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不叫嬴政,叫赵政!说说“姓”与“氏”的区别


秦始皇不叫嬴政,叫赵政!说说“姓”与“氏”的区别

先秦时期,“姓”与“氏”并不是一个意思,是先有的姓,后有的氏。“姓”指人所生也,表示家族的血统。上古时期是母系社会,你看“上古八大姓”中,均有女字旁或女字底,例如“姬、姚、姜、嬴”等姓。“姓”的意义重大,同姓则同血缘,为同一个祖先,同姓者不婚。

秦始皇不叫嬴政,叫赵政!说说“姓”与“氏”的区别

可是随着子孙不断繁衍,同姓者的人数愈来愈多,于是许多家族或部落便迁居他地去过活,为了能够区分各个部落,他们开始以地或山、河等字为称,以示区别,渐渐就发展成了氏,也就是说,氏其实是姓的一个分支。赵国与秦国都是嬴姓赵氏,因为他们是同一个祖先——“造父”。太史公写:“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乐之忘归。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干造父造父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而为赵氏”。

又有:“秦之先为嬴姓。其後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脩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史记·秦本纪》)。由此可知,秦国与赵国是一祖同宗。

秦始皇不叫嬴政,叫赵政!说说“姓”与“氏”的区别

郑樵的《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中记载:“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这已讲得再明白不过,三代以前,男子称氏不称姓,而嬴是始皇的姓,赵才是他的氏,因此,我们对始皇正确的称呼应为赵政,而非嬴政。

古来著作,多也是称始皇为赵政,最为著名的便是司马迁的《史记》,此书从头至尾也没有称始皇为嬴政,倒是在《史记·楚世家》的篇章里,太史公称始皇为赵政,书中道:“十六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里道:“(始皇)生于赵,故名赵政宋朝的《太平御览》里有:“赵政不增其德而累其高,故灭。”还有宋朝罗泌的《路史》种言:“二十有九世,而赵政替周,号始皇帝。”因年代久远,现今大家对“姓氏制度”已模糊不已,只知始皇姓嬴,名政,便用嬴政来称呼他,殊不知这其实是错误的称谓。

上面提到,三代以前,男子称氏。众所周知的屈原,他可不姓屈,他姓,屈只是他的氏;再比如讲吕不韦,他也不姓吕,他姓姜,吕只是他的氏;还有商鞅,他自然也不姓商,商鞅最早叫卫鞅,卫是以国为氏,因他是卫国公子,又叫公孙鞅,后来他为秦国立下大功,秦国将“商”这个地方分封给了他,于是他改叫商鞅。可是卫、公孙、商,这些都是他的氏,那么商鞅究竟姓什么呢?《史记·商君列传》里写:“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没错,商鞅姓姬。可我们不能叫他姬鞅,就像我们不能叫始皇为嬴政一样。

秦始皇不叫嬴政,叫赵政!说说“姓”与“氏”的区别

秦汉以后的姓,大多是从前的氏,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称自己的姓,其实都是氏。而姓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消失,甚至已有许多人不了解姓氏之间的缘由了。至于姓为何会消失?皆因当时“礼崩乐坏”,战争不断,姓氏制度变得混乱,并且姓成了最没有用的关系,秦国打赵国,不会因为是同宗同姓同氏,就不打你。此时的血缘关系已经丝毫不起作用,反而氏表示的“地缘”更具作用,是以氏取代了姓。

而名也取代了字跟号。众所周知古人都有字与号。《仪礼·士冠礼》中道:“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在古时,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只有长辈才能叫其名,平辈一般称呼字,晚辈则尊称号或先生。当然不止男子有字,女子长到15岁,也可有字。《礼记·曲礼上》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

记得《红楼梦》中,宝玉初见黛玉,便问黛玉可有表字,黛玉说没有,就是因为彼时她未到15岁,因此无字。宝玉便给她起了一个“颦颦”。后来探春黛玉等一同起了诗社,大家都起了号,黛玉便有了别号“潇湘妃子”。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的“名”与“字”大多为长辈所起,自己并无权利做主,可号却是全凭自己喜好,起多少个也没关系。比如苏轼,号东坡居士,我们爱称他为苏东坡。又有郑燮,号板桥,我们爱叫他郑板桥。又比如孙中山,名文,号逸仙,看过徐克导演的《黄飞鸿》便知,电影中都称其为孙文或孙逸仙的。

秦始皇不叫嬴政,叫赵政!说说“姓”与“氏”的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