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感恩老师当年为我们做的一切

【摘要】

离开学校,又走进学校,已为人师十八年的张蓉,至今回忆起自己的老师,仍然感觉心底会涌起一股温暖。老师讲课的背影、老师的鼓励甚至批评都成为了青春时代一个个难忘的片段。

对很多人来说,高三的学习生涯十分辛苦,灰暗无光、不堪回首,但对龙湖中学的张蓉老师来说,她的高三却是最值得回忆的时光。张蓉回忆起自己众多恩师,其中高三的班主任老师令她印象最为深刻。当年,张蓉在蚌埠一中文科班时,班主任老师陈新给她留下的感觉是,“一名非常有耐心、喜爱学生的人”。

当时,四十多岁的陈新老师虽然也有自己的家庭,但对工作、对学生十分负责尽心。每次晚自习之前大约有半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陈老师都到教室里来。“他会和我们聊聊天,或者给我们解答问题。学生都不害怕他,但是很尊敬他。也明白老师放弃休息时间‘坐镇’在教室里,是为了我们好,所以大家基本上进了教室就学习。”张蓉说,现在想想,真的十分感谢当年遇到了这样一位非常有学问,非常关心学生的老师。

在紧张的课业之中,陈老师还总是不停地想办法调动班级活跃的气氛,让大家开心起来。每周班会课前,陈老师还特意留出五分钟,让同学们进行自我才艺展示,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表演,形式不限。“高三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一直‘痛并快乐着’。人们常用黑色形容高三的生活,但是我们最常怀念的就是那段时光。总感觉我们好像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累,毕业时,我们班的成绩还非常好。”

虽然只是五分钟的表演时间,但为了表演而做的准备可不少,整个过程就成了大家交流感情、融入集体的休闲时刻。“那次我们有十几个好朋友一起表演合唱,就是那首《相亲相爱》,课间或者晚自习之后大家约在一起挤时间排练,现在想起来都非常开心。”张蓉说,这是十几个同学唯一一次集体登台表演的机会,通过表演、排练也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这十几个人成为了一生的挚友。高中毕业后,大家各自上了大学,但大学期间大家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大学毕业后,还经常有一些聚会。后来,有的同学去了外地,大家也各自有了小家庭,因为不能常联系,但仍彼此牵挂,仍是那种“不需寒暄,有事只要说一声就行”的关系。

“老师不仅想方设法让我们学得更快乐,也让我们收获了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友情。”张蓉说,陈老师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对自己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当了老师才更明白老师当年的付出多么珍贵,也更感恩老师当年为我们做的一切。他让我明白作为老师不能教完课就行了,要静下心来和学生去相处。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可能都会影响学生一生,所以更要用心对待学生,将心比心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也才能育人、树人。”

免责声明: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