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接盘 铃木“欺负”老实人

随着长安汽车发布一纸公告,日本铃木及铃木中国正式以1元人民币的价格转归长安门下,交易完成后,长安汽车持有长安铃木100%的股权,也意味着退市传言已久的铃木自此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长安接盘 铃木“欺负”老实人


依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铃木单方退出是不可能成行的,如果将股权出售给第三方,则需要第三方与长安汽车重新签署合同章程,而像长安直接收购、未第三方参与的形式,只需长安与铃木方面达成共识即可。可以说,长安成全了铃木的“全身而退”,而所有痛苦都选择自己背。

长安接盘 铃木“欺负”老实人


铃木退出中国市场绝不会让人感到意外,销量持续大幅度下滑、新产品乏善可陈、产品定位脱离当下市场需求,回想曾经的光辉岁月,长安铃木如今已变得满目疮痍。铃木在中国的业务板块,如同浸在水中的海绵,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沉重。

在长安汽车的“老家”重庆,有一种职业叫“棒棒儿”,也就是挑夫。自己扛不动的包袱,找“棒棒儿”代劳,换来自己的一身轻松。铃木找“棒棒儿”卸下包袱是聪明而又无奈的选择,长安甘心充当“棒棒儿”的角色,又是出于何种因素呢?

长安接盘 铃木“欺负”老实人


如果寄希望于利润,长安铃木已经不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今年1-7月,长安铃木累计销量仅为3.44万辆,环比下跌达到50.21%。可以说,国内消费者对长安铃木的产品已经“视而不见”。造成长安铃木销量持续萎靡的原因并不难分析,铃木擅长打造小型车,是日系K-Car的代表品牌,而中国市场早已进入到SUV时代,没有及时作出产品调整或者说没有能力作出调整的铃木与中国市场需求、导向明显脱节,加之产品投放不积极、更新换代迟滞等因素,中国市场已经不需要这样的合资品牌。

而在长安铃木完成“去铃木化”之后,产品吸引力依然无法增加,长安100%控股的长安铃木仍是扶不起的阿斗。对铃木而言,长安铃木是令其烦恼的沉重包袱,对于长安来说,长安铃木也肯定算不上香饽饽。长安身为“接盘侠” 无非也就是进行长安铃木的“善后”工作,进行必要的售后服务和维修养护的工作,既体现着长安对消费者的责任,当然也符合着行业规定。

长安接盘 铃木“欺负”老实人


铃木与中国结缘良久,也曾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早在1984年,长安便与中国展开技术合作,1993年长安铃木合资公司成立,时隔一年与昌河合资成立昌河铃木,2005年便达成中国市场累计销售100万辆的成绩单,风头可谓一时无二。而就是这样一家在中国市场曾经大赚特赚的厂商,见势不妙将烂摊子留给合作伙伴处理,居然还将烂账出售1元钱,全球最大的单体市场真的可以如此轻易地做到零成本“出入自由”吗?

长安接盘 铃木“欺负”老实人


长安当了“老好人”,却很容易“教坏”其他境遇不佳的外资厂商,造成一种中国市场仍旧“零成本”的错觉。中国作为最大的单体汽车消费市场,以及自主品牌近年来的快速进步,合资双方资本的天平已经更多的偏向于中方,自主厂商再也不是从前跟在外资厂商身后讨饭吃的角色。对外资厂商而言,在中国市场生产已经没有了“毫无顾忌”的资本,不仅要遵循着中国市场的规则,增强产品本土化研发,还需要提升对中国消费者的敬畏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