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信中國:我國區塊鏈產業初具規模 多方面居世界前列

2018年上半年,我國在量子信息技術、天地通訊、類腦計算、AR/VR/MR、人工智能、區塊鏈、超級計算機等信息領域核心技術發展勢頭向好,產業應用穩步推進。截至2018年6月,區塊鏈相關業務在政府、企業、資本的多方推動下已經初步形成規模,並且在專利數量、融資環境、政策扶持、應用落地等方面均處於世界前列。


網信中國:我國區塊鏈產業初具規模 多方面居世界前列


區塊鏈產業初步形成規模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有406個與區塊鏈相關的專利申請,其中225項來自中國。工信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底,我國以區塊鏈為主營業務的公司數量已達456家。區塊鏈產業初步形成規模,從上游的硬件製造、平臺服務、安全服務,到下游的產業技術應用服務、行業投資、媒體宣傳、人才服務等產業鏈環節已基本完備。

政策鼓勵推動區塊鏈產業佈局

在政策環境方面,區塊鏈作為一項可能在未來引發深度社會變革的新型技術,受到了政策的持續鼓勵推動。2016年12月,國務院發佈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將區塊鏈作為戰略性前沿技術,並表示未來將加強在該領域的佈局。2017年7月,國務院發佈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特別提到將“促進區塊鏈技術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建立新型社會信用體系,最大限度降低人際交往成本和風險”。2017年10月,國務院發佈的《關於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中提到將“研究利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建立基於供應鏈的信用評價機制”。

此外,2018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召開全國貨幣金銀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特別指出將紮實推進央行數字貨幣研發。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3月底已有24個省級行政區發佈了和區塊鏈技術相關的政策指導信息。

應用落地加快推動多方面發展

在應用落地方面,區塊鏈技術在數字貨幣、銀行金融、供應鏈管理和社會治理等領域的應用均得到穩步推進。其中,加密數字貨幣仍是區塊鏈技術最為核心的應用領域,以其為基礎的ICO融資模式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大量投資者,但加密數字貨幣過快膨脹所引發的過度炒作和嚴重投機問題存在社會性風險和金融風險。在其他應用場景下,區塊鏈技術在金融和支付交易領域被應用到電子票據、供應鏈金融、反洗錢和客戶識別等具體業務中,以改善金融和銀行業的監管效率、提高監管有效性;在供應鏈管理領域被用於搭建新型供應鏈體系,並供消費者查詢驗證,以保護採購方的合法權益;在社會治理與信用領域被用於新型社會信用體系和扶貧項目,以推動社會信用的發展,提升貧困人口生活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