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不掉的抑鬱痛苦,疏肝解郁少不了

生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瘋狂時代,小編常感到慶幸,慶幸自己見到了以往不曾有的現代輝煌;也常感到遺憾,遺憾大家被時代的普遍焦躁所裹挾,鬱郁不得出。君不見,身邊的抑鬱症越來越多嗎?

倘若發現身邊有人有抑鬱的傾向,除了心理疏導之外,中藥也或可幫忙。一起來看來自四代中醫世家姚樹棠老人的經驗——


宋某,女,39歲,陝西省三原縣魯橋公社農民。於1971年1月5日(由其夫領來看病,代為陳述病史)就診。

主訴:

精神恍惚,心煩易怒,悲憂易哭,已1月有餘。

擺脫不掉的抑鬱痛苦,疏肝解鬱少不了

現病史:

平素多愁善慮,個性剛強。1月前,因瑣事與鄰居互相爭執後,日見飲食減少,脘悶腹脹,夜臥不安,噩夢紛紜,心煩易怒,精神恍惚,常無故哭泣,不能自主。

檢查:

精神不振,表情冷漠,面色無華,形體消瘦,怕與人說話,無幻覺、幻聽、幻視等現象。

舌象:

舌質淡,苔薄白。

脈象:

弦細。

西醫診斷:

抑制型癔症。

中醫辨證:

肝鬱氣滯,心氣耗傷。

治則:

疏肝解鬱,養心安神。

處方:

炙甘草10g,大棗5枚,浮小麥30g,生龍齒30g,木香9g,白芍15g,鹿角膠12g。

煎服法:

水煎,每日1劑,早晚各溫服1次。每次服藥時,沖服越鞠丸10g。連服6劑。

擺脫不掉的抑鬱痛苦,疏肝解鬱少不了

複診(1月19日):

服藥後,自覺身體暢快,已能每日進餐250g左右,睡眠較為安穩,噩夢亦減少,有時悲傷欲哭,但能控制住,舌質淡,脈緩。上方加雞子黃4枚。繼服6劑。

三診(1月30日):

精神明顯好轉,感情已能控制,身體較弱,易疲乏,舌質淡,脈緩。處方如下:浮小麥60g,大棗5枚,炙甘草10g,鹿角膠12g,木香9g,白芍15g。3劑,水煎服。

四診(2月10日):

服藥後,覺得心情舒暢,飲食基本正常,唯仍感覺周身無力,四肢睏倦,舌質淡紅,脈緩。上方加黃芪30g,當歸20g。繼續服3劑而告痊癒。

  • 附記

癔症,屬於中醫“鬱證”的範疇。本病是以心情不舒,氣機鬱滯為主要病因。鬱證包括的範圍很廣,凡因情志不暢,氣鬱不伸,而致氣滯、血瘀、痰結、食積、火升,乃至臟腑不和所引起的各種疾病,均屬鬱證。因此,西醫學中,神經官能症包括的癔症、神經衰弱及更年期綜合徵等,均可屬鬱證範疇。本例以甘麥大棗湯養心安神,加木香行肝氣以通散,白芍滋陰柔肝,以鹿膠、雞子黃等血肉有情之品滋補陰陽,又配合治鬱主方越鞠丸以解六鬱。四診時,因其氣血過虛,加黃芪、當歸補氣血,扶正以助解鬱,配合家人開導,故10餘劑中藥而愈。

在治療過程中,必須配合精神治療,解除患者的思想包袱,使之正確對待客觀事物,才能達到理想的療效。

以上病案和治法僅供參考。中醫博大精深,一人一診一方,萬不可不加辨證而照方抓藥。建議無法自我辨證的朋友先諮詢靠譜中醫師後,再行服藥。

好 · 書· 推 · 薦

擺脫不掉的抑鬱痛苦,疏肝解鬱少不了

《太和醫室醫案選》

“太和醫室”始創於清咸豐年間,由姚氏第一代先祖姚福年先生所創,被清廷賞封四品花翎,至今傳承六代,“姚氏太和醫室傳統診療”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太和醫室醫案選》作者姚樹棠為第四代傳人,是其行醫40餘年的點滴體會。這是一部涉及大小方脈和雜病的中醫書籍,內容較為廣泛,用藥獨具特色。本書分為內、婦、兒、外及雜病諸科。其中內科醫案33例,婦科醫案12例,兒科醫案11例,外科及雜病醫案17例,共73例。(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太和醫室醫案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姚樹棠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