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白露」


二十四節氣之“白露”


2018年9月8日零時30分,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便為白露。

節氣釋義

每年公曆9月7日或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白露有著氣溫迅速下降、綿雨開始、日照驟減的明顯特點,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節轉換。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節。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白露時節,氣溫漸涼,水汽在地面或近物體上凝結而成水珠,清晨人們可以在地面草木間看到白色的露珠。進入白露,送走高溫酷暑,也迎來了氣候宜人的收穫季節,白露也是一年中溫差最大的時節。

我國古人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意思是說白露時節,鴻和雁開始列隊從北向南飛,燕子等候鳥開始集體朝南遷徙,尋找過冬的樂土,百鳥開始儲存乾果以備過冬。

  天氣氣候

自白露節氣開始,夏季風逐漸被冬季風所接管,多吹偏北風,冷空氣南下逐漸頻繁,加上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日照強度減弱,夜間常晴朗少雲,地面輻射散熱快,因此溫度下降也逐漸加速。“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即在形容氣溫下降的速度加快。


二十四節氣之“白露”


從白露節氣開始,按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時序開始進入到秋天。我國華南地區的平均氣溫比處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區平均氣溫先後降至22℃以下。這時,我國各地的平均日較差(晝夜溫差)低可以達到8℃以下,高則16℃以上。其中,新疆大部和內蒙古東北部部分地區的晝夜溫差最為明顯,達到16℃以上,晝夜溫差很大。

這一時節,我國北方地區降水明顯減少,秋高氣爽,比較乾燥。南方的伏旱、夏旱則需要一定的雨水,否則會形成夏秋連旱。對長江中下游地區來說,第一場秋雨可以緩解前期的缺水情況,但如果冷空氣與颱風相匯,冷暖空氣勢均力敵,所形成的暴雨或低溫連陰雨對秋季作物生長也是不利的。

另外,伴隨秋旱,特別是山地林區,空氣乾燥風力加大,森林火險開始進入高發期。

  節氣農事

進入白露節氣,冷空氣日趨活躍,常出現低溫天氣,影響晚稻抽穗揚花。黃淮、江淮及華南等地要抓緊氣溫較高的有利時機淺水勤灌。白露期間,華南日照較處暑驟減一半左右,且降雨多具有強度小、雨日多、常連綿的特點,所以農諺有“白露天氣晴,穀米白如銀”的說法。對此,要採取相應的農技措施,減輕或避免秋雨危害,同時注意防治稻瘟病、菌核病等病害。

防範華西秋雨影響

華南和西南地區在白露節氣後常常秋雨綿綿,平均2~3天就有一個雨日,四川盆地這時甚至是一年中雨日最多的時節。過量的秋雨對農作物的正常成熟和收穫也將有害。

主要受影響作物及農事指導:

一.棉花

棉花裂鈴防治方法:

1.早發棉田摘早蕾運用棉花自身較強的調節補償功能,在早發的基礎上,通過摘早蕾新技術,將棉花結鈴盛期調節到最佳時期和最佳部位上,可使爛鈴大幅減少。

2.因地制宜及時化學調控在多雨年份和水肥條件好的雜交抗蟲棉,化學調控尤為重要。

3.搞好整枝和推株並壟對發生鬱蔽棉田,用打邊心、去贅芽、剪空枝、打老葉、推株並壟、拔除空棵等辦法,來改善棉田通風透光條件,控制爛鈴發生發展。


二十四節氣之“白露”


棉花裂鈴防禦方法。

二.玉米

玉米防護,溼度是關鍵,因此在防治策略上,必須以農業措施為基礎,充分利用抗(耐)病品種,改善貯存條件,農藥灌心與噴施保護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

生長過程中要合理除草、施肥、澆水、除蟲,噴施農藥加噴施壯穗靈能強化農作物生理機能,提高受粉、受精、灌漿質量,增加千粒重。

玉米收穫期是多秋雨,收穫後的果穗不要堆集過厚,要及時剝掉苞葉,防雨淋溼受潮,打結成串掛在通風向陽處晾曬,防止受熱而發病,折斷病果穗黴爛頂端,防止穗腐病再新擴展。曬乾後將病果穗挑檢出,儘早脫粒,並在日光下晾曬或在土坑上烘乾,以防籽粒進一步受病菌感染黴爛。

三.大豆

1.利用近兩日晴好天氣,搶收大豆,對已收大豆要及時歸倉,避免發芽黴變,力爭豐產豐收。

2.嚴格控制入庫水分大豆長期貯藏水分不能超過12%。大豆收穫後,要在豆莢上充分曬乾再脫粒。入庫後水分偏高的大豆,可採取日曬處理,但要攤涼後才可入倉。

3.適時通風,散熱散溼新入庫的大豆籽粒間水分不均勻,加上大豆的後熟作用,堆內溼熱容易積聚,引起發熱黴爛,因此要適時通風,散熱散溼。

  民風習俗

白露時節,我國就真正進入了秋季,氣溫逐漸下降,可以明顯感覺到“一場秋雨一場寒”。因此,白露時節的習俗大多與“補露”有關,通過吃一些事物來補充身體能量,為進入寒冬做好準備。

品“清茶”


二十四節氣之“白露”


舊時南京人十分重視節氣的“來”和“去”,逐漸形成了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節氣習俗。說到白露,愛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乾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

再者,家中存放的春茶已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時白露茶正接上,所以到了白露前後,有的茶客就託人買點白露茶。

祭禹王


二十四節氣之“白露”


太湖地區祭禹王

相傳每年白露時節,蒹葭蒼蒼中的太湖漁家有祭拜大禹的傳統。《禹貢》裡大禹疏通三江,使得“震澤底定”。震澤便是太湖的古稱,相傳大禹治水由北而南,從黃河而至江淮,最後在太湖將興風作浪的鰲魚鎮於湖下,消弭了水患。

雖然神話被視為虛妄,但其中卻有人們最真誠的嚮往。一年一度的秋季祭典就在白露之後舉行。白露是秋季的第三個節氣,這時秋水橫溢,魚蟹生膘,為了能在隨後的捕撈季獲得好收成,為了能有一個風平浪靜的湖面,太湖兩岸的漁民在白露時節趕往位於太湖中央小島上的禹王廟祈禱神靈的保佑。香期內,這個水中孤島成了盛大的廟會,千帆雲集,商船羅列,因著人氣聚集起來的商販在小島上叫賣著各類雜貨和生活所需。最熱鬧的要數為酬神而搭建的戲臺,民間的草臺班被漁民們請來排演摺子戲,既是酬神,也是人們難得的娛樂。其中,《打漁殺家》則是必演的一出。

  健康養生

白露過後,氣溫逐漸轉涼,特別是一早一晚,更添幾分涼意,因此穿衣不能赤膊露體,以防寒邪侵襲。過了白露,人們容易出現口乾、唇乾、咽乾、皮膚乾燥等症狀,這就是典型的“秋燥”。因此,飲食應當以健脾潤燥為主,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溫之物,或是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

  注重耐寒鍛鍊


二十四節氣之“白露”


“白露”時節,大氣環流開始調整,由夏半年的夏季風逐漸調整為冬半年的冬季風,北方地區冷空氣的侵入也逐漸頻繁,加之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時間越來越短,白天日照強度減弱,夜間地面輻射散熱加快,致使氣溫下降速度也逐漸加快。氣象專家稱,“白露”是全年晝夜溫差最大一個節氣,一般晝夜溫差在10℃左右,因此要注重耐寒鍛鍊,預防感冒。

保暖頭腹足


二十四節氣之“白露”


白露以後,天氣時冷時熱,“秋八月,亂穿衣”的現象非常突出。春捂秋凍是一條經典的保健要訣。講究秋凍的原因是,秋冬之後,天氣變涼,人的毛孔要閉合起來防著涼,如果過早就把厚衣服穿上了,毛孔就會因為受熱而開放,突然降溫帶來的寒氣就容易透過毛孔傷人。

一些身體部位如頭、腳、肚臍等應被排除在秋凍之外。在秋天風大、氣溫下降之際,一定要注意保護頭部,最好戴上帽子,避免受風而引發頭痛、發熱等身體不適。

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但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對外部刺激敏感。若防護不當,晚上睡覺暴露腹部或愛美穿露臍裝,寒氣極易通過肚臍侵入人體。如果寒氣直中腸胃,就會發生急性腹痛、腹瀉、嘔吐等。

腳部分佈著人體的6條重要經脈,並且腳遠離心臟,血液循環最為不暢。所以,有“寒從腳起,熱從頭散”的說法。雙腳受涼是引發感冒、支氣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病症的元兇。因此,秋季應注意腳的保暖,鞋襪宜寬鬆、舒適、吸汗。

當然,秋凍並非人人皆宜。如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較差,如果血管一下子受到冷空氣刺激,很容易發生血管痙攣,使血流量進一步減少,易引起組織壞死和糖尿病足,再加上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常常伴發,冷空氣刺激更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甚至導致心梗等後果。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秋凍。除此之外,像體質較弱的老人和兒童、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哮喘病患者和關節炎患者都不適合“秋凍”。

  預防秋燥


二十四節氣之“白露”


白露時節為典型的秋季氣候,容易出現口乾、唇乾、鼻幹、咽乾及大便乾結、皮膚乾裂等症狀。預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對普通大眾來說,簡單實用的藥膳、食療似乎更容易接受。

白露飲食宜“養心肝脾胃”為原則,可多吃酸味食物以養肝,但不宜進食過飽,以免腸胃積滯,變生胃腸疾病。老人與小孩飲食更應注意少量多餐,而且以溫、軟食物為主,不可過食生冷、硬的食物。另一方面,也要預防秋燥,可多吃辛潤食物,如梨、百合、甘蔗、沙葛、蘿蔔、銀耳、蜜棗等,也可結合藥膳進行調理。

  科普問答

網友:白露時節,氣溫降低,為何此時是全年溫差最大的時期?

象博士:答案與“雲”有關。

由於此時副熱帶高壓退居至西太平洋,加上大陸高壓阻擋,南方的水汽很難向北輸送,進而天空由水汽凝結成的雲也減少。

雲量的減少會造成兩個作用,一是雲層像大地蓋的被子一樣,少了雲層的保溫作用,夜間降溫明顯,因而有“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之說;二是白天太陽直接到達地面的“阻力”也相對減少,雖然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光照時間比夏天短了,但白天在太陽光照增溫的作用下,人們還是會有正處於夏日的感覺。

這樣一來二去,晝夜溫差就拉開距離了。

  網友:白露節氣來臨天氣還會熱嗎?

象博士:從氣候變化規律來講,白露節氣意味著正式進入秋天,各地都略顯“涼意”。但不乏一些地方仍然會出現晴朗雲少,日射強烈,氣溫回升的現象,這種現象就是“秋老虎”。

一般來講,秋老虎最容易發生在長江中下游,以及江南、華南北部,少數年份中,黃淮地區以及華北等地也能尋覓到秋老虎出沒的蹤跡。而時間上,秋老虎最早下山通常是在8月底到9月初這段夏秋交替的時節,最晚則會出現在9月中下旬到10月初。秋老虎發生時,高溫持續時間一般會超過4天,最長時間可能達到10天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