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小吃賺錢難?那是因爲你還不夠了解這個品類

當一位老闆告訴別人“我開了個館子”時,他基本上是指,他開了一家快餐小吃店。

快餐小吃是中國餐飲業態中最常見的品類。根據《中國餐飲報告2018》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的所有餐館中,快餐小吃店佔了總數的“大半壁江山”,388萬的門店數量比排在後面的9大品類加起來都多。在外賣領域,快餐小吃也是穩居第一位的銷量王,訂單量佔比超過70%。

相信點開這篇文章的你,也很有可能是一位快餐小吃店老闆吧。不過,雖然你清楚如何做小吃,但是你真的瞭解快餐小吃這個大品類嗎?

快餐小吃有著怎樣的特點?它的未來發展趨勢是怎樣的?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小吃紅海中“逆襲”成功?為了幫助小吃店老闆們更好地經營,袋鼠君在此開啟《解碼快餐》系列專題,全方位360度為老闆們剖析這一大品類。本文為《解碼快餐》第一篇系列文章。


快餐小吃賺錢難?那是因為你還不夠了解這個品類


首先...你確定你做的菜品屬於快餐小吃嗎?

做快餐小吃的餐飲老闆眾多,但很多人對“快餐小吃”這一概念瞭解得並不清楚,導致不少老闆不確定自己所做的菜到底屬於哪種品類。尤其是在近年來正餐“快餐化”的趨勢下,正餐與快餐之間的界限變得逐漸模糊。比如,酸菜魚是傳統認知中的正餐,但是近年流行的小份酸菜魚卻被認為是中式快餐;黃燜雞的外觀看起來像是一道雞肉類正餐,但全國白領們都把它當做速食對待。

想要經營好一家餐館,必須明確所賣的菜品品類,從而根據品類的特性去重點經營。

什麼是快餐小吃,什麼不是,可以根據它的以下4大特定來判定的:

1,出餐速度快,能隨時供應

2,分量符合一人食

3,顧客的就餐時間短

4,價格平民大眾化

根據以上定義,我們可以進一步細分快餐小吃。目前在我國的餐飲市場上,快餐小吃有4個分類:

1,飯類簡餐

由菜和飯組合在一起售賣的食物,包括小份炒菜、蓋澆飯、炒飯、雞排飯、黃燜雞米飯、中式便當等。

快餐小吃賺錢難?那是因為你還不夠了解這個品類


2,面類

麵條、薯粉、米線等由主食製成的條狀食物,包括炸醬麵、刀削麵、過橋米線、桂林米粉、鴨血粉絲湯、涼皮等。

快餐小吃賺錢難?那是因為你還不夠了解這個品類


3,麵點類

麵食製成的食物,包括包子、餃子、肉夾饃、煎餅等。

快餐小吃賺錢難?那是因為你還不夠了解這個品類


4,其他

那些不屬於前三大類,同時又符合快餐所有定義的食物,比如冒菜、麻辣燙等。

根據快餐定義,以薯條漢堡為首的西式快餐原本也應該歸入快餐小吃的行列中,不過在國內的很多餐飲報告中,西式快餐往往被歸為“西餐”,而快餐小吃指的則是“中式快餐”。因為美團外賣平臺的分類也是如此,所以本文中的快餐小吃指的是出餐快、能速食、價格便宜的“中式快餐”。


快餐小吃賺錢難?那是因為你還不夠了解這個品類


快餐小吃的發展趨勢:從過去到未來

雖然現在的人們對快餐已經非常熟悉,但其實,快餐在我國的歷史不過短短30年。根據快餐的業態發展,它大體可以分為3個階段。

一,萌芽期

我國第一次接觸“快餐”這一概念,是在1987年美國知名快餐品牌肯德基首次入華的時候。當時,規範的出餐流程、極快的出餐速度,這些標準化的“速食”食物讓看重廚師手感、經驗的國人感到驚奇。在中西方餐飲文化的碰撞中,不少本土中餐品牌開始漸漸學習西方快餐的特點,模仿門店的運作流程。

同時,更多具有“快餐店”特色的中餐小店也逐漸顯現。過去,餐飲行業主要由國有和集體食堂構成,在改革開放以後,各界人士迅速響應,在全國各地開辦起個人餐館。這些個人餐館中,有部分餐館的菜品和目前的快餐小吃已經基本相似,但是因為出餐速度、品質和服務的不穩定,和正規意義上的快餐店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快餐小吃賺錢難?那是因為你還不夠了解這個品類


△ 1987年,肯德基在中國開了第一家店


二,茁壯期

從80年代末開始,越來越多中式快餐品牌進入人們的視野。李先生牛肉麵是早期的“入局者”,它的創始人李北祺根據自己在美國的多年餐飲經驗,在北京開了第一家牛肉麵快餐店,開啟了中式快餐的序幕。1990年,真功夫在東莞成立,通過使用蒸汽櫃實現了中餐的“標準化”,讓中式快餐更加規範、迅速。

在90年到21世紀初,街邊的普通餐館也不斷髮展,展現出更多規範化的快餐店的特性。其中最明顯的是蘭州拉麵和沙縣小吃。雖然和西式快餐模式不同,但兩者的速食特性讓它們帶有快餐店的諸多特點。之後,這兩大品類都出現了連鎖經營,實現了企業化、標準化,隨著數量的爆發式增長,它們逐步成為國民快餐小吃。

快餐小吃賺錢難?那是因為你還不夠了解這個品類


三,爆發期

進入2000年後,越來越多的品牌走上連鎖經營的規範道路。它們通過汲取西式快餐店的模式特點,和中餐業態結合,發展出符合中國百姓飲食習慣的中式快餐店。老孃舅、田老師紅燒肉、鄉村基、老鄉雞......大量優秀的中式快餐品牌層出不窮,帶領快餐行業變得更加完善。

近幾年,一股新的快餐浪潮也在逐漸顯現。以楊銘宇黃燜雞米飯為代表,越來越多的快餐店開始重度聚焦於一個極細分的品類,全店的菜品數量很少,以一兩道爆款菜驅動銷量。同時,以西少爺肉夾饃、霸蠻牛肉粉為例,有一部分新式快餐店除了聚焦單品外,餐館的定位也開始更加年輕化,它們擅長互聯網營銷,人均消費水平脫離快餐界普遍的低端消費。

快餐小吃賺錢難?那是因為你還不夠了解這個品類


△ 楊銘宇黃燜雞在美國開業

根據目前的發展趨勢,到未來,將有更多的快餐品牌重度聚焦於一個品類。它們從門店設計、店鋪裝修,到線上營銷活動,一切都將更加年輕化,變得愛玩會玩。等品牌發展到一個階段後,它將從單一品類慢慢拓展到更多相近的品類,增加菜品數量,營造新鮮感。


快餐小吃賺錢難?那是因為你還不夠了解這個品類


熱鬧的快餐時代背後,也有著隱憂

快餐小吃是我國門店數量最多、外賣單量最多的品類,但同時,快餐小吃店也面臨兩個“壓力山大”的問題:1,營業額低;2,“死亡率”高。

根據《中國餐飲報告2018》的數據顯示,2017年,快餐小吃店的門店數量佔佔美團收錄的總門店數的44%,但是從營業額上看,快餐小吃店只佔總營業額的19%,這和它巨大的門店數量非常不匹配。

另外,根據《2017年中國餐飲供給側發展報告》顯示,全國僅2017年一年就有285萬家餐館關閉,其中人均50元以下的餐館關店率遠高於其他價位的餐館,而這個價位正是廣大快餐小吃店的普遍價位。

快餐小吃賺錢難?那是因為你還不夠了解這個品類


△ 隨處可見的街邊小吃店

快餐小吃店是數量最多、最主流,同時也是最為脆弱的餐館之一,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一,長期使用低價競爭,利潤薄,房租上漲後難以為繼

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大家自然而然地想要在更加高品質、有特色的快餐店中消費,然而,絕大多數的街邊快餐店仍然停留在“萌芽期”的粗放式階段。

這些快餐店,大多裝修簡陋,沒有特色菜品,主要靠低價來吸客。在三四線城市,這樣的快餐店還是有不小的市場,但是隨著城市發展的規劃,房租不斷上漲,老闆要麼咬牙硬開,要麼搬到城市的邊緣地帶。但無論是哪種選擇,餐館都難以為繼,過低的利潤限制了向上發展的可能。

這些沒有特色、服務品質低的街邊小餐館在未來的新餐飲浪潮中,將漸漸消亡。這種消亡源於餐館定位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錯位,說得更明白點,是部分老闆們的餐飲思維過於老式導致的。

二,快餐店跟風嚴重,缺乏長遠規劃

有的快餐店,裝修精緻、菜品討喜,和前一類快餐店比高了好幾個檔次,但仍然經常開不下去,背後的原因,在於過度跟風,沒有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去經營。

每過幾個月,餐飲界就出現新的流行菜品,有的老闆們看同行們賣得火,於是什麼調研也沒有,直接上菜單,有的甚至把餐館的主打品類也改了。上半年是賣黃燜雞的,下半年就開始賣小份酸菜魚,缺乏經營規劃的惡果,就是餐館定位混亂,顧客沒有品牌感知,深耕市場就更不用提了。

在大量的跟風者中,絕大多數又缺乏獨創性,賣的熱門菜和其他人一模一樣,可替代性非常大。因為顧客黏性低,加上餐館的規劃混亂,漸漸也開不下去。

三,快餐小吃門檻低,競爭者太多

這一條原因和市場的大環境有關,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

快餐小吃屬於高頻剛需,潛在顧客數量大,加上製作相對簡單,且成本低,所以成為了很多餐飲創業人的首選。顧客有太多的餐館可以選擇,今天吃麻辣拌,明天吃蘭州拉麵,後天吃涼皮......只要他想,他可以天天不重樣。顧客的選擇多了,老闆們被選擇的機會就少了。如果給不出讓顧客非來自家店消費的理由,生意會漸漸變得清淡。

總體來說,快餐小吃店的市場很大,機會很多,但同時,它也面臨低利潤、無品牌以及強競爭這三大難題。

到底該怎麼把快餐小吃店開好?如何才能把自己店做大做強?這些內容,袋鼠君會在《解碼快餐》之後的系列文章中詳細談到。感興趣的老闆們要多關注袋鼠學院哦,新鮮的乾貨文章將很快為你獻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