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並不差,只是少了這一點

最近,三好老師一朋友突然陷入了焦慮的狀態,作為一位母親,原因自然是來自於她的孩子。事情是這樣的:在一場寶媽聚會上,朋友的兒子小明想要和哥哥姐姐們一起玩,但其他人並不搭理他。小明是家中的獨子,平常吃穿用不愁,哪受過這般委屈,頓時放聲大哭,朋友只好一直安慰。讓朋友驚訝的是,另一小朋友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但他並沒有像小明一樣哭鬧,而是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哥哥姐姐商量著一起來玩。

看到同齡小朋友的表現,朋友察覺到了自家孩子落後的地方,但又不知如何是好。

你的孩子並不差,只是少了這一點

其實,這就是孩子缺乏獨立意識表現。這樣的孩子往往不善於去解決問題,對家長過於依賴等著家長來幫他解決。

為什麼孩子會過分依賴父母?

人們常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有人曾統計過,按照最低標準,從嬰幼兒到大學畢業,中國家庭在經濟上要支出約50萬的花費,如果孩子要考研或是出國留學,支出就會更多。在中國,二胎未開放前,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掌上明珠”,家長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從衣食住行到上學交友,都一手操辦完。付出了那麼多,當然要小心呵護著。

然而,這樣的成長環境下的孩子,多數缺乏獨立意識,甚至會有“蛋殼心理”,也就是玻璃心,當受到外界壓力時,會產生自我懷疑,逃避的心理以及行為。例如,孩子被拒絕就一蹶不振,被批評一句就有輕生的念頭,或是長大出社會工作了受到委屈就辭職等等,這都是人缺乏獨立意識,對家長、家庭過於依賴,無法適應生存環境的表現。

沒有界限感,不足以談教育。

你的孩子並不差,只是少了這一點

如何培養孩子自主獨立意識

孩子過於自卑、不會交流、不合群家長當然會擔心,如果孩子因為缺乏獨立意識而出現任何意外,這更是家庭不能承受之痛。因此,培養獨立意識,應當從小做起。

“自己來”多於“我幫你”

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獨立人格。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般來說,孩子在三歲以後就不需要處處依賴著父母了,可以讓他們逐漸接觸一些家務活,如洗碗筷、抹桌子、洗自己的衣服、鋪床等等,在孩子完成任務以後,家長要適當地給予評價和鼓勵,有利於孩子提高主動性和自信的建立。

讓他承受不同的“苦”

人生有酸甜苦辣,不會一帆風順。這裡所說的“苦”,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苦,更多的是精神食糧。比如,讀書的苦,人的一生都離不開讀書,從書本中學會知識點,從故事書中感受別人彌足可貴的經歷;教養的苦,在家可以隨心所欲,但在外面就要尊重別人,同時獲得別人的尊重;失敗的苦,不要害怕孩子遇到失敗,而是告訴他們,在失敗中汲取經驗才是最重要的。

以身作則

孩子的心理問題多數與父母的行為有關,家長也是孩子最容易學習、模仿的對象,你對美醜、善惡、是非的判斷極其容易影響孩子各方面觀念的形成。因此我們提倡,身教要大於言傳。讓孩子看到你積極解決問題的樣子和過程,才能引導他們形成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好習慣。

你的孩子並不差,只是少了這一點

當孩子邁出家裡,步入社會環境,沒有人會考慮他/她是不是獨生子女,是不是家裡的王子、公主,你做不好總有人會做得好。因此,適時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執行、經歷,才能不斷地成長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