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治印者張海鵬:求勺水之淨 效拳石之堅

集安治印者張海鵬:求勺水之淨 效拳石之堅

故事主人公張海鵬

古語云:滴水石穿。

一件事情在世界上通常以兩種方式存在:一種簡單,一種複雜。

張海鵬研習篆刻後,發現這兩種事情可以互通:複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認真做。

不論簡單與複雜,都隱秘在張海鵬的篆刻中——磨平印面、設計印稿、印稿上石、用刀、翎印。

這樣的心得與隱秘是他在急於求成後的沉澱中獲取的。

張海鵬完成的第一方印就犯了常識性錯誤。

他沒按操作規程進行,免去了臨稿和上石兩個步驟,直接將篆字寫在了石料上,完成作品後印出來才發現印文上的字是反的。他認為自己鬧出了笑話,所以在以後的篆刻中,不再投機取巧,而是按老規矩來。

集安治印者張海鵬:求勺水之淨 效拳石之堅

篆刻作品“浪哄沙顛 魚引船忙、愁隨雨住 意與風翩”

張海鵬為自己的篆刻歷程做了總結,共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認識書法和篆刻。

第二階段:初學摸索。

第三階段:步入正軌。

步入正軌後,張海鵬潛下心來,拿著父親送給他的刻刀、石料、宣紙、印泥、印床、棕刷等工具,在父親的指導和幫助下,系統地學習書法和篆刻。

通過學習書法和篆刻藝術,使張海鵬有了這樣的感悟:不論學習什麼,都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並要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

集安治印者張海鵬:求勺水之淨 效拳石之堅

篆刻作品創作中

篆刻的風格追求——古樸俊秀、簡潔明瞭

篆刻藝術迄今為止已有三千七百多年曆史,是書法與鐫刻結合來製作印章的藝術。篆刻興起於先秦,盛於漢,衰於晉,敗於唐、宋,復興於明,中興於清。

篆刻藝術將這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融匯到一支筆、一塊墨、一張紙、一方硯、一把刻刀、一本書......它們將其背後的隱喻體現到一方印章上。

1985年之前,張海鵬還未理解這背後的隱喻為何物。

1985年,張海鵬父親從中央黨校放假回家時,帶回了幾方綠色石質印章,印文刻有“熱愛書吧 它是知識的源泉——蘇聯作家高爾基”的字樣。另外一方印文是“張福有藏書印”。

從這時起,張海鵬對書法和篆刻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在研習篆刻藝術時,除了受到父親的影響外,還受到著名書法篆刻藝術家前輩李枝蔥的幫助和指導,“1991年至1994年,李枝蔥前輩多次為我寄來關於書法篆刻方面的書籍,我珍藏至今”,張海鵬通過前輩李枝蔥加入了甘肅蘭州聚文社書畫研究會,這對他的書法篆刻起到很大幫助。如今,他還加入了吉林省書法家協會。

集安治印者張海鵬:求勺水之淨 效拳石之堅

1986年春,父親張福有與前輩李枝蔥(左)

在北京大觀園秋爽齋前合影

集安治印者張海鵬:求勺水之淨 效拳石之堅

前輩李枝蔥寄贈的書籍

集安治印者張海鵬:求勺水之淨 效拳石之堅

張海鵬向老師專家請教

一枚四字印章從設計到完成大約需花費2個小時。但這並不絕對,尤其在構思設計這一環節,有的作品需要花更多的時間。

集安治印者張海鵬:求勺水之淨 效拳石之堅

篆刻作品“庚辰肖形”

被《詩詞書畫攝影作品精選》一書收錄

自研習以來,最讓張海鵬滿意的當屬下面這三件作品:

第一件:“長白山人”被父親編著的《歷代詩人詠集安》一書收錄,該書由香港亞洲出版社出版。

第二件:“長白山池南擷韻”在2008年被父親編著的《長白山池南擷韻》一書收錄,該書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三件:在2015年7月篆刻作品“長白山手斧”被父親編著的《尋訪額赫納殷》一書收錄,該書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這三件作品均受到父親的指導並對設計提出了寶貴的意見,要說篆刻中發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我的篆刻作品能為父親的著作增色是我最開心的事情。”

集安治印者張海鵬:求勺水之淨 效拳石之堅

“長白山人”被父親編著的《歷代詩人詠集安》一書收錄

集安治印者張海鵬:求勺水之淨 效拳石之堅

篆刻作品“長白山池南擷韻”

被父親編著的《長白山池南擷韻》一書收錄

集安治印者張海鵬:求勺水之淨 效拳石之堅

篆刻作品“長白山手斧”

被《尋訪額赫納殷》一書收錄

選擇印章,一般選擇無砂釘、砂眼、裂痕、硬度適中的優質材料即可。張海鵬以切刀法為主,衝刀法為輔,這兩種刀法根據作品的風格特徵結合進行。

這兩種刀法結合背後的隱喻,就是張海鵬想要追求的風格:古樸俊秀、簡潔明瞭。

“我認為一件好的篆刻作品,要能夠清晰明快地表現出反映印章主題內容,要非常清楚地把作品傳遞的意境通過字體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

張海鵬認為,學習書法和篆刻在習作書畫上有極高的實用意義和欣賞價值,還可以培養個人的德智體美,更能繼承和發揚我國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提高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義。

篆 刻

張海鵬

納古藏今方寸精,

石囚卅載鏤心情。

龍蛇走筆刀飛處,

自許淨堅刊座銘。

2018年5月12日

詩中的“淨堅”是他的筆名,很好地表達了他對藝術和人生的追求。

集安治印者張海鵬:求勺水之淨 效拳石之堅

篆刻作品“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誕生七十週年”

少小離家老大回

少小離——老大回,張海鵬跨越了31年。

1972年12月9日張海鵬出生在吉林省集安市。在他15歲那年,因父親工作調動,隨父母從集安搬至長春生活,但他童年的回憶卻保留在集安。

張海鵬一家那時住在大操場南側與“一小”西邊一條衚衕裡。每到暑假,張海鵬便和幾個小夥伴相約一同去將軍墳。

“那時的將軍墳還不收門票,四周長滿了雜草,還有許多叫不上名字的野花,更遠處的草能有1米多高。隨處跑進去都可以在那兒玩捉迷藏、老鷹捉小雞等遊戲,圍著將軍墳爬上爬下。”

集安治印者張海鵬:求勺水之淨 效拳石之堅

1986年秋,張海鵬在集安實驗小學院內

對那時的張海鵬來說,最神秘的地方要屬墓室了。墓室大門緊鎖,張海鵬極力趴在門縫邊向裡張望,可裡面一片漆黑什麼都看不清。

孩子們玩累了,就坐在“世界文化遺產”上面歇息一會兒,張海鵬笑談:現在的將軍墳可不允許我們這樣胡來的。

最近幾年,張海鵬6次回到家鄉集安,給他最大的感受就是真正體驗到了唐人賀知章詩句裡寫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對張海鵬來說,是一種無奈。

張海鵬對家鄉集安的親朋好友、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溝一坎,都飽含著無限的深情和時常的牽掛。

回家,走在似曾相識的馬路上,目不暇接地看著家鄉發生的鉅變。

集安治印者張海鵬:求勺水之淨 效拳石之堅

1990年冬,參軍離家的前夜

拍攝於長春“三角廣場”家中

1990年12月,張海鵬在陸軍第四十七師某部隊參軍,炮兵戰士、班長。三年的軍旅生涯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在新兵連的兩個多月是最難熬的,“每天訓練十分辛苦,我練得非常認真刻苦”,張海鵬經常一頓就能吃十個大饅頭,雖然伙食不錯,但還是不能像張海鵬希望的那樣——頓頓有肉吃,他記得連長曾說過:魚生火,肉生痰,豆芽豆腐保平安。現在的張海鵬想想,還真是這麼個理兒。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張海鵬曾參加過部隊支援地方建設,在汛期時參加為期1個月的加固松花江江堤勞動,“那時一副線手套兩天就磨破了”,還參加過支援地方建設挖掘聚乙稀管道工程,1米寬、1.5米深的溝每人每天要幹上4米,“我體力不行,幹不完戰友就幫我幹,每當想到這件事我從心裡特別感激這些戰友們,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是終身難忘的。”

參軍後的第三年,張海鵬正式成為黨員。他說他直到現在都能記得那句話:為別人放了三年哨,別人為我站了一輩子崗。

在軍營中歷練出的堅韌不拔、勇於挑戰的意志品質,都積極地影響著他今後的工作與生活。

集安治印者張海鵬:求勺水之淨 效拳石之堅

在工作中深入基層考察(左)

張海鵬在辦公室(右)

在平處立,向寬處行,往遠處看

已步入中年的張海鵬每每回憶起兒時的畫面,總想拿起筆寫點什麼。這也是他現在最想幹的事兒:儘自己的微薄之力宣傳家鄉集安。

三足金烏托起著集安,一足是集安的人文歷史,一足是集安的物華天寶,一足是集安人。

身為集安遊子的張海鵬說,我應有責任有義務有擔當,和大家一道讚揚集安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瞭解集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宣傳集安由來已久的文明形象。

集安治印者張海鵬:求勺水之淨 效拳石之堅

攝影作品“鴨江放歌”

家鄉集安的美食,是數不勝數的:燉蛤蟆、高麗火盆烤肉、冷水江鯉魚、還有榆樹皮冷麵、小豆腐、粘火燒、粘豆包等等。除此外,集安還盛產水果。

現在的張海鵬願意寫點兒東西通過“美篇”進行編輯後在“微博”或是微信“朋友圈”發表,十分享受現在的生活。

集安治印者張海鵬:求勺水之淨 效拳石之堅

採風自拍照

他偶爾也會出去攝影,他說,“攝影是近幾年的愛好,但每次回到家鄉卻又匆匆離去,隨手拍的照片不能全面反映出集安的大美風光”。

集安治印者張海鵬:求勺水之淨 效拳石之堅

集安治印者張海鵬:求勺水之淨 效拳石之堅

張海鵬的攝影作品

人到中年,對人生的感悟開始逐漸多了起來。

張海鵬認為,當你登高駐足,極目遠眺,你會發現一個與當下瑣碎的日常截然不同的世界,那裡承載著你的詩歌與夢想。有了詩與遠方的人不會被當下的苟且湮沒,在繁忙之餘,保留了一份屬於自己的美好。

另外,一個人應該做到“在平處立,向寬處行,往遠處看”。人在世上,誰沒個溝溝坎坎。跨不過去的時候,就往遠處看,告訴自己,總會過去的。天下沒有翻不過的火焰山,熬過風雨,總可以見得彩虹。

集安治印者張海鵬:求勺水之淨 效拳石之堅

30年來從事書法篆刻藝術,或工作中取得的榮譽

張海鵬說,我們同為在外的思鄉遊子,都曾呼吸著家鄉潔淨的空氣;喝著家鄉甘冽的泉水;吃著家鄉大山饋贈的山珍,我經常在想,我虧欠家鄉的地方太多,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儘可能的多宣傳家鄉,最後對大家說一句:“我們都常回家看看”!

集安治印者張海鵬:求勺水之淨 效拳石之堅

張海鵬先生為夢迴集安篆刻一枚印章

在這次採訪不久後,張海鵬先生特意為夢迴集安篆刻了一枚印章,讓二小感動的是,他怕耽誤夢迴集安使用,所以抓緊時間趕製出來,又驅車送到二小手上。

託著這方印,二小能感受到一個治印者的古道情懷,能夠感受到一個志於宣傳家鄉者的赤子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