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接盤 鈴木「欺負」老實人

隨著長安汽車發佈一紙公告,日本鈴木及鈴木中國正式以1元人民幣的價格轉歸長安門下,交易完成後,長安汽車持有長安鈴木100%的股權,也意味著退市傳言已久的鈴木自此正式退出中國市場。

长安接盘 铃木“欺负”老实人

依據《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鈴木單方退出是不可能成行的,如果將股權出售給第三方,則需要第三方與長安汽車重新簽署合同章程,而像長安直接收購、未第三方參與的形式,只需長安與鈴木方面達成共識即可。可以說,長安成全了鈴木的“全身而退”,而所有痛苦都選擇自己背。

长安接盘 铃木“欺负”老实人

鈴木退出中國市場絕不會讓人感到意外,銷量持續大幅度下滑、新產品乏善可陳、產品定位脫離當下市場需求,回想曾經的光輝歲月,長安鈴木如今已變得滿目瘡痍。鈴木在中國的業務板塊,如同浸在水中的海綿,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沉重。

在長安汽車的“老家”重慶,有一種職業叫“棒棒兒”,也就是挑夫。自己扛不動的包袱,找“棒棒兒”代勞,換來自己的一身輕鬆。鈴木找“棒棒兒”卸下包袱是聰明而又無奈的選擇,長安甘心充當“棒棒兒”的角色,又是出於何種因素呢?

长安接盘 铃木“欺负”老实人

如果寄希望於利潤,長安鈴木已經不具備創造價值的能力,今年1-7月,長安鈴木累計銷量僅為3.44萬輛,環比下跌達到50.21%。可以說,國內消費者對長安鈴木的產品已經“視而不見”。造成長安鈴木銷量持續萎靡的原因並不難分析,鈴木擅長打造小型車,是日系K-Car的代表品牌,而中國市場早已進入到SUV時代,沒有及時作出產品調整或者說沒有能力作出調整的鈴木與中國市場需求、導向明顯脫節,加之產品投放不積極、更新換代遲滯等因素,中國市場已經不需要這樣的合資品牌。

而在長安鈴木完成“去鈴木化”之後,產品吸引力依然無法增加,長安100%控股的長安鈴木仍是扶不起的阿斗。對鈴木而言,長安鈴木是令其煩惱的沉重包袱,對於長安來說,長安鈴木也肯定算不上香餑餑。長安身為“接盤俠” 無非也就是進行長安鈴木的“善後”工作,進行必要的售後服務和維修養護的工作,既體現著長安對消費者的責任,當然也符合著行業規定。

长安接盘 铃木“欺负”老实人

鈴木與中國結緣良久,也曾在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早在1984年,長安便與中國展開技術合作,1993年長安鈴木合資公司成立,時隔一年與昌河合資成立昌河鈴木,2005年便達成中國市場累計銷售100萬輛的成績單,風頭可謂一時無二。而就是這樣一家在中國市場曾經大賺特賺的廠商,見勢不妙將爛攤子留給合作伙伴處理,居然還將爛賬出售1元錢,全球最大的單體市場真的可以如此輕易地做到零成本“出入自由”嗎?

長安當了“老好人”,卻很容易“教壞”其他境遇不佳的外資廠商,造成一種中國市場仍舊“零成本”的錯覺。中國作為最大的單體汽車消費市場,以及自主品牌近年來的快速進步,合資雙方資本的天平已經更多的偏向於中方,自主廠商再也不是從前跟在外資廠商身後討飯吃的角色。對外資廠商而言,在中國市場生產已經沒有了“毫無顧忌”的資本,不僅要遵循著中國市場的規則,增強產品本土化研發,還需要提升對中國消費者的敬畏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