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這本「小黃書」 其實很孤獨

“在你還是個雛妓時,你就一定要學會所有勾引人的藝術,並掌握欲拒還迎的平衡。”

譚恩美最新作品《奇幻山谷》第四章《臥房美人的規矩》裡,一位退休的煙花女子寶葫蘆,這麼訓誡剛剛入行的主人公薇奧萊。整整這一章,凝結了寶葫蘆十幾年從妓生涯的精華,也展現了譚恩美為把清末民初上海高級妓院的風貌寫得栩栩如生而進行調研的成果。

這是譚恩美書裡第一次出現這麼多情色描寫。有記者問她為何決定要寫本“小黃書”,她微笑著回答說,是因為我的祖母。在挖掘家族歷史的過程中,她偶然發現,祖母當年便是這些高級交際花中的一員。

薦讀|這本“小黃書” 其實很孤獨

對於習慣從家族歷史中汲取創作養分的譚恩美來說,這個理由已足夠充分。譚恩美生於美國奧克蘭,是典型的“二代移民”。從讓她一舉成名的處女作《喜福會》到2013年出版的這部最新作品《奇幻山谷》,她作品的兩大主題,始終圍繞著母女關係,以及在中美兩種文化歸屬間的認知困境。

書的題材源於祖母,內容卻是作者本人的心境寫照。跨越大洋、祖孫三代的漫長人生旅途中,充滿身份歸屬認知的困境,和尋愛途中的艱辛。

主人公中美混血的薇奧萊自幼在母親開在上海灘的高級妓院中長大,生性敏感叛逆。十四歲那年,在回美國前夕,薇奧萊被壞人拐賣,自此與母親失散,淪落風塵。之後的二十年裡,她歷經苦難,眼看愛人死於流感,女兒被人擄走,她自己也受人矇蔽,身陷偏遠山村險些喪命。但在父輩奇妙畫作的指引下,在對自我內心的不斷反省和堅持中,命運開始漸漸露出曙光。三代人,兩對母女終於跨越大洋兩岸聚在一起。

薦讀|這本“小黃書” 其實很孤獨

本書延續了譚恩美一貫的東方元素、母女衝突、身份認同,以及女性自我成長的主題。故事情節一如既往地緊湊、激烈,風格瑰麗、色彩濃郁,如同書中所引用的比爾施塔特的畫作一般,奇秀的景色籠罩著魔幻的光影。

薦讀|這本“小黃書” 其實很孤獨

《奇幻山谷》

作 者:[美] 譚恩美

譯 者:王蕙林

原作名:The Valley of Amazement

出版社:外研社

出版年:2017-10

作者譚恩美(Amy Tan)是著名美籍華裔女作家,1989年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喜福會》,自此奠定了她在文學界的聲譽。其小說多以華裔二代移民的身份認同與母女關係衝突為主題,以“象牙套球般精巧的故事結構”和神秘的東方色彩見長,被譽為“華裔文學的代表人物”“故事的魔術師”。

薦讀|這本“小黃書” 其實很孤獨

譚恩美擅長以女性為切入點來描寫文化與身份的衝突。在她的作品中,雖然女性永遠是第一主角,雖然都是在母女之間的故事,但真正動人心魄、讓人慾罷不能的,是那一縷濃得化不開的鄉愁。除了《奇幻山谷》,譚恩美的這兩部關於女性與鄉愁的作品,阿研也向你力薦:

薦讀|這本“小黃書” 其實很孤獨

《喜福會》

作 者:[美] 譚恩美

譯 者:李軍 / 章力

原作名:The Joy Luck Club

出版社:外研社

出版年:2017-11

《喜福會》是譚恩美的處女作,也是一部自傳式小說,取材於她的母親和外婆的經歷。“喜福會”指的是每週舉行一次的四家好友聚會。四個來自天南海北的中國女人帶著各自多舛的命運,輾轉來到美國,紮根生子。一方面努力適應著異域的生活,為如何處理與女兒的關係而困惑、操心;一方面仍然割不斷與故國的血脈聯繫。她們的童年際遇各異,年輕時代經歷了戰亂導致的顛沛流離,遭到命運種種有意或無意的嘲弄,最終雖然懷著母愛,但在面對與自己成長環境和思維方式都迥異的下一代時,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隔閡。

《喜福會》在1989年《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連續9個月上榜,先後獲得了L.A.Times書籍獎、美國國家書籍獎、美國最佳小說獎等多項美國圖書獎。

1993年,同名電影在美國上映。

薦讀|這本“小黃書” 其實很孤獨

喜福會

The Joy Luck Club

導演: 王穎

編劇: 譚恩美 / 羅納德·巴斯

主演: 周采芹 / 溫明娜 / 俞飛鴻 / 鄔君梅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上映日期: 1993-09-08

豆瓣: 8.4

薦讀|這本“小黃書” 其實很孤獨

薦讀|這本“小黃書” 其實很孤獨

電影中的俞飛鴻真是讓人驚豔

薦讀|這本“小黃書” 其實很孤獨

《接骨師之女》

作 者:[美] 譚恩美

譯 者:張坤

原作名: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出版社:外研社

出版年:2017-11

《接骨師之女》寫於2001年,小說創作期間作者的母親和編輯先後辭世,受此影響,該作帶有很深的個人色彩。

小說共講述了兩對母女、三代人橫跨大洋兩岸的故事。露絲是一名面臨中年危機的代筆寫手,她個性柔弱、隱忍,對工作、生活、伴侶的不滿與不平讓她漸漸迷失自我,並且束手無策。一日,露絲帶母親體檢時,發現母親患有老年痴呆症,愧疚之餘,她搬回家照顧母親,並嘗試去解讀一直被她忽略的母親的手稿。通過手稿,她逐漸瞭解了母親坎坷多舛的人生,以及發生在外婆身上的慘烈故事,漸漸開始理解母親的痛楚與深情,並開始反思自己年少無知時犯下的錯誤,母女二人終於和解。在照顧母親的過程中,露絲也逐漸理清了自己的困惑,走出中年危機,開始了新的生活。

2001年《接骨師之女》一出版就榮登暢銷書之列,批評家基米·愛德華茲認為:“譚最近出版的小說(《接骨師之女》)是她幾本書中最好的作品,對母女之間的痛苦而複雜的感情和男女之間微妙又尷尬的關係方面的洞見,甚至超過了前一本小說《喜福會》。”

而《紐約時報》書評人南茜·維拉德則盛讚《接骨師之女》的結構,並將此書比喻成精雕細刻的象牙球,即一層鏤空裡面還有一層,如此層層不窮,構造非常精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