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版《放牛班的春天》!侗族姑娘用音樂搭橋,滋養留守兒童心靈

“留守”生活 讓她與音樂結緣

1982年的中秋節,吳鳳英在蘆笙笛之鄉——貴州省從江縣高增鄉美德侗寨出生,取名“鳳英”,蘊意“吉祥安康”之意。然而,吳鳳英的命運卻並非如名字一樣順利安康。

吳鳳英出生不久,由於父親常年外出打工,她只能跟著母親和奶奶生活。但村寨裡不少孩子,當時卻沒有她這樣幸福,很多孩子的雙親,為了生計只能選擇外出務工。


貴州版《放牛班的春天》!侗族姑娘用音樂搭橋,滋養留守兒童心靈


吳鳳英說,雖然她並非“留守兒童”,但父親常年不在,缺失父愛的她能深深體會到“留守”二字意味著什麼。每當思念父親時,她總忍不住要聽聽音樂,唱唱當地的民謠歌曲,漸漸的,她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自幼便會找尋與音樂相關的書籍來看,幾乎每天都會抽時間練習吊嗓,即便是做農活,或幫家裡料理家務,也會唱各類民謠。”吳鳳英回憶說,依稀記得小學四年級時,她曾想參加學校的獨唱比賽,但家人卻不是很支持,但酷愛音樂的她,仍悄悄報名參賽,沒想到最後居然拿到了第一名。自此,家人才默認了她的音樂天賦。


渴望音樂的山裡娃娃們

14歲的那年,吳鳳英的父親不幸去世,由於缺乏經濟來源,吳鳳英最終只得選擇輟學。然而,不甘命運的她仍沒有放棄對音樂的熱愛。為給家庭減輕負擔,16歲的吳鳳英獨自來到千里之外的深圳打工。

起初,吳鳳英在一家制衣廠裡打雜工。隨後,她憑藉自己的音樂天賦,轉而參加了不少當地的演出,漸漸的,她在深圳站穩了腳跟。

吳鳳英回憶說,有一次她從深圳回到家鄉,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了一個小女孩的歌聲。順著歌聲,她找到了這個名為欣怡的小姑娘。望著小欣怡那童真明亮的眼睛,聽著她清澈透亮的歌聲,吳鳳英彷彿看到了童年時的自己。

與鄉親交談後吳鳳英得知,4歲的小欣怡,因其爸、媽要外出打工,小欣怡剛滿月便跟隨家中老人一起生活,成了一名“留守兒童”。

隨後,在與小欣怡的家人交流中,吳鳳英漸漸地瞭解到,小欣怡也是一個酷愛音樂的孩子。


貴州版《放牛班的春天》!侗族姑娘用音樂搭橋,滋養留守兒童心靈



據小欣怡的家人介紹,小欣怡剛學會說話,便已開始自哼聽過的音樂了,乳牙還沒長齊,就能伴隨著琴聲放歌起舞。甚至在學習民族樂器琵琶彈唱時,手指都磨起泡了,也沒喊過一聲疼。

如今,已有7歲的小欣怡,每天晚上要練習完彈唱琵琶歌和牛腿琴歌后,才會睡覺,可以說,音樂早已成為小欣怡生活中的一部分。

走訪中,吳鳳英發現,與小欣怡有著相同情況的孩子並不在少數,這幫孩子,對音樂均有著渴望。


她用音樂 喚起孩子的希望

也許是被小欣怡所打動,也許是放不下家鄉的這群孩子,2015年,33歲的吳鳳英毅然從大城市回到家鄉——美德侗寨,開辦起了留守兒童合唱團,同時開了一間民宿,免費供這些孩子學習所需。

據瞭解,自合唱團開辦以來,包含小欣怡在內,已有12名孩子參與。這些孩子平均年齡在七八歲左右,個頭不高,大部分是留守兒童。

吳鳳英說,她不僅教孩子們唱歌,還會安排孩子們參與如同電視上的演唱會一樣的集體排練。她說,等這些孩子的父母回到家中,就能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寨子裡的鼓樓戲臺上演出。


貴州版《放牛班的春天》!侗族姑娘用音樂搭橋,滋養留守兒童心靈



據瞭解,自從加入到鳳英老師的合唱團之後,小欣怡變得開朗多了,還當起了合唱團的小隊長。

不僅是小欣怡,小欣怡的夥伴皮皮、內向的小雪等同樣發生了較大的改觀。“現在,皮皮也沒那麼淘氣、厭學了,小雪也不像原來那樣內向不愛說話了。”小欣怡說。

對此,吳鳳英表示,雖然這些孩子都被貼上了“留守兒童”的標籤,但其實他們與其他同齡孩子一樣,也喜歡TFBOYS,也喜歡在大人面前展現自己。“這些孩子最缺的不是物質,而是陪伴。”吳鳳英說。

正是在吳鳳英的不斷努力下,2018年6月1日,她所組建的留守兒童合唱團,還受邀參加了北京“先鋒向善”合唱節,引起了廣大網友對留守兒童、對侗族音樂文化的高度關注。

如今,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日子裡,吳鳳英組建的合唱團,儼然成了美德侗寨裡的孩子們最喜歡去的地方。

雖然吳鳳英沒有教師證,她的善舉也算不上是下鄉支教,但她卻帶著音樂回鄉,用音樂還原了孩子們的純真,教會了孩子們如何用音樂治癒傷痛,學會擁抱、熱愛生活。

採訪結束時,吳鳳英表示,今後除了音樂,她還會引入農耕、手工藝製作,並開設民族故事學習,閱讀課等技能課程,讓大山裡的孩子也能學有所得,最終依靠自己的能力走出大山,看到外界更廣的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