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为什么王、谢等家会成为最显赫的贵族?

久哥聊小说


刘禹锡有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意思是没有永恒的家族,没有永恒的富贵。东晋从司马睿在317年开国到420年被刘裕篡位一直就是先天不足。东晋立国103年经十一帝。在此期间始终是世家门阀统治,皇帝并无实权,从王导,谢安,桓温,庾亮这些门阀始终控制的东晋。东晋兴于门阀也亡于门阀。中国历史上的世族政治或称贵族政治,萌芽于东汉时代,形成于西晋,亡覆于唐末。而东晋则是门阀制度的顶峰。著名的五姓七望起源于东汉。王谢之所以成为门阀鼻祖就是因为拥立司马睿登基。

八王之乱尾声的时候,西晋怀帝下旨让宗室琅琊王司马睿坐镇建业(南京),这时名不见经传的王导已经在司马睿帐下任参军(幕僚)。在公元318年4月,晋愍帝被杀,在江东以王家为首的士族,豪强,以及逃到江东的西晋旧臣的拥戴下,41岁的司马睿登基。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江东王家当时就是江东豪族,如王澄为荆州都督,王敦为扬州刺史。当时已经江东的地方实力派。王氏家族的核心就是一直陪伴在司马睿身边的王导。

东晋建立很偶然,和后世的南宋差不多,都是光杆宗室出逃捡便宜,东晋国家危如累卵,但国家内部的极度稳定政治,原因就世家门阀的稳固。王导,王敦可谓东晋第一门阀世家,有王马共天下之说。司马睿其本身势力十分弱小,仰仗王谢世家也是无奈之举。即便后世东晋亡国。梁武帝在位的时候,侯景向梁武帝萧衍提出与王谢两族联姻,梁武帝居然说:“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梁武帝觉得自己帝王之家不如王谢。门阀的影响可见一斑。

王谢两大门阀为主最大世家控制和主导了九品中正制,(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二品以上者都是门阀世族,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但有一个前提是世家必须与皇权共治天下,平衡和秩序才能得以维持。世家几乎没有造反篡位的,即便有(王导恒温)也没有成功的。史学大家田余庆对王谢两家评价很高:”东晋百年的门阀政治中,曾经居于权力中心的士族只有几家。只有琅邪王氏和陈郡谢氏最久远,所以王、谢家族人物就成为替新朝奉玺缓的工具而受到特别的重视,家族发展得以延绵久长,至于南朝之末。后代所称五朝门第,遂以王、谢为其代表,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中,本来就以王、谢的门第最高。

如果说王家是开国之功的话,那谢家就是救国之功,淝水之战谢安击败苻坚得以保住东晋半壁江山(偶然性很大)。淝水之战奠定了南北朝,南朝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基础。这就必须感谢谢安。陈郡谢氏才从一个普通士族变成了与琅琊王氏并列的最高名门望族。但也必须承认的是,当时的世家是有真有钱,真有才。真饭桶,真混蛋。谢家的谢灵运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如为一石、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其他的人共分一斗。既有才还傲气。两晋南北朝那个时期是中国门阀最兴盛的时期,可是没有哪个世家大族堪与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比肩。

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前行,门阀世家成为皇权打压的必然对象,隋唐两代帝王的打压,后期武则天的屠杀,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都对世家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待到科举制度的完善,门阀彻底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的点评。


清水空流


《晋书》卷二十八〈五行中志·言不从·诗妖〉

太安中,童谣曰:「五马游渡江,一马化为龙。」后中原大乱,宗藩多绝,唯琅邪、汝南、西阳、南顿、彭城同至江东,而元帝嗣统矣。

晋元帝司马睿之前是琅琊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後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

而谢家为后起之秀,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至伟的贡献,奠定了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

但是相比于琅琊王氏在政治上的制肘地位,陈郡谢氏虽有“淝水之战”的赫赫战绩,其家族政治上的盛世并未如琅琊王氏那般显赫与持久,而其在文学特别是诗歌方面的成就,则是其他世家大族所难以企及的。例如与陶渊明齐名的谢灵运、被称为唐诗鼻祖的谢朓,即使是有“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一生低首谢宜城”,还有六朝第一才女谢道韫。



海外奇谈


东晋虽然由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龙亢桓氏和陈郡谢氏这4家士族先后执政。但是论显贵,当然数王氏和谢氏,王、谢在东晋雄踞士族之冠,也成为后世显贵家族的代名词。

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得益于东晋的士族门阀政治

东晋是中国历史上,极少的由士族专权的时代。皇权在东晋不过是门阀政治的点缀,士族掌握着东晋的朝政大权。

士族门阀政治是东晋最显著的标签,在士族主宰权力的时代,自然会是士族最风光。琅琊王氏执政时,社会上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其实到后来,颍川庾氏、龙亢桓氏和陈郡谢氏执政时,东晋的政治格局依然如此,只是变成了“庾与马、共天下”、“桓与马、共天下”、“谢与马、共天下”。

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一个是士族门阀的开始,一个是士族门阀的终结。王谢的兴盛,和东晋政权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琅琊王氏的兴起,预示着东晋气象初开,而陈郡谢氏的没落,也预示着东晋国祚将尽。

以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为代表的士族门阀,他们能成为显赫的贵族,显然是和东晋独特的士族门阀政治格局是分不开的。到东晋末期,门阀政治无法继续时,士族当然是显贵不起来的。

东晋末期,皇权复兴时,士族遭到了极大的压制和冲击。也正应了这一点。

得益于士族门阀政治,王谢才能成为显贵的家族;而离开了士族门阀政治,王谢是难以显贵的。

人才是维持家族显贵的核心

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之所以能显贵,核心当然是靠家族的人才。如果某个家族出现精英人才匮乏的情况,那么这个家族会很快没落。

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王敦和王导、陈郡谢氏的代表人物谢安和谢玄,在东晋绝对是一流人物。特别是王导和谢安,安邦定国、底定乾坤,是士族最杰出的人才。

人才的多寡,也是和门阀政治相辅相成的。士族人才辈出时,门阀政治得以维系,士族也能持续显贵;士族人才凋零时,门阀政治无法维系,士族难以再保持显贵。

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能成为顶级士族,极为显贵的家族,显然是因为靠着家族的精英人才维持。王导死后,琅琊王氏没再出现和王导比肩的人才,琅琊王氏也由此没落;谢安死后,陈郡谢氏没再出现和王导比肩的人才,陈郡谢氏也由此没落。

王导在世时,就对子侄辈非常失望,他曾写信给王羲之,感叹王氏子弟过于平庸,不足以让琅琊王氏维持显赫。

王右军在南,丞相与书,每叹子侄不令,云:“虎豚、虎犊,还其所如。-《世说新语》

事实也确实如此。王导之后,琅琊王氏表现很平庸,在政治上几乎没有什么建树。很快被颍川庾氏取代。

由此可见,杰出的人才,是维系士族显贵的核心。

建功立业,有大功于社稷

士族的显贵,当然需要靠功劳支撑。如果对江山社稷没有什么太大的功劳,显然无法支撑起一个显贵的家族。


琅琊王氏是东晋建元的首功之臣,可以说,没有琅琊王氏,就没有东晋政权。王敦主军,替司马睿扫平敌对势力,开疆拓土。司马睿初到江东时,地盘极小,只有扬州一地,到东晋建立时,东晋已经拥有整个江东地区。这当然是王敦的功劳。

王导主政,对稳定东晋初期的政局,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调和南北方士族矛盾这方面,王导功不可没。而王导促成南北方士族合作,也是东晋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础。王导执掌中枢,处理内政,表现相当出色,被司马睿誉为“江左夷吾”。

司马睿登基称帝时,甚至邀请王导一起坐龙椅,足见对王导的器重。这背后当然因为王导对建立东晋立下了汗马功劳。

陈郡谢氏则是打赢了淝水之战,使得当时岌岌可危的东晋政权,转危为安,挽救了华夏。

前秦南征东晋时,前秦国力远在东晋之上,兵力也比东晋多得多。前秦总兵力有80多万,而东晋能拿出来抵御秦军的,只有不过10余万。

东晋的这10余万兵力,核心是谢玄掌握的8万北府兵。

淝水之战中,谢安坐镇建康,担负总调度之职;谢玄将兵淝水,担任总指挥之职;这叔侄俩成为淝水之战的关键人物。陈郡谢氏联络其他士族团结一致,再加上北府兵战斗力爆表,终于击溃了前秦这个前敌。

淝水之战的胜利,使得陈郡谢氏的威望达到顶峰,也成全了谢安和谢玄的美名。

琅琊王氏是助力东晋建元的关键,陈郡谢氏是东晋取得淝水之战胜利的关键。他们都对江山社稷有着巨大功劳。这也是他们能成显贵士族的重要原因。


袁卫宇


东晋时期王谢两家成为最显赫的门阀,主要原因是抓住了风口飞上天。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在西晋时期,不过是次等士族。

琅琊王氏趁着八王之乱,在司马睿南渡之后,成为东晋顶级士族,陈郡谢氏则是在谢安崛起淝水之战后,成为与琅琊王氏可相提并论的顶级士族。

南渡士族主要是司马越一系,而北方一些真正的豪门巨擘比如清河崔氏等并没有南渡,或者只是某一支南渡如弘农杨氏,这也给了次等士族机会

琅琊王氏的崛起

琅琊王氏在魏晋时期名动天下是因为出了一个天下第一大孝子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被选入《二十四孝》让琅琊王氏开始崛起。

西晋时期,琅琊王氏又出了两个牛人,一个是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一个是王衍西晋玄学领袖,两人在乱世中居然左右逢源保住了琅琊王氏的实力。

八王之乱中后期司马越势力大增,但是作为一个宗室亲王执掌权柄,急需士族力量的支持,所以司马越就与王衍形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琅琊王氏此时大量介入到中央政权,可以说王与马共天下的情况在洛阳就已经先预演了一番。

此时八王之乱还没有结束,司马越安排另一位合作伙伴司马睿到江东经营,即补上陈敏之乱后的权力空缺,又给自己铺垫后路,与之同来的是琅琊王氏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王导。

王导与司马睿刚开始经营江东时期,并不受江东本地士族待见,直到后来王敦到来,王敦久负盛名又手握兵权,两人共同导了一出好戏才让司马睿坐稳了江山。

琅琊王氏抓住了两晋相交之际的风口,利用与当权者互助互利的机会,一举成为东晋最顶级的门阀。

陈郡谢氏崛起

陈郡谢氏在东晋之初还没有资格进入顶级士族的门槛。只是一般士族,那谢氏从什么时候开始崛起呢?

从谢鲲开始,谢鲲精通儒道,能歌善鼓,非常放飞自我,这就是所谓的魏晋风度,所以谢鲲一下子成为一流名士,受到当时一流名士王衍、嵇绍的赏识,后来又与美男子卫阶彻夜长谈,这相当于给自找了个明星打广告,一下子成为名士们关注的焦点,谢鲲起来了,陈郡谢氏也就开始崛起了。

九品中正制下,虽然确保了士族的品阶与利益,但是真正有才能的人才会成为一流名士,而得到这种名士的认可的人必定会有非常高的声誉,而一家出现一两个这样的人,可以确保家族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陈郡谢氏非常荣幸的出现了三代人。陈郡谢氏的真正进入顶级豪门要从谢安开始。

谢安从少年时期就得到了王导等名士的赏识,享有盛名,成年后与王羲之、支道林等交游。天下苍生望谢安,可见其声誉之高。

谢安未出山时,谢奕谢万先后任豫州刺史,真正的一方重臣,但是还未到顶级。

真正让陈郡谢氏成为顶级门阀的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前,桓温已经去世,谢安主导朝政,东晋难得的政通人和,谢安子侄中谢玄等人都是人杰,谢玄在谢安举荐下组建了精锐部队北府军。

淝水之战后,在谢安的主导下,东晋又进行了一次北伐,一路打到河北,收复兖、青、司、豫四州。单谢玄就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军事,谢家此时完全超越琅琊王氏,独领风骚。至此陈郡谢氏从次等士族一举成为东晋最顶级的门阀之一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

陈郡谢氏从谢鲲开始,又出现谢安三兄弟,谢玄、谢琰等兄弟,抓住前秦攻晋的时机,凭借战功一举提升门第。

所以,之所以能成为顶级门阀,一方面王谢两家一方面人才辈出,另一方面抓住了风口时机,让两个原本次等士族幸运的成为东晋的顶级门阀。


妖鬼杂谈录


纵观东晋王朝的百年政治史,其实就是一部皇权与门阀士族的共治史。东晋的司马氏与王、谢、庾、桓等门阀士族是秤不离砣、砣不离称的关系。而王、谢等家族之所以会崛起并成为东晋王朝的显赫贵族,其根源正是来自东晋的门阀政治制度。


那么,何为门阀政治?东晋的门阀士族又有哪些?他们又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东晋王朝显赫一时的贵族的呢?别着急,下面咱们一一进行解答。


所谓门阀政治,引用北大田余庆先生的一句话就是:“门阀政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它的存在是暂时的。”(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简单地说,门阀政治就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皇权和门阀士族在政治和权力中寻求的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并不稳定,门阀政治也只有在东晋这个特定时期才能存在。

那么,东晋又有哪些门阀士族呢?这里以最高层的门阀士族为例,也就是能够在东晋执掌大权的门阀, 按照其执政的先后,主要有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郡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五族。这五家门阀与东晋王朝的司马皇室共同执政,共治天下,形成了“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也构成了东晋百年的门阀士族政治。这五家门阀大族又以琅琊王氏家族和陈郡谢氏家族存续时间最长,一直延续到门阀政治结束。


咱们这里就以琅琊王氏家族为例,揭示一下东晋的王、谢等门阀士族是如何崛起并成为东晋王朝之显赫贵族的。

(图为晋朝宗室南迁)

琅琊王氏可以说是东晋政权建立以后,第一个取得执政地位的门阀大族,也由此开创了士族与皇权“共治”的局面。王氏所居的琅琊国正是司马睿的封国,两家三代交好,有几十年的交情。西晋末年,天下迭经“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司马氏宗室被迫渡江南迁,也就是从此时开始,琅琊王氏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当时南迁的司马皇室共有五位王爷(琅琊王司马睿、西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佑、彭城王司马纮),但最终只有司马睿脱颖而出,成为东晋王朝的开创者,这就是民间所说的“五马渡江去,一马变为龙”。那么,司马睿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最终登基称帝呢?因为他有琅琊王家的代表王导的扶持。

(图为司马睿画像)

话说这个琅琊王司马睿, 在所有晋朝皇室中既无威望,也无突出的能力,更没有建立什么功劳,要是按正常程序走,想当皇帝他是八竿子都打不着,即便迁到江左,他也不具备运转皇权的条件。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司马氏的专制皇权想要在江左继续运作,发挥效力,显示其威严,便亟待一种政治力量加以扶植,而这一时期的门阀士族正适用了这一需求。于是北来的王氏一族便顺应时势充当了这一角色。

(图为王导画像)

因为此时的琅琊王氏,在西晋末年的频繁战争和皇权政治衰落的双重打击下,也失去了他们显赫的政治地位和赖以生存的庄园,成了亡官失守之士。这种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不相称及为维护家族利益的强烈诉求,也迫使他们必须向皇权靠拢。而司马睿与王导两人本来就“素相亲善”,再加上各自利益上的彼此需要,当然是一拍即合。如此,皇权和门阀士族基于各自目的和利益需求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在江左便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门阀政治本身是作为皇权与士族权力之间追求的某种平衡,是东晋王朝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这种政治制度下,门阀士族得以与皇帝“共天下”,成为政治舞台的中心,王、谢等执政门阀自然也成了最显赫的贵族。


柚子爱历史


远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政策施行以来,“通经入仕”成为进入政治中心的一条最重要的道路,社会上由此形成了一批既有文化背景、又有政治势力的家族集团。到两汉之交时,这种世家大族的实力已成一定气候,东汉的创立者大多也出自这样的社会背景。

东汉时代,人们对于儒家经典的崇尚程度,比之西汉有过之而无不及,故而世家大族的力量进一步得到强化。他们动辄便是累世公卿,不仅长期盘踞中央,还把持着地方政权,成为一股隐然可以脱离政府而自行其是的力量。曹魏时期,为了收拢这些大家族,将之纳入政府的控制范围,实行了“九品中正制”,但事与愿违,新的制度反倒成为大家族巩固自己地位的工具。

因此,到了魏晋时期,政府中的高级官阶几乎全为一些大家族所垄断,出现“公有公门,卿有卿门”的局面,当朝显贵基本都集中在某几个大姓。东汉的世家大族,经过九品中正制的催化,形成了一种所谓“家门阀阅”,即以家族门第分为各等级,最上等的称为“高门”,低一等的称为“次门”,至于在中正品评时连“士”的称号都没有得到的,就不能称为“士族”,而称为“庶族”或“寒人”。东晋以后,出身庶族或寒人的官员,因为没有高贵的血统,即便权倾一时,也不能成为士族。门第之间壁垒森严,有如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高门”因之往往具有很强的封闭性与排他性。

西晋灭亡后,原属北方的士族纷纷南下,史称“衣冠南渡”,他们极力拥戴琅邪王司马睿为帝,建立东晋政权。这些人又以南迁时间的先后而区分身份地位的高低。因为司马睿原本只是与西晋皇室血缘关系较为疏远的同宗,即位的正统性不强,开始并不为江南地区的吴姓土著士族所看好,全凭北方南渡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坐稳龙椅。所以东晋刚刚开局,高门士族就在政权中占据了主动,其中早就与司马睿相结交的琅邪王氏更是居功至伟。当时王导在朝内任丞相,他的堂兄王敦在外领兵,兄弟二人一内一外、一文一武,撑起了东晋的统治,故而当时民间有谚语说“王与马(司马),共天下”。

王导被皇帝称为“仲父”,百官觐见时皇帝甚至要请王导上来一起坐在御座上,其权势之显赫,一时无双。与琅邪王氏先后主持朝政的还有其他一些门阀士族,如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其中颍川庾氏、谯国桓氏、太原王氏等家族在东晋末年的政治斗争中几乎覆灭殆尽,琅邪王氏与陈郡谢氏虽然幸存,但是门第中人才日趋凋零,已经没有了实权,只是仍高标自大、孤芳自赏,空留一个虚幻的外壳而已。唐代诗人刘禹锡,在400多年后曾经游历东晋首都故地,写下一首流传后世的诗作《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读到诗人对古今兴亡、人事代谢之感慨。


迷彩小兵哥


永嘉南渡后,琅玡王家和陈郡谢家都来到浙江,成为浙东最大的土地与财富的所有者。

琅玡王家,我们最熟悉就是“书圣”王羲之了,他的堂伯父王导是东晋的开国元勋。西晋灭亡的第二年,也就是318年,王导等人拥戴司马睿为帝,重建晋政权于建康,史称东晋。司马睿为晋元帝。晋政权之所以能立足江东,并得以延续,全赖王导的辅佐,所以晋元帝拜王导为丞相,号称元帝仲父。

“风流宰相”谢安是陈郡谢家的人,与琅玡王家相比,谢家属于“新出门户”,谢安出山的时候,王导已经去世20多年了。永嘉南渡后,名士在会稽搞起了很多“田墅”——一种有山有水、自给自足的庄园形态。谢安选择上虞的东山作为他的田墅,有将近20年的时间没有出仕,时称“谢东山”。在谢安41岁那年,其弟谢万出阵未战而溃,有损国威,被废为平民。谢安为振门阀,才转思仕进。他结束东山高卧的生活,住进乌衣巷,成了东晋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流的政治家,“东山再起”的典故就出自这里。

谢安隐居东山时,引来了王羲之等众多名士,“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东山一时群贤毕至,“东山雅聚”也为历史文人所称道。“永和九年”,王羲之在绍兴兰亭发起了那场著名的文坛雅集,谢安也在场。“兰亭雅集”两年后,王羲之带着家人和他最喜欢的白鹅归隐浙江嵊州的金庭,寄情山水,安度晚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这是感叹王谢旧居早已荡然无存的名篇。




飘风知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士族如林,可是,几乎没有哪个世家大族堪与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比肩。"王谢"的并称便是那样昌盛繁荣。\r\r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家族的谱系可能续的比王家还长,却没有王氏家族权位那样高;有些家族可能曾经在权势上胜过王家,却没有王氏蝉联的那么久。三百多年来,王、谢两家族能人辈出,仕宦显达,他们或引领一代之风尚,或执一朝之牛耳,从汉魏入两晋历南朝,一直繁盛、荣耀。\r\r  虽然家族内部族系庞大,各个分支升降不一,时而此支显贵,时而彼支荣达,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却能互相帮助,保证家族始终能够站在时代前沿,那王家和谢家又是如何发家的呢?这必须从历史说起。\r\r  中国在隋朝之前并没有科举取仕之说,朝廷选拔官员全凭出身门第的贵贱来取仕,比如你祖上是做官的话,那么你的出身就高贵了,天生就是做官命,你祖上做的官越大,你的身份就越高贵,因此中国人注重族谱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尤其是祖上有人做过官的更是被后人格外珍惜并大书特书,以作为入仕的凭证。\r\r  那你一定问,若祖上没人做官是不是永远做平民百姓啊?当然不是,平民想入仕必须是功臣,如果你错过了开国元勋的机会,还可以在沙场上建功立业,然后获得入仕的资格,这就是为什么两汉的将士如此拼命杀敌的原因之一,为了自己更为子孙,如果你不是功臣,是不是就没机会入仕呢?也不是。\r\r  朝廷还有一个取仕渠道,就是以德孝取仕,假如你的道德高尚,或者是你十分孝顺父母长辈,以至于名扬四海,朝廷也会招你入仕,二十四孝里面不是有个叫卧冰求鲤的故事吗?主角就是王祥,他就是王家兴盛的起点,其实王家在他之前也有人做过官,到他的时候就衰落了,王祥再次入仕,此时还是汉朝。\r\r  谢家比王家入仕迟些,是靠德入仕,一个叫谢缵的人,是魏初大儒,被应招入仕。\r\r  此后王谢两大家族正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并兴盛了几百年,代代高官厚禄,到东晋的时候步入巅峰期,到南北朝的时候照样兴盛不衰,那他们两家又是怎么衰落的呢?有人说是因为仕族社会的人养尊处优,肢体不勤,造成体质虚弱所致,又有人说因为上流社会的家族不愿跟地位低的人通婚,造成近亲繁殖,所以衰落,这些都不对。\r\r  这两家人主要是被屠杀导致衰落,一个叫侯景的胡人从北方投降到南方,他知道王谢家族的名望,想攀亲,要求娶王谢的女子为妻,王谢什么家族啊?怎么可能跟一个胡人攀亲呢?当时的胡人可不像今天的外国人那样被中国奉为上宾,当时的胡人比最卑贱的汉人地位还卑微,所以当时的汉家女子也不以嫁胡人为荣,因此被王谢家拒绝是正常的。\r\r  但侯景却记恨在心,后来起兵造反,在金陵屠城,王谢家族更是首当其冲,惨遭灭门,所有精英几乎一个不剩,幸存下来的都是因为在外地做官而侥幸躲过一劫的,但衰落已经无法逆转,仕族社会也因此走向尾声,到隋朝开创科举之后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