條明路,而諸侯各國繼續互相攻伐,給自己送上了一條死路。

小禮物走一走,來簡書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