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袁阔成,你最喜欢谁,谁的评书最精彩?

柒月杂坛


1.

2018年9月11日,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病逝,享年84岁。

三年前的3月2日,袁阔成病逝,享年86岁。

我喜欢的评书表演艺术家中,健在的,唯有刘兰芳,今年也已经74岁了。

和他们的衰老、凋零相对的是,评书这个曾经万众簇拥的艺术,也蜕化为小众,潜行在出租车的广播里,或是某几位老人家的手机APP里。

和京剧一样,评书也成为古典艺术了。

就像京剧之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评书对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不可想象的。

老少咸宜的评书联播,是当时电台最受欢迎的栏目,让一帮狗一样疯淘的小崽子,往家驴一样疯跑的,不一定是家里的饭菜,但一定是评书联播开始了。

如果来不及,就站在某个电线杆子下,和同样赶不及的行人一起,聆听户外广播的播送。

在八十年代阳光还透亮的某个傍晚,在汽车还少,自行车还不太多的某个街道旁边,和一群陌生人,因为一个人的声音,而一起回到金鼓齐鸣的古代。

我记得有一天播送的正是《隋唐演义》中的单雄信之死,当年瓦岗山五虎上将之一,胯下一匹闪电乌龙驹,手中一杆金钉枣阳槊的赤发灵官单五哥,死在当年贾柳楼一个头磕在地上的瓦岗寨四十六友面前。

“今生不能冤仇解,二十年后投胎某再来”。

在那个令人心碎的傍晚,夕阳如一轮残血,悬挂在天边,将尽未尽。我和一群陌生人,共同为一千多年前的一位盖世英雄,洒一腔热泪,踯躅而去。

那一刻,我们互不认知,但我们同是绿林中人。

2.

这样撕心裂肺的大哭我记得还有两次,一次是《三国演义》里关羽之死。

袁阔成老先生用201回到213回,讲述了这位武圣人的铿然倒地。《三国演义》365回篇目中,武圣之死就占据了浩瀚的13回。

赤兔马连过了六条绊马索,最后“马力已尽,口吐白沫”。

说关羽被捉,孙权命人将关羽“押进”“推进”“请进”帐来,关羽”打量打量了孙权,又看了看他手下的文武,凤目微合,如入无人之境”。

“曹操曹孟德曾把关羽收服在许昌十二载,将其待如上宾,三日小宴五日大宴,上马献金下马献银,赠袍赠马拜为汉寿亭侯。关羽听说他兄长消息之后,挂印封金,辞曹而去,此人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忠义素著于天下”。

“建安二十四年,冬十月,关羽麦城遇难,被孙权所斩,卒年,五十六岁。”

关云长死后,王甫坠城而死,周仓自刎而亡,赤兔马不吃不喝,倒地毙亡。刘备冲天大怒,举兵东吴,孙刘联盟彻底碎裂,三国进入令人唏嘘的后三国时代。

另一个是《隋唐演义》中的罗成之死。

罗成为建成、元吉设计陷害,被苏定方乱箭射死于淤泥河,身中几百箭。

可怜玉面寒枪俏罗成,破了丁彦平的双枪,挑了杨义臣的铜旗阵,回马枪刺死了靠山王杨林。

在洛阳城前,连挑了王世充、窦建德、高谈圣、朱灿、孟海公五路反王,临死前只有一句,“你竟使奸计害我”。

罗成死后,托梦妻儿,时有一三岁幼子,名罗通,继承其爵位,位列越国公。

当年单田芳因为讲评书而获得公安局的嘉奖,因为他的评书时间是犯罪率最低的时候。就像后来电视台播放《射雕英雄传》时,全民沉浸于南宋末年,一个叫做牛家庄的江南小村,几亿观众从这里开始,跟随镜头,目睹一位举世的英雄在大漠中长大,又在后来的襄阳大战中,为国殒命。

也像再之前梅兰芳京剧公演,《一缕麻》震动京城,等到《贵妃醉酒》,万人空巷,鸦雀无声。

人类喜欢听故事,从部落时期篝火围坐,到少儿时期睡前听读。在历史的各个时期,人类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讲故事和听故事的方式。

京剧是一种讲法,评书是一种讲法,电影是一种讲法。

当年说书人一张嘴就是一个摄制组,一段书就是一部电影。后来电影用一个摄制组替代了一个说书人,再后来电影慢慢脱离了它的民间性。

电影,其实也是人类在这个时代用于讲故事的一种方式,但到了今天,包括很多电影人在内,都觉得电影这种艺术,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比如光影的运用、技术的应用去替代古老的故事。

那么,评书被时间淘汰,而电影将因为自大而很快就被新的讲故事的方式替代。就像时间的催迫下,唱词和京剧也相继退隐于历史里一样。

3.

其实,我喜欢的三位评书表演艺术家各有胜场。

刘兰芳是《杨家将》。

听到“金沙滩一战,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替了八王赵德芳,三郎马踩如泥酱,四郎八郎流落番邦,五郎出家五台山,七郎被潘贼乱箭射死高杆上,射了一百单三箭,七十二箭透心穿,老令公杨继业碰死在李陵碑前。现在只剩下六郎稳坐中军帐。”

如乱箭穿心。

袁阔成是《三国演义》。

周瑜出场,“头上戴一顶亮银凤翅冠,嵌明珠,镶异宝。雉鸡翎,脑后飘。狐狸尾,胸前罩,身穿宝蓝花锦袍。巧匠织,能工造,大红牡丹真妖娆。腰间带,剑八宝,透体明亮闪光豪。足下靴,红跟绕,三尺宝剑档剑袍。趾高气扬威风抖,凛凛杀气胆将豪。 ”

评书里,这段文字叫“赞儿”。通过赞儿对事物景象进行描绘,用贯口的形式表现出来,蛊惑力极强。

听了如惊涛拍岸。

单田芳是《隋唐演义》。

从第一回“秦叔宝发配北平府,史大奈赎罪立擂台”开始,一直讲到“聚洛阳反王联兵,锁五龙一统归唐”结束。

“春天萌芽出土,夏天荷花飘飘。秋天树叶被风摇,冬天百草穿孝,四字并成一字,不差半点分毫,暑去寒来杀人刀,斩尽世上的男女老少”,这叫定场诗。

最后的结束语是,“得道多助兴盛唐,失道寡助灭隋杨。是非功过难评论,留给后人论短长”。

如今听来,仍心潮澎湃。

4.

评书的语言,极其生动。

如单雄信家的四个仆人分别叫单轴儿、单把儿、单股儿、单面儿。

如秦桧家的八个奴才分别叫长尾巴狗、短尾巴狼、铁笊篱、不漏汤、钟不响、胎里坏、一包脓。

说人黑,是“烟熏的太岁,火燎的金刚”。

说人胖,是“上秤称称,没三百斤也差不了多少”。

形容人身高,是“跳下马来,摘盔卸甲,平定身高一丈开外”。

形容人威风,是“眼角眉梢带着千层的杀气,身前身后带着百步的威风”。

“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人上一百,行行色色”“挨金似金,挨玉似玉”,“恨天无把,恨地无环”,“人之父母,己之父母。人之姊妹,己之姊妹”。“甩起腮帮子,颠起大槽牙,这顿造”。

等等等等。

当然,评书听多了,也会发现在评书背后那套隐性的套路,即所谓的书根、书领、书筋、书胆。

书根,就是整部书的缘起,带出故事,大都是社会背景。如《封神榜》里商王昏聩,武王伐纣。《隋唐演义》里税上加税,惹得程咬金等人劫了八十万两皇杠。

书领,负责展开故事,如《说岳全传》里的高宗,他的举动牵制了主人公岳飞的一举一动。

书筋,是丑角,制造诙谐的奇才。如《隋唐演义》里的程咬金,《白眉大侠》里的房书安,《说岳全传》里的牛皋,《明英烈传》里的胡大海。

书胆,是主人公,如《杨家将》里的杨六郎,《白眉大侠》里的徐良,《岳飞传》里的岳飞,《三侠五义》里的白玉堂。

每部书里都有一位傻英雄。

如《隋唐演义》里的傻英雄罗世信,当年为救秦母和嫂子单手曳双车。

如《说岳全传》里牛皋之子牛通,号称金毛太岁,擅使一杆泼风刀,力大过人。和猛将粘得力一战,飞沙走石,气势万千。

如《薛家将》里的薛葵,一对擂鼓瓮金锤,打遍天下,后来锤震午朝门,吓得皇帝差点尿了裤子。

这些通过介于20HZ到20KHZ的声波,以故事的形式,通过电磁场传递到一个个少年耳朵里.。

教会了少年人义薄云天怎么写,肝胆相照怎么写。教会了我们不负美人恩,不负弟兄情义。教会了我们在强权面前,记得男儿膝下有黄金。

后来,这些因为时代而响起的声音,也因为时代而消弱。

小时候,还没有学会等待,每每听到一位少年英雄闯过重重敌营,来到城前,就需要耗费十几二十回的书目,介绍他的来历,总是着急,这段时间里,城里被围困的人,不是里无粮草、外无救兵了吗,这些天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后来,慢慢就忘记了这些人,包括那些让人眼泪盘旋的英雄,包括那些让人恨之切齿的奸佞。

再后来想起时,已是人去楼空,斯人已没。

空有马蹄声踢踏、战旗猎猎,呼啸在记忆的另一边。


阿郎看电影


从古至今,评书人代代都有,评书、说书的形式在教育尚未普及的古代,可以说是民间文化传承和普通人增长见识的重要形式。

而单、刘、田、袁四人可以说是当世评书四大家。我平时也好听评书,每个人的作品也都听过,个人最喜欢单田芳老师和袁阔成老师的评书。

单田芳《乱世枭雄》

这是我听过的最长的一部作品,485回,前后听了3个多月,讲述的是东北王张作霖父子的跌宕人生。纵横几十年,东北亦江湖。单田芳老师的评书有个风格,就是他的声音比较特殊,这为他对作品的演绎增添了不少色彩。

评书人在评书的过程中本身就要求将书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讲述出来。同样是在描述一个打架的场景,其实就是书中的一堆文字,有的人在评书时感觉是在干巴巴地念。

但单田芳老师评书时好像他就在现场,那些人就在他眼前打架,他正把所看到的场景告诉我们,我们也根本就听不出来是在念书、念稿子,这就是一种境界和能力的体现。

再加上单田芳老师独特的嗓音,一些江湖气息比较浓厚的作品经过他的一番解读、演绎,真是别有一番趣味。而且,还能通过评书学习到很多知识,至少我对张作霖父子的了解基本都是从单田芳老师的评书中学到的。

袁阔成《三国演义》

从古至今很多人都说过三国,但有的人讲述地确实是好,有的人却评的一般,袁老的三国在我看来就是比较经典地演绎。他评书的三国共有365回,估计当时是从新年第一天开始讲的,正好整整讲了一年。

袁老讲三国有个特点,你能从中听出原著里所没有讲到的话外之音。比如同样是三顾茅庐的场景,即使你不听三国肯定也能知道。

但我在听袁老讲述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一条时间线上突出了一个重大的原点,好像感受到一个能影响到以后剧情发展的关键人物出山了(不排除对三国已有了解,所以才有这种感觉)。

而对于一些经典战役、情节的评书,袁老也能像描述一部电视剧一样,非常具有画面感地讲述出来,我都怀疑是不是袁老看着94版的电视剧讲的(此处开个玩笑)。

作为一致认可的四位评书大师,真心感谢他们创作了如此多精彩的作品,不论在多年前还是现在,他们的评书都点缀和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


千城Slash


从小都是听单田芳大师说评书长大的,真怀念他说评书的时候。愿单老在天堂安好!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2ff029b3fce5579948e0d392d7b96501\

市泯


1、袁阔成袁老,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说书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说古论今,谈笑风生,堪称评书第一人。最喜欢他的三国演义。

2、田连元,洒脱自然,诙谐幽默,说书浑然天成,不见斧凿,在评书外的其他曲艺领域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四旬过后始悟真,万事由天不由人,致富何须多节俭,成名不由功夫深。几见才子成窭子,多有给夫累万金,在数难逃自家路,适应自然便为神。评书作品不是很多,最喜欢他的隋唐演义。

3、单田芳,说书唱戏劝人方,三天大道有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单老评书雅俗共赏,深入浅出,有好多常用语大家耳熟能详:横跳江河竖跳海,万丈高楼平地踩,江洋大盗,海洋飞贼,茅房拉屎脸朝外,高来高去,陆地飞腾,红脸的汉子,踪迹不见,受过名人传授,高人指点,摘耳侧听。最喜欢他的评书白眉大侠。

4、刘兰芳,当时上小学就是听了刘兰芳的岳飞传,才知道了评书,至今印象深刻,一部岳传动华夏,铁马金戈论忠奸!最喜欢她的岳飞传,其他评书好像都没有那样火过。


奇思奇谈


小时候村里还不通电,唯二的电器是收音机和手电筒。手电筒经常电池没电,收音机倒是一直都有电,晚上七八点天黑了,睡觉也睡不着,家里点煤油灯,也不能像现在一样动辄深更半夜,所以只能跟着我爸听收音机。那会儿听最多的,就是评书和秦腔。

村里通电大概是在1987年,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村里也有人家开始有黑白电视了。有时候我在邻居家玩,就可以蹭着看看电视。那时候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单田芳、田连元、刘兰芳、袁阔成的评书。

单田芳的三侠五义、田连元的隋唐演义、刘兰芳的岳飞传,都是先在广播和电视上听过他们说的评书之后,才找书来看的。当然,也是因为刚好我到了能看懂这些书的年纪,再小的时候不识字,也看不了,只能听他们说。

那时候电视节目还很少,基本上是电视上放啥,就只能看啥。电视上播的评书基本上就是这几个人,所以很长时间都以为,现在会说评书的就这几个人,说评书就都是这么说的,而不知道他们是这个行当的塔尖人物,下面还有很多人,只是没那么出名而已,更不知道他们在同行中处于什么水平。

网络普及以后,尤其是德云社、青曲社先后火起来之后,慢慢也知道了很多年轻人在说评书,也看过一些。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看过了其他很多人的评书,也包括郭德纲和德云社的一些年轻人,才知道为什么单田芳、田连元、刘兰芳、袁阔成处在行业中的什么位置了。

比较了之后,更加觉得如果想听评书,还是愿意到网上去看老一辈的,实在是不愿意听那些年轻人的,包括一些现在在小众圈子里名气比较大的年轻一辈的人,都是这个感觉。虽然他们搞了很多创新,但在节奏、分寸和表演上,比老一辈真是差得还很多。

前几年看黄教主演的那个岳飞的电视剧,其实每天晚上最期待都是最后刘兰芳说的那段儿评书,电视剧本身也就那么回事。尤其是最后岳飞在风波亭被害那段,电视剧没有演,是刘兰芳用评书说的,说得非常动情,也很感人。现在的年轻人就很难有人说评书说到感动观众的了。


萧武


单田芳,是中国最顶级的大师,没有之一...



我是三无明粉


这一次四位评书大师名字写对了。比上次强,上次除张不熟之外,另三位大师名字写错了两个。


用户92962608495三木


这四位评书大家,我听得最少的是刘兰芳,尽管她的《岳飞传》名扬天下,听得地方治安都变好了,但我总是不太喜欢她说书的腔调。从一开始就没有听上,后来也就完全放弃了。

其余的三位,各有千秋。田连元说书说得细致,讲究。很多人都说过《水浒传》,去听他的《水浒传》,光王婆卖弄风情就能讲好几天,不紧不慢,有过日子的心。不太好的地方是过于细致,情节推动有些过缓。

关于袁阔成,谁要说他说的《三国演义》不好,那纯属睁眼说瞎话。《三国》是才子书,而袁阔成最适合说这种书。我喜欢袁阔成在书中关于评说的部分,关羽去世的时候,袁阔成利用整整一个回目的时间回顾了关羽忠义的一生,情感充沛,感染力十足。

我听单田芳的评书听得最多。单田芳最擅长说《三侠五义》这种侠义书,基本不用照顾什么史实,怎么过瘾怎么来,每次听都觉得痛快。他嗓子沙哑,说话和用语自带东北味儿,好像更符合书中人物的状态。单田芳的短处是才子书,《三国演义》他也说过,但味道远不及袁阔成。不过话说回来,同样是《封神演义》,袁阔成不如单田芳说得好。

多年前看到过一种说法,大意是说单田芳的评书作品不尊重史实不说,而且叙述方法和用语都过于粗俗,从而降低了中国人的国民素质。这种说法真是让人可发一笑。

在大众需要娱乐而苦于找不到太多渠道的时候,情节跌宕起伏的评书无疑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大部分评书内容都劝人向善,当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高台教化的作用,因此说书人也常被尊称为先生。而今人们找乐的途径越来越多,接受正规教育的水平也越来越高,评书就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但如果因为此时此刻而指责彼时彼刻,就难免显得有些不厚道了。


郑捕头


我最喜欢袁阔成,他讲评书时,故事里涉及到的地名、典故,都会给听众详细的讲解,让人听书之余,增长了很多知识。


沙漠之舟16028571628


袁阔成太快,刘兰芳太响,田连元太急,单田芳正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