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角色再造推進農民市民化。

(一)尊重農民習慣是角色再造的重要基礎


農民市民化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它是一系列生產生活方式、思想觀念、角色意識和權利意識的變遷,是農民角色群體向市民角色群體的整體轉型過程。在進行整體轉型過程中,有效轉變角色群體思維是推進農民市民化的重要突破口。社區充分尊重農民生產生活習慣,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社區文化相結合,從而喚醒農民對於市民新角色的認同感,實現了農民角色向市民角色的轉化。

​以角色再造推進農民市民化。

圖片來自東方IC

(二)角色再造的實現需要深化自治

在傳統農耕文化下,農民一直處於穩定的“熟人社會”之中,有良好的的自治傳統。遷入社區之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使傳統自治無法再顯現出治理價值,社區治理迫切需要深化自治,來激發社區自治的新活力。社區在原有自治組織的基礎上,撬動社區草根精英的力量,成立多方組織,轉換固有農民角色下的自治模式,塑造新市民角色下的自治模式,有效優化了社區治理。

​以角色再造推進農民市民化。

圖片來自東方IC

(三)完善農民就業是角色再造的有力保障

完善農民就業是解決失地農民生活來源、加快生產生活方式轉變、推進農民市民化進程的重要保證。在完善農民就業的過程中,社區幫助農民轉化職業角色,對於農民上崗就業進行了再定位、再引導、再培訓,通過打各方就業渠道,創新就業崗位,解決了居民的就業難題,保證社區內“零家庭失業”,實現了居民“離土不離鄉”的就地城鎮化。

​以角色再造推進農民市民化。

圖片來自東方IC

(四)角色再造的核心在於激發內生動力

角色再造的根本在於人的“自變”,即激發內生動力。新市民的角色再造不僅需要政府相關制度的創新和政策調整,更需要農民自身主動適應新角色。因此,角色再造實現了由依靠單一的外部推動力,向依靠外部推動力與內在活力雙力齊“動”的轉變,讓“自變”有序推進。社區通過為居民提供多元的參與渠道、協調渠道、就業渠道,讓居民不僅能積極融入社區生活,更推動了人的由內而外的“自變”,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角色再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