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誕」的區塊鏈,幣價即正義


“荒誕”的區塊鏈,幣價即正義


在互聯網出現之後,第一個遭受重創的產業就是唱片業,因為音樂的專利權在網絡空間無法得到保護。類似音樂版權,在區塊鏈技術出現之前,所有有價值的數字資產都是無限可複製的,因此,我們需要依賴網絡中介機構來完成價值(數字貨幣、數字資產等)的存儲和交易。

如果沒有一個信用中介,我們無法確認價值是否被儲存或者交易,人們沒有辦法確認一筆數字現金是否已經被花掉,於是就會出現“雙花”難題。“雙花”顧名思義就是將一筆錢重複花費兩次的問題。

選擇到底應該依賴“少數”中心還是多數公眾?對於不同的組織來說,“直接民主”一定比自上而下的 “精英治理”更有效嗎?

互聯網上的貿易所涉及的電子支付幾乎都需要第三方機構作為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比如銀聯、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和騰訊的微信等,交易雙方通過找到一個彼此共同信任的利益無關的第三方來驗證交易。但是,第三方的信任“中介”由於權力集中,常演變為信任體系的“中心”。而這種中心化信任的系統存在天生的弱點,比如單點中心的安全性較為脆弱、個人數據隱私得不到保護、中心演變成數據孤島等等。

政治哲學命題:系統中達成共識

與“民主”和“集權”的對立關係相似,決策權越分散的系統達成共識的效率越低,但系統穩定性越高,而“集權”式的決策更易達成共識,卻容易造成“專制、獨裁”。是採取精英決策還是民主決策,對於所有社會系統來說,都是權衡的過程。在區塊鏈系統裡,選擇了犧牲效率來保障決策民主和系統穩定性,其決策機制是共識機制。所有節點僅需考慮“51%以上絕大多數”達成一致則默認達成共識。

一旦一些節點發動的51%算力攻擊成功,這意味著多數節點被控制,區塊便可能產生分叉,從而威脅到整個系統的數據真實性。我們發現對於不同的系統和組織,效率和耗能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所以到底是追求信任的高耗能,還是選擇弱平等的高效率,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就是區塊鏈衍生除了私有鏈、聯盟鏈等多樣化形態的原因。

人類社會現在所採用的這套交易體系和信任機制,在某種角度上講很浪費社會資源,但這種額外成本是為了確保交易安全。現階段在技術成熟前就繞開這套系統,用戶體驗是很爽,但風險很大。最後很可能會出現騙子比好人多,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這是現階段區塊鏈騙局叢生的一個原因。空氣幣其實就是傳銷的高級形態,區塊鏈概念對傳銷來說,的確是絕佳的題材。

“荒誕”的區塊鏈,幣價即正義


鏈圈:即使是認真的人,也各懷心思

區塊鏈行業有三個不同圈層,在過去很長時間,他們互相鄙視和隔閡——專注於數字資產的人瞧不起悶頭苦幹做公鏈的,專注底層技術開發公鏈的人,不待見整天倒騰數字資產的幣圈“土鱉”,而互聯網巨頭們,又很難放下身段向先行者尋求合作,他們依據傳統經驗另起爐灶,卻往往事倍功半。

儘管存在種種亂象,區塊鏈領域目前浪費掉的資金還沒有移動互聯網那麼多,而騙局和泡沫,其實是最好的投資者教育,投機心態先圈住了大家的關注度,才有機會慢慢統一認知。

經歷了這麼多輪大起大落後,有人發現自己的財富觀已經變了。覺得錢不是錢,只是玩遊戲的籌碼。能參與一次人類歷史上的集體試錯,也不算遺憾。

在這個“幣價即正義”的市場裡,很多人意識到了現在的區塊鏈多數不是靠項目賺錢,“融資是用來拉盤的”。

通過各種手段使財務自由了,焦慮感卻無處安放。牛市中,加密貨幣的每一次爆發點:比特幣幾輪漲跌週期、擴容大戰、以太坊上線、The DAO被盜以後歷史上最大的分叉危機,中國的退幣危機等等。

加密貨幣到底是不是普通人的機會

回看比特幣的巔峰2017年,幣圈出現了很多百萬富翁、千萬富翁,也出現了區塊鏈行業的荒誕一面。

在幣圈這樣一個半地下半灰色的市場,有高富帥背景的人不少,早期Twitter也是比特幣意見領袖的出沒重地。計算機、黑客、密碼學、經濟金融學等專業出身,這些經歷讓他們更能理解加密貨幣本身。

還有一類炒幣者是大膽的賭徒,這幫人本金不高,敢下注。他們是這場“造富遊戲”的後來者,有中國大媽、韓國大媽和一些看到機會的年輕人。他們的世界中,幣價即正義。

炒幣和炒股很像,不同的是,從未有股市的暴漲與崩盤像比特幣這般頻繁。投資比特幣的三年,如同經歷每十年一次的金融危機三個輪迴,因此流行著一種說法:“幣圈一日,人間一年”。在很多摩拳擦掌等待著進入比特幣市場,實現財務夢想的人來說,從最糟糕的時候虧損5萬美元到現在賺數千萬美元,通過買幣解決了自己的生活需求。

“荒誕”的區塊鏈,幣價即正義


有人說:“賺多了快錢的人,會對賺慢錢不感興趣。”錢要慢慢賺,一旦投身虛擬貨幣,日日的財富神話讓焦慮感無處驅逐。這是一份炒幣的真實心態,不置身其中,難以體會其中煎熬。

三次暴漲暴跌的煎熬

其實,比特幣最早的應用場景是販毒,絲綢之路事件出現的時候,很多人認為是抄底的機會,既然有人拿它做交易並且認定比特幣的價值,那麼此事肯定是利好。接下來是比特幣的大牛市,價格從70美元一路飆漲到1200美元。但是,當時的上漲比下跌更讓幣圈的人難熬,Twitter上每天都有人曬幣價,每天都在刷新高。很多人沒想過能通過這玩意兒一夜暴富,因為買的太少!每天白天還要上班,聽見幣價漲就煩。比特幣漲到400多美元的時候,很多人備受幣價上漲的折磨。

從接觸比特幣以來,人性裡的貪慾始終支配著每個人,這種大起大落的煎熬,無法讓幣圈的人安靜下來上班做事。

第一,比特幣無創新;第二,比特幣有擴容問題,一秒只能做7次交易,這個是無法規模化的。倉位很小很煩,比特幣還沒有商業化應用,居然漲這麼多,關注技術,不想參與這種類似泡沫的燥熱氛圍。很多人為自己倉位太小或者過早賣掉,尋找藉口,這個理由用來說服別人,更是用來說服自己。

2014年比特幣輪迴,與17年的比特幣泡沫如出一轍。比特幣真正暴跌是因為挖礦。挖礦成本才100多美元,一個幣1300多美元,從正常市場供需平衡角度看,挖礦價格完全支撐不住幣價,大家會選擇挖礦而不是買幣。加上比特幣並不好用,整個行業垮下來,形成泡沫性拋售。

歷史總是曲折相似,又不完全一樣

現在的挖礦成本,也遠遠支撐不了幣價。但以太坊只是個攪局者,但出現的時機很恰當。

那個比特幣價格低迷的徘徊期,卻是開發者的黃金時代。一批公司倒掉了,另一些做比特幣打賞、開發SDK的公司出來了。萊特幣(Litecoin)就創建於那一時期,同一時期的還有Ripple、以太坊。

萊特幣出來的時候,懂技術的都知道,就是複製一份代碼,換個名字,是一種共識算法的修改。硅谷是一個創業氛圍濃厚的地方。一個20歲的俄羅斯創始人,帶著兩三個新的工程師,開始講比特幣各個維度的問題,然後創建一家叫做“以太坊”的公司去解決這些問題。在以太坊開發的這段時期,比特幣價格最低跌到100多美元,基本上在300~200~300~200~100(美元)這樣的循環中。

那時候,很多人並不能完全理解以太坊到底要做什麼。以太坊這個團隊很酷,並且在幣價下跌的時候,幣市很需要一個攪局者。

以太坊終於在2015年上線。每個價格0.5美元,如今漲到300美元,現在回調至200美元。很多圈內人認為,以太坊就是下一個App Store,而這個平臺上,可能誕生諸如Facebook、微信這樣的超級App。結果應用沒有出來,1C0大火,因為1C0創建的各種神話,以太幣也瘋狂大漲。

區塊鏈的荒誕不只一面

2017年是區塊鏈發展標誌性的一年,突然很多圈內人變成了百萬富翁千萬富翁。

財務自由了以後,人要有自己的事業。荒誕的是,有人當時募資130萬個量子幣,量子幣價格漲了數倍至60美元,公司賬面現金高達7800萬美元,是公司估值的數倍。也就是說,他現在什麼都不做,假設把菩提幣按照當前價格全部回購,就可以淨賺幾千萬美元。7800萬美元,對只有7位全職員工和3位兼職員工的公司來說,這不是泡沫,什麼是泡沫?

追溯到2014年,有位大神級的人物曾希望把以太坊複製到中國,有投資人說:誰抄以太坊,我就投資誰。一個模仿以太坊的平臺“量子鏈”出來了,他的投資又一次獲得100倍的回報。

之後,比特幣又開始高漲,各種分叉層出不窮,全球範圍1C0更猛,整個行業奔向更高的估值,韓國、美國的監管政策也相繼而來。在這一系列的劇烈震動中,中國1C0被禁後的“退幣風波”的結局令人啼笑皆非。曾有人在募資之後,把所有的幣套現租辦公室、招人,當政府要求退幣時,比特幣正值高點,因此如果買入幣退還給投資人,就意味著幾千萬的淨損失。也有項目是賣一半留一半。

“荒誕”的區塊鏈,幣價即正義

除了散戶,很多大玩家成為幸運兒。那些當時焦慮著退幣的創業者,在所謂“高點”買入比特幣,未能及時退還的那一部分,在比特幣的新一輪暴漲中,意外成為“抄底者”,獲取新的收益。

很多人都沒搞明白中本聰是以一種什麼心態創建比特幣的:現實金融體系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產生泡沫,中本聰在比特幣的創世塊裡講了世界金融危機,標題就寫在區塊鏈裡。荒誕的是:現在區塊鏈本身可能就是個大泡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