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道德經》中老子表達的無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皆知善之為善。

人起初只是單純的生活不分道善惡對錯,那是美好的享受生命的狀態,而當惡產生時,善的概念也就同時產生了,人的生活變“正常”。人根據人類“私慾”用以善美來定義了一些事物的絕對單面性概念,這個概念經一代代的衍變致使人偏了離本性,少數認知到人類意識產生偏差的人有了守中的思想,而大部分人在偏差與“中”之間。

舉個例子:

一隻蝴蝶在蜘蛛網上掙扎,蜘蛛正打算吃掉蝴蝶,你救下蝴蝶並放走了它,你很高興,你知道蜘蛛布這張網有多不容易嗎?你知道因為你的一己私慾蜘蛛要活活被餓死嗎?

一隻蝴蝶在蜘蛛網上掙扎,蜘蛛正打算吃掉蝴蝶,你說這是自然規律沒有去救,蝴蝶撲騰著被一口口吃掉,你心裡能當做若無其事嗎?

一隻蒼蠅在蜘蛛網上掙扎,蜘蛛正打算吃掉蒼蠅,你又該怎麼辦呢?之後你的心裡有會是怎麼個想法呢?

救蝴蝶強為之人類的私慾,意識的偏差可以通過放棄蝴蝶和蒼蠅後的心裡活動來感知。保持這個狀態要考慮的就是守中。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聖人的無為是認識到善惡本一體是非同一事,不通過自己的意志來定義事物的好壞。聖人甚至不知道是非善惡,他像一個尚不經事的孩童思維單純地去看一件事的發生,它有什麼是非與善惡呢?它只是發生了。

俗人的無為是偽無為。是聖人被推崇後以崇敬的心去學習聖人無為的知識,瞭解聖人無為的道理,把無為看成是“美”是“善”,然後試著去表現成自己學習後理解的那個無為。這就是俗人的愚昧和聖人的悲哀。

以上言辭僅代表村童個人觀點,有意者歡迎交流。不喜望可原諒無知之人。

這才是《道德經》中老子表達的無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