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元帝司马睿是如何成为东晋第一个皇帝的?

笑看人生172872934


王与马,公天下。司马睿能够在江南立足脚跟,登基称帝,王氏功不可没。

难怪真正面北朝南的那一天,司马睿请王导与他一起坐在龙椅之上呢?

当然,王导是个极其聪明之人。他也明白这只不过是司马睿的客套之举,如果他真敢坐在皇帝旁边,我想他的结局估计会跟王敦差不多,弄得个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看到面对这种情形,王导赶紧跪下,说了一套忠君之言,像什么你是我心中的红太阳啊,天上只能有一个,我只有仰望的份啊!这些话,放在那个皇帝耳朵里,都是非常舒服,所以司马睿非常放心这位开国功臣。

王导在看到北方政局动荡之时,就建议当时还是琅琊王的司马睿南渡,远离纷争,躲避祸害,养精蓄锐。司马睿不放心自己一个人南下,而王导也给他吃了定心丸,答应一同前往。

后来,王导又把自己的堂兄王敦引荐给司马睿,兄弟二人联手,为司马睿在南方主见稳固根基出谋划策,延揽人才。当时,江南的望族对司马睿都是不放在眼里的,都是王导从中撮合,才渐渐把这些望族中的精英吸纳进来,这其中顾荣、贺循两人都在王导的劝说下,在司马睿手下任了职务,而这两人的带头效应也凸显,一大批江南名士也纷至沓来。司马睿也在此地立足了脚跟。

随后,西晋被匈奴所灭,司马睿顺理成章地在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称帝,成为了晋元帝。而自始至终,王导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是巨大的,所以才有了共坐龙椅一幕。


光明大先生


晋元帝司马睿是东晋的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的曾孙。曹魏重臣司马懿史书上被称为三国“冢虎”,冢虎即指白额吊睛大虎,司马懿扮猪吃虎。冢虎,冢为坟,指荒野,远离人烟的老虎,不为害,所以“冢”有隐藏,隐蔽低调的意思,暗喻司马懿不得意时(曹操、曹丕当政时期)委曲求全,得意时(自曹丕儿子曹睿党政后)位高权重、赶尽杀绝的作风。

司马懿一共有五个儿子,以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最为有名。这两个儿子在司马懿去世后把持曹魏政权,为所欲为,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即出自此。司马伷就是司马懿第五子,司马师、司马昭之同父异母弟。司马伷生性纯良,有才能和名气,在魏仕官至征虏将军,西晋代魏后被封为东莞郡王,后封琅琊武王。司马伷生子琅邪恭王司马觐,晋元帝司马睿即司马觐之子。

晋朝(即西晋)即位的第一个皇帝晋武帝司马炎是司马昭的长子,从上面的世系可以看出东晋的第一个皇帝司马睿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堂侄(从子)。

公元290年,年仅十五岁的司马睿依例袭琅邪王爵。在西晋末年动荡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处于帝室疏族地位的司马睿无兵无权,为避杀身之祸,他采取恭俭退让的方针,尽量避免卷入斗争的旋涡,但是也结交了名士嵇康之子、侍中嵇绍和琅琊望族王导等人。王导和其族兄都是北方头等士族的琅邪王氏核心人物,公认的名士领袖。

“八王之乱”时,司马睿曾经参与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的战役;但是由于作战失利,司马睿便离开洛阳,回到封国。 晋怀帝即位后,司马睿被封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后来在 王导的建议之下前往建康,并且极力结交江东大族。313年(永嘉七年)晋愍帝封司马睿为丞相、大都督中外军事。晋愍帝被俘后,司马睿在晋朝贵族与江东大族的支持下于317年(建兴五年)称晋王,建元建武,318年(太兴元年)即帝位,为晋元帝。323年(永昌元年)去世,时年四十七岁,谥号元皇帝,即历史上的晋元帝,庙号中宗。

欢迎交流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山色归读


司马睿,是东晋的开国皇帝,一共活了47岁,做了27年的琅琊王,1年的晋王,4年的皇帝。

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从子,论起辈分来,要到祖爷爷司马懿那里,才论到一起,到司马炎,已经是第三代。司马睿,是第四代,按辈分,得管司马炎叫大伯。

关系那么远的一支宗族,本来登基为帝的可能几乎为零,尤其在那个门阀政治的时代。只是在司马睿继承琅琊王的爵位的那一年,290年,发生了一件事:他伯父,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驾崩了。

这件事引起的后果,直接引燃了后世三百多年的乱世。

首先,司马懿父子留下的子孙们开始不服中央,起兵作乱,都想过一把丞相,大将军,号令天下的瘾,谁让西晋武帝一世英名,选择的接班人是个白痴呢?这个白痴是中国正史记载的,典故,何不食肉糜,说的就是这个晋惠帝司马衷。

这个人根本控制不住局面,所以,绵延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开始了。

那一年,司马睿刚满15岁。

到306年,东海王司马越终于成为了最后一个获胜的藩王。司马睿因为封国离司马越比较近,所以就受到司马越的赏识和推荐。司马越掌控朝政不久,司马睿就得到了机会,离开了乱像初显的北方,来到了建康。

跟着他一起来的,还有王导,是琅琊国的望族。

307年9月,司马睿来到了南京,这一年,他32岁。

司马睿虽然素有仁德之名,但是毕竟是疏远皇族,名望不够,江南世族大家都瞧他不上。王导就借用自己的影响力,每次都恭恭敬敬地走在他的后面,答话也是十分尊敬,还使用了营销包装的手段,用了很多的奢侈品来烘托司马睿的高深的品牌形象,慢慢在江南打开了局面。那些世家大族都愿意到司马睿的府衙里做事了。

这时,司马睿的官方身份,也只是琅琊王,是新任皇帝司马炽任命的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

前任皇帝司马衷已在半年前驾崩了,这位新皇帝是他的弟弟,司马炽。这位皇帝的命运也比较悲惨,做了4年皇帝后,在洛阳被匈奴汉王刘聪俘虏,过了两年俘虏生活后,313年就被毒死了。

313年,司马炽的死讯传到长安,众臣推他的侄子司马邺做了皇帝。

这时候的司马睿,实际上羽翼已成,却有洛阳和长安的正统名分存在,不能僭越,隐忍待发。不过王导何等人也,他早已大造舆论,让五行家散布传言,说晋朝南渡江东。

四年后,316年12月,长安城破,司马邺成了俘虏。长年的战乱,消耗了西晋正统皇帝王爷的血脉,也沉重打击了依附在这些人身上的世家大族,相反,那些逃离北方的人,越来越多的聚集到了司马睿的周围,他的势力越来越大。

国不可一日无君,317年4月,司马睿晋晋王位,改元建武。这个时候还不敢称帝,可见他还是心虚。

318年4月,司马邺的死讯传到江东,在北方留守的将军,还有司马睿的百六掾的劝进下,登基称帝,是为晋元帝。

司马睿,后世风评不佳,虽是一国开创之主,却无半点实权,庸碌无为,手下文臣武将,要么投敌,要么叛乱。武将要恢复中原,

祖逖自带部曲中流击水,他也不愿多做支持。最后,在各种压力下,做了4年的皇帝后,323年,得病抑郁而死。

南北朝时期,关于南朝300多年的历史,就从这一刻开始了。一直到589年,隋炀帝杨广,当时还是隋朝的晋王,带了51万大兵荡平了江东。

有一个传闻,是两汉西晋时代谶纬说。有牛继马后的说法。说司马睿本不姓司马,而是姓牛,是他的母亲,司马觐的妻子偷情所生的孩子。

这个,就权当一观吧。


而知而行


在回答之前,先强烈推荐各位看看已故的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这本书是我前两年捧着看不腻的一本书。田氏在第一章“释‘王与马共天下’”中就有对司马睿颇为“幸运”的皇帝路进行过详细介绍(其中前二节值得特别注意,分别是:二、司马越与王衍;三、司马睿与王导。门阀政治格局的形成)。

晋元帝司马睿

为什么说司马睿的帝位来的幸运?自然是因为他躲过了几次厄运,凭着与东海王司马越的微妙联系出镇长江下游的建邺(后改建康)。

作为琅玡王司马伷后代的司马睿,是怎么和司马越拉上关系的呢?这其实靠的是琅玡国第一大族(也是天下大族)王氏的努力,琅玡王氏的王衍、王澄、王敦、王导、王廙等均被笼络在司马越的帐下,其中与司马越真正利益攸关的是王衍。王衍是西晋的清谈领袖之一(“信口雌黄”的主人公),在朝中名望颇高,以自保为计,曾分别让王敦、王澄出镇荆州、青州,与朝中的自己共成“狡兔三窟”之势。

而司马越、王衍想要牢牢抓住权柄,就必须有在外的军队支持,而从弟王导辅佐的琅玡王司马睿,正是自己拓展在江南势力的一个重要人物。其时的南方,在很多方面仍由各豪强士族掌控,甚至有不听朝命(主要指的是司马越集团)的举措。于是乎,在双方都比较满意的情况下,司马睿受命都督扬州,镇守建邺,开始了为司马越集团积蓄力量的工作。

司马睿在出镇建邺前,也曾参与过“八王之乱”中的混战,险些丧命,大难不死,捡了一条命逃回封国。故此他此次出镇,与前此大难不死,都可算做是幸运了。

“王与马,共天下”

更幸运的是北方的变局,司马越死去,送葬队伍遭到羯赵石勒袭击,王衍及诸王以下尽皆被俘杀。在北方日益动荡的局势中,司马睿扫灭了不听己命的江州刺史华轶,拉拢了江南士族,并获得其支持。在“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下,危机还在隐藏,但至少表面上,司马睿的帝位之路越来越顺遂了。比较碍眼的“竞争对手”、南阳王司马保自顾不暇,后遇政变被杀。此时的晋室,只有司马睿最有实力,也最有号召力成为皇帝。

待到晋怀帝死讯传来之后,已是丞相、晋王的司马睿“模式化”经过推辞,在王导、王敦及江南士族的拥护下,最终建立了东晋王朝,续了晋室一百年的寿命。


浔阳咸鱼


王导、王敦等琅邪王氏,奉戴司马睿南渡,是出于退可安身立命、进可图谋霸业的目的,这是司马睿打一开始便知道并赞成的。而以某种形式来占据江东,这当然就是“王”与“马”的共同目标了。

至迟至西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年),司马睿已成为东南诸方镇的盟主,完全据有江东。此时龟缩于长安的西晋小朝廷,所能仰赖的有力宗室,只剩下了南阳王司马保和琅邪王司马睿这两家。于是先是任命一个做右丞相,一个做左丞相;接着又是进封一个做相国,一个做大都督……然而,不同于当时据有雍、梁之地,直面胡人重压的司马保。远在江东的司马睿只要静观其变,不出兵北伐,便没有多大的危险。于是乎,司马睿也正是这么做的——他对愍帝的出兵请求置之不理,坐观成败。

漫长的“八王之乱”,虽然于西晋惠帝光熙元年(306年)告一段落,可西晋的皇族宗室,却从未停止过斗争和倾轧。在如此的内部环境之下,身处长安的愍帝司马邺根本无法组织起西晋王朝的残余力量一致抗敌。建兴四年(316年)十一月,在汉(后来的前赵)军的围攻下,愍帝百般窘迫,不得不出城投降。西晋政权灭亡。

觊觎帝位已久的司马睿与司马保两人,由是先后承制改元,自封晋王。对于司马睿而言,妨碍他进一步即位称帝,坐稳御座的,还有三个人——那便是被俘的愍帝司马邺,在北方称制,同自己分庭抗礼的司马保,以及一面向自己称臣,一面却又不愿意放弃并州,南渡依附自己的刘琨。

好在,司马睿在建康(建邺)改元“建武”,建立东晋政权后不久,司马邺和刘琨便于公元318年先后被杀,司马保也于公元320年被杀。司马睿就此解决了当面的心头大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晋开国皇帝,是为晋元帝。


肇英


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说司马睿必然无法绕开魏晋名门后裔王导。从“八王之乱”开始,王导感到天下大乱将起,便全心全意辅佐瑯玡王司马睿,暗中准备兴复。司马睿也非常信任器重他,两人无话不谈,司马睿还在洛阳时,王导总是劝说他要尽快回到藩国准备好应变。(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永兴元年,司马睿出镇下邳,不久迁安东将军,永嘉元年(307年),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在王导陪同下出镇建业(建康)。自西晋灭吴后,南方士族排斥晋朝,王导想要在原东吴境内建立以北方士族为骨干的朝廷,联络南方士族便成为最重要的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到江东后,王导进行系列的造势活动加强司马睿的人气后,又对司马睿说:“顾荣、贺循,都是此地最具名望的人,应当结交他们来收服江东人心,他们两人来了,就没有不来的。”司马睿就派王导亲自去造访贺循、顾荣,二人都应召而至,听从调遣,于是吴地之人望风顺附。


永嘉七年(313年)晋愍帝封司马睿为丞相、大都督中外军事。晋愍帝被俘后,司马睿在晋朝贵族与江东大族的支持下于建兴五年(317年)称晋王,建元建武,太兴元年(318年)即帝位,为晋元帝。


登基大典那天,皇帝司马睿突然拉住王导同升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贺,表示愿与王氏共有天下。王导吓了一跳,连忙推辞说:“太阳岂能与万物同辉,君臣名分是有区别的”,晋元帝才没有勉强他,但司马睿对王导始终十分尊敬,称王导为“仲父”。(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晋书》卷九八《王敦传》:“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