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主一哥到山寨基地,長安這退步明顯

從自主一哥到山寨基地,長安這退步明顯


有點不湊巧,今年的成都車展因為時間安排衝突,並沒有到成都現場去觀展。不過,在朋友圈裡看各位老溼的“現場報道”,基本上也把新車看了個大概齊。尤其是為了搶到第一波熱度選擇車展前上市的車企,也基本上都能讓人記住。比如廣本雅閣的混動、凱迪拉克XT4、捷豹E-PACE這些相對正常的車型,甚至斯威G01這種奇葩產品,印象算比較深刻。

從自主一哥到山寨基地,長安這退步明顯


但是,在這一批新車裡,也有存在感極低的,比如長安。的確是有印象長安發佈了一款車,但是到底叫什麼名字死活想不起來,為此還特意查了查,原來它叫逸動XT。

本以為記不住它是我個人原因,結果問了身邊幾個對車市比較關注的汽車愛好者朋友之後,得到的答案相同,大家幾乎都把長安的新車遺忘在角落裡了。

從自主一哥到山寨基地,長安這退步明顯

這就不禁讓我有些好奇,長安作為一個國內的老牌自主車企,遙想當年,長安的老逸動、CS35、CS75可都是各細分市場的翹楚啊,當時紅極一時的CS75甚至被爆出了加價銷售的情況。為什麼這樣一家車企的新品就被人選擇性的忽略了?

原因還得從長安去年的一次大變革說起,2017年8月初,長安與一汽對調換帥的消息佔據了各大媒體的頭條,因此坊間傳出了兩大車企或將合併的傳聞。然而,至今也沒消息。不過,如今距換帥已經一年過去了,長安的成績如何?

從自主一哥到山寨基地,長安這退步明顯


銷量永遠是最有說服力的數據,回顧過去的6、7月份,長安乘用車的成績可以用苟延殘喘來形容。數款車型中,僅有逸動系列勉強過萬,其他車型用媒體老師們常說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斷崖式下跌”,七月份更是跌出了品牌銷量榜的前十名,甚至排在了後來者廣汽傳祺的屁股後,令人唏噓。

也許有人會問,長安乘用車家族大多數不是都剛換新了嗎?為什麼配置更高、性能更好、外觀更帥的長安消費者反而不認了?

在我看來,問題其實就是出在產品上。實話實說,在過去,長安的“人設”還是一家始終堅持自主研發,絕不剽竊抄襲他人的有風骨的車企。並且,當時的長安在研發成本上也很下本,不惜花重金在各地建立研發中心。有付出就有回報,比如藍鯨1.5T的渦輪增壓發動機,絕對是當時自主品牌中的一塊招牌。

從自主一哥到山寨基地,長安這退步明顯


而伴隨著換帥,長安的氣魄似乎也被一併換下了。長安在後期陸續上市的這些新車,尤其是逸動、睿騁為代表的轎車系列,幾乎全盤照搬了日系豪華品牌雷克薩斯的設計。以至於引發了文章開始我所發現的現象,大家已經分不清什麼逸動、睿騁了,就只知道長安家的轎車現在開始放棄原創,統一改抄雷克薩斯設計了。

作為自主品牌而言,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必然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比如吉利,雖然我並不認可吉利產品的機械性能,但在設計上,吉利的確下了功夫,也成為了自主品牌中首家擁有原創、獨立的家族化設計語言的車企。而長安見此情況,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來了個照抄。

從自主一哥到山寨基地,長安這退步明顯

有家族化風格是好事,但全家雷克薩斯化是不是有點過分了?

從自主一哥到山寨基地,長安這退步明顯

伴隨著民智初開,大家消費也都越來越理性的大環境下。長安這麼做,雖然表面上看來是給旗下產品全部換了一副光鮮亮麗的皮囊,但實際上卻砸掉了自己多年來苦心經營的“原創”招牌。所以,銷量不好很正常。因為在多數人的心中,面前的長安,和初期的眾泰,至少在企業文化上,已經沒什麼區別了。

從自主一哥到山寨基地,長安這退步明顯


也許,這樣的“彎道超車”這只是長安的一次大膽嘗試而已。但很顯然,大大的失敗二字已經寫在了腦門上。長安所付出的也不僅僅是銷量下跌和人設崩盤的代價,更是讓其他與其競爭的自主品牌看了一出好戲。畢竟,就連眾泰現在都搞原創了。長安卻掛上倒擋一路狂奔,不得不說,長安的這波操作,的確沒看懂。


說完

從自主一哥到山寨基地,長安這退步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