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乡音……骂鸡,体会一下那时人们的辛酸泪,让人高兴不起来

上世纪70年代,生产队时期,人们生活几乎没有经济来源,有条件的家庭养两头猪,几只羊算是大副业了。条件差的,也就喂只鹅几个鸡。鸡蛋换盐两不见钱,有天天下蛋的鸡,就能维持低怜的生活,一只鸡对一个家庭来说相当重要。


远去的乡音……骂鸡,体会一下那时人们的辛酸泪,让人高兴不起来

由于缺粮,一般都是早晨撒开鸡窝,让鸡四处自由觅食,傍晚鸡会自己回来钻进鸡窝。细心的用手电照一照,看看都回来了没有。买不起手电的就堵上鸡窝(夜里有黄鼠狼)干脆次日撒鸡窝时清点。
远去的乡音……骂鸡,体会一下那时人们的辛酸泪,让人高兴不起来

发现少了,女人马上爬到房上,有多大劲使多大劲,有多大声发多大声:"迷糊到谁家一只鸡去哟,芦花的,脖子上绞了一圈毛儿,鸡腿上缝着红布条,你看见说给俺吧!“连喊几遍,告一段落。傍晚,鸡回家了就没事了,没回来,就要进入试骂了:"早上已经招呼你了,一家人商量好了没有啊,跑到你家去就给闷起来,夹着不放和偷有啥两样,要不,我明早可一家家开始翻了啊?!”夹字,妇女骂妇女最不雅的一个字。明早再不见鸡回,说明偷鸡的人故意作对或鸡已经被人吃了。有些鸡野,平时为了防止它们乱跑,还特意剪了翅膀上的毛,或在鸡腿上拴个砖头,破铁锁什么的,鸡拉拉着,限制了自由。

"都两三天了,看来你是不打谱放了,你不放就天天夹着吧,夹死了让你吃也吃不舒坦,俺天天骂你,小心噎个白瞪眼儿,小心鸡骨头卡在嗓子里……″那可真是天天的骂,而且不分时候想起来就骂,要多难听有多难听。总之,骂鸡的不省力,唾沫乱飞,吃鸡的不好受,捂着耳朵直摇头和叹气

远去了,骂鸡的声音,永失的乡音。它算不算一种乡土文化,一种被时代潮流淹没消失的非物质文化?不管什么,让人听了难受,心里发苦,难以高兴。重温过去,那就珍惜现在,开拓未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