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管校聘能解决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吗?

江才郎


县管校聘,实际上是对于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全部实行县级教育部门统一管理。通过这种管理制度,老师和校长将不再是某学校的终身职员,必须要按照管理部门,县级教育局的要求进行人员流动。

建立统一的定期强制流动制度,这才是县管校聘的主要目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实行县管校聘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当然是能够从一个县域地区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能够解决一些乡村学校,缺少教师的尴尬。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缺员十分严重。县管校聘改革,将由教育部门从县级教育出发,统一调配教师到各个学校,理论上说优秀教师的配比将会更加平衡。


第二,实行县管校聘之后,教师的招聘将完全有县级教育部门管理。各个中小学校将不会再发生自行招聘代课教师或者临聘教师的现象。我们国家处理代课教师问题也是十分头疼的,明明是学校的违规做法,却要政府背锅。这样县管校聘之后,谁的任期内,问题谁负责。学校的违规行为也将会收敛。

第三更注意均衡的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很多教师对于职称的评定感到不公平,原因总是学校的名额有限、评选的数量有限、评选的条件严格等等。如果拿到一个县域几千教师进行职称评选、聘任,对于优秀教师绝对是更为公平的事情。尤其是方便了教师工资制度的落实,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第四,真正能够促进教师队伍能力素质的不断提升。县管校聘将会定期进行教师的考核,考核不合格学校将不再续订聘用合同。不签了聘用合同,又缴纳了失业保险,就意味着很有可能失业。这将是真正意义上打破教师和事业单位铁饭碗的一个举措。因此,为了保障自己的饭碗,教师们也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相对来讲教学水平将会不断提升。

当然,也会造成教师流动成本太大,教师对学校的忠诚感不高,社会从事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受挫这些负面影响。

不过不要那么悲观,国家通过积极培养大量优秀的免费师范生,实施特岗教师计划等措施,不断提升教师的待遇水平,最终还是会有优秀人才愿意到教师队伍中来的。

实施教师的县管校聘,关键在执行的严不严格。如果执行严格,不仅能够解决教师队伍的县域不平衡问题,还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是很好的做法。


暖心人社


“县管校聘”能解决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吗?

“县管校聘”是近年来在全国有风靡之势的一种所谓的创新型的管理机制,其初衷是为了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曾经多次实地考察,并与相关的教师做过一些比较深入的交流。但据笔者观察,在实际工作中,“县管校聘”并不能实现制度设计的初衷,而只是部分地方创造出来的一个噱头而已。

一,几个关于“县管校聘”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县管校聘”。“县管校聘”是指全体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都实行县级政府统一管理,特别是统一定期强制流动到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从而将教师和校长从过去的某学校的“学校人”改变为县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的管理机制。

2.为什么要推行“县管校聘”。部分地方推行“县管校聘”,其根本目的在于激活教师队伍的活力,实现县域内的教育均很发展。比如,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操太圣、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卢乃桂在2018年第2期《教育研究》发表《“县管校聘”模式下的轮岗教师管理审思》一文提出:教师轮岗交流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教师流动实现区域内的教育均衡。为此,要变人才的单位所有制为区域共享机制,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以此化解教师“县管校聘”制度创新所带来的与现有制度的矛盾,寻找教师轮岗交流政策之理论基础的合理性。

3.怎样开展“县管校聘”

各地推行“县管校聘”,基本方法都是大同小异:

(1)设机构。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的是在教师进修校之类的机构)建立教师管理中心,把县域内所有教师的编制转入到这一机构,这就相当于人力资源市场。

(2)报需求。各用人单位也就是学校,提出用人需求,比如,每个学科需要多少教师、工勤技术人员之类。

(3)填意愿。教师根据各学校的岗位需求,结合自身的实际,填报工作意愿,相当于填写求职意向,也类似于填报志愿。

(4)评价与考核。各用人单位在上级的监督下,成立考核小组,对符合岗位条件的求职者进行筛选、录取。

(5)公示、聘用。用人单位对拟录用的人员,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之后,正式签订聘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

(6)未聘人员的处理。对于没有聘用上岗的教师,由相关机构进行培养培训,然后,经培训合格之后,可以再次申报。

这样的教师管理机制,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你不积极,就可能没有工作啊

二、“县管校聘”最大的难点是教师的评价问题

很多构想,随便你想的怎样完善,在具体实行的过程中,都会涌现许多的问题,而有些问题,是你始料未及的或者根本无法解决的。当然,这并不能成为不进行管理机制体制创新的理由——改革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啊!

但事实上,“县管校聘”本身是一个很好的设想,却并不符合教育,因为,教育管理最大的难点,不在区域其他,而是在于评价——可以说,教育评价,是困扰教育发展的最大的问题,你说这个老师是优秀教师,你如何评价的?班带得好、课教得好!那什么叫班带得好?什么课教得好?

要知道,这些,基本上都是模糊的一种评价——你说他班带得好,我可以找出10个理由说他一般;你说他班带得不好,我还可以找出100理由证明他班带得好!因为什么呢?定性的评价或者模糊评价有主观性啊!(本人写过一篇文章,专门探讨绩效工资的问题,里面有大量的篇幅涉及教育评价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产看网址: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17360642490368269/

最后,就只剩下唯一的一个比较客观的、可以用数据来量化的指标,那就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你看,回到原点了吧!

但请注意,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来评价学校和老师,这虽然是一种通行做法,却不能放到台面上来说的——这会侧面助长应试教育的威风啊!

三、为什么说“县管校聘”并不能有效促进县域内教育均衡

1.从教育均衡的角度,人财物三个要素的均衡,才是真正的均衡

事实上,教育均衡这种说法,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教育均衡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

这句话有点拗口,说白了,教育均衡,重在硬件设施设备、师资与管理、财政投入的均衡,再说白一点,就是人财物三者的均衡——想想,那个地方能做到这三者的均衡?那个地方没有相对优秀和薄弱的学校?

再说了,比如硬件设施设备,要更新换代,那都是一批一批的,怎么可能一下子全部到位呢?我们这里每个教室安装电子白板,在财政资金比较充裕的条件下,都经过了5年以上啊!而5年的发展,电子白板技术,已经发生了更本性的变化——你说,能均衡吗?

而教师只是人财物一个方面的因素,即使做到了教师的均衡配置,教育均衡问题,也不能解决。

2.从发展的角度而言,即使人财物均衡配置,几年之后又会出现新的发展不均衡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发展和变化,是不可能匀速的,也就是说,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甚至有的发展方向都搞错了。举个例子,两辆车从同一个地点出发,以同样的速度,朝同一个方向行驶,经过3、5天,会同时到达终点吗?要知道,这是一种物理运动而非更加复杂的社会运动啊!

我们假设人财物都能均衡配置,在不同的环境下,在不同人的手里,效率会一样吗?

3.现行的“县管校聘”,不但不能解决教育均衡问题,反倒会加剧教师配置的不均衡

这绝对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观点。请看三水三心的分析:

(1)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教师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会自动向传统的优秀学校集中。我们做一个类比,县域内的优秀学校就是“985”“211”,顶尖学校就是清华北大,你想,有几个人会放弃清华北大和“985”“211”而去选择一般的所谓区域内重点大学呢?我不敢完全排除,但从整体上来讲,道理是否如此呢?

(2)优秀学校为了更优秀,自然会提高应聘条件。作为校长,都希望自己的学校发展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快,自然,在物力和财力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就只有唯一的变数,教师了。于是,优秀学校提出的应聘条件肯定会高于一般学校,那么,自然,其本身的吸引力加上更高的条件,你说,是否会导致优秀人力资源相对集中呢?

(3)有些地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强制要求到农村地区支教,这能解决均衡问题吗?

请注意,这也不能,为什么这样说呢?教育不同于其他任何行业,教育成果的显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几天、几个月、就能达到?这无异于痴人说梦!本人曾在极端贫困地区支教几年,深有感触,所以,对于那些利用暑假去支教的,一直不以为然——没搞清楚教育的特点,你支的哪门子教?如果说开拓孩子们视野,给孩子们带去一些外地的咨询,这还差不多。

其实,关于类似的问题,2015年的《新华视点》在《“县管校聘”终究是错付了药方?》一文中,以农村教育为切入点,已经有独立的分析:这意味着“县管校聘”政策不仅仅没有使得城镇优秀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反而为农村教师“借调”到城市提供了制度便利。不仅仅缓解城乡教育资源均衡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加剧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失衡。(参见;http://www.sohu.com/a/34599794_114812


4.由于教师评价的不量化性,在还没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时候,就为权力寻租创造了空间

在设计上任何制度的时候,首先需要思考的如何多权力进行制约。前面分析过,教师评价,具有不可量化性,自然,主观评价就会占据主流。本人在做校长的时候,就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某个老师优秀,优秀在什么地方——你感觉很优秀,但你却没有具体的数据,翻来覆去还是那些老套的话:工作敬业,热爱学生,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之类的。这不像工厂,合格产品的多少,一下子就比出来了;也不像销售,卖得多就是硬道理!

这样一来,是否会出现某些不和谐的东西呢?这我不能断言,也不好妄测,只是作为一个问题而已。

总之,“县管校聘”,确实是一种体制机制的创新,也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师队伍存在的一些诸如工作激情下降、职业倦怠等问题,但要说能解决县域教育均衡发展,却实实在在难见成效,至少,从目前看来,有的地方推行3、5年,并无相关成效可言。

小伙伴们,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你所在区域推行“县管校聘”情况怎样,成效怎样呢?欢迎在评论区与三水三心互动交流!


三水三心


教育均衡是个综合工程,不是“县管校聘”一个举措就能解决的,倘若如此,那也“太简单”了。

教育均衡最根本的是要师资均衡。为了这个均衡,某些地方想了很多办法。比如送教下乡,比如各种培训,但是,效果收效甚微。



而有关“县管校聘”,笔者有两个看法。

1、这有人事机制不合理的问题。县管校聘,说白了,就是在教师有富裕的学校,好老师有人聘,差老师就没有有人聘,就会多出来,被别处缺老师的学校聘。

很明显,没有聘上的差老师论道理应该被淘汰,但是由于人事机制问题,就是不能进入淘汰程序,只能调往别的学校。

2、县管校聘,只是在表面上缓解了教师人员紧张问题,目前,各地教师人手紧张,县管校聘将部分学校的富裕人员流动出来,而那些差老师到哪都对教育质量有影响,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均衡。

3、县管校聘很难达到目的。县管校聘的目的一个是想增加教师的危机感,以提高老师工作积极性。另一个就是缓解人手紧张问题。但这两个目的不可能完全达到。。



【文轩阁】始终认为,要解决教师人员紧张问题,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必须打破铁饭碗,建立科学而严格的淘汰机制,同时实行“提高待遇,优者从教,优者优酬”政策。只有这样才可能激发活力,才可能真正走向师资均衡。

目前,为了解决均衡问题,有关部门想的办法挺多,但都是皮毛,县管校聘,不失为解决师资流动不畅的好办法,于人手均衡有用,但于教育均衡无益。你说呢?


文轩阁


我认为‘’县管校聘‘’不可能完全解决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问题,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乡教师资源不平衡的矛盾,缩小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的部分差距。

一、何为‘’县管校聘‘’

‘’县管‘’,是指对义务教育教师的管理,由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局及相关部门)负责,包括教师的入职招聘、分配调动、工资待遇落实、考核奖惩、培养培训、晋级提升、退休审批等。

‘’校聘‘’,是指由学校负责义务教育教师的使用和日常监管,自主聘任,竞争上岗,包括岗位聘任及聘期、任教学科、课程课时安排、班主任工作等。学校依据对教师个人工作能力、业务水平、教学成绩和现实表现等综合考核评定情况,确定聘任与否,决定教师个人的去留。

‘’县管校聘‘’的初衷是:通过学校对教师实行竞聘上岗,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推进教师的轮岗交流,盘活、优化县域教师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由此衍生出以下说法:教师由‘’校管校聘‘’转向‘’县管校聘‘’,体现的是教师管理体制的变革;教师由某一学校的‘’学校人‘’,转变为县域义务教育的‘’系统人‘’,解决了教师一所学校干到老的问题。

​二、‘’县管校聘‘’的误区

现行的教师管理体制,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管理,基本上是:编制员额由县级人事编制机构统盘核定,工资待遇由人社局核准、财政局拨付,职称晋升、退休审批及养老金发放由人社局承担。除此之外,其他职能均由县教育局负责,包括教师的入职招聘、分配调动、档案管理、培训培养、考核奖惩、系统内职务(职称)晋升等。有些职能需要多部门协同联动。

因此,教师的管理一直是‘’县管‘’,学校仅有使用权、代为日常管理权,是具体的实施和执行者,从未有过全权的‘’校管‘’。目前重提‘’县管‘’,不过是‘’重申‘’和‘’强化‘’而已,不存在所谓的‘’转向‘’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既是某一学校的‘’学校人‘’,又是教育系统的‘’系统人‘’,也不存在‘’转变‘’的问题。由‘’校管校聘‘’转变为‘’县管校聘‘’的说法,是一种误读。

三、‘’县管校聘‘’的实践

校聘‘’一词出现近二十年,学校的实践和探索,虽断断续续,但从未停止过。或浅偿辄止、流于形式,或吵吵嚷嚷、半途而废。其实,原始意义上的校聘由来已久,试问有哪个学校不是对上级分配到校的教师自主安排使用、择优排岗,对剩余的教师,或安排非一线教学岗位,或申请教育局调离?

落聘的教师一般是校内消化,或代教副科、打打补丁,或安排后勤事务等。个别会出现消极情绪,反正工资少不下,不能让人吃不上饭,毕竟社会讲和谐。这种现实情况又会影响到一线教师的工作情绪和积极性。申请上级调离,一则得罪人、增添矛盾积怨,二则其他学校也不愿意接收,教育局也认为是矛盾上交,产生不好印象。即便有学校勉强接收了,个人到新学校的尴尬处境可想而知。三是如在当地已安居乐业,又牵涉到家属工作、孩子上学、父母老人照顾等,举家搬迁带来诸多问题和不便。

‘’校聘‘’的时间点:学校对教师的聘任和工作安排,都是在新学期开始前进行的。县域内大范围实施‘’校聘,各校往住是同步进行的。那么落聘教师的轮岗交流在什么时间节点,他校还有无空岗,如何掌控、协调、操作?学校参与轮岗交流的都是落聘人员,而且人数极少,能实现均衡和优化教师资源的初衷吗?





鹰眼看教育


写在前面的话:前段时间写了一篇关于“县管校聘”和“校长”之间的关系的文章,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评论。促使我继续往下写关于“县管校聘”制度的一些思考,分享给大家。


[老了竞聘不过其他老师,被分流到其他单位]

“县管校聘制度”为什么不是“公平分流”而是“强制分流”?

前一篇文章中有些观点已经提到的,在这里不再深入探讨。大家都知道“县管校聘”里有一条重要的内容就是“强制分流”老师,分流的目的就是让各校之间的教师编制达到基本均衡。 如何“又好又快”地“强制分流”教师就成了决定“县管校聘”制度成败的关键。

不过,在强制分流老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被“强制分流”的老师是年轻的老师还是老教师,是工作能力强的老师还是体弱多病的老师?

经过本次竞聘分流,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老师如果年老了也会随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且,“县管校聘”制度是主要目的是用强制分流的方式使各校的师资基本均衡。但是,缺点就是利用了“教师竞聘、考核末位淘汰制”的方式来达到强制的分流的目的,被分流的老师都是一些老教师还有一些年老体弱的老师,这样的分流合理吗?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没背景,只能活到老,学到老,以免被时代无情淘汰。

二,“强制分流”老师会不会造成好的学校越好,差的学校越差。

用“竞聘淘汰分流”的方式来达到强制分流的目的,会把一些被淘汰的老师分流到偏远地区去教学。这样的后果就是,城里的学校本来就好,又分流出去能力稍微差一些的老师,学校会变得更好。条件差的偏远地区的学校接受的是被城里淘汰的老师,导致乡村学校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差。所以,在强制分流的同时,如何避免类似现象发生,值得去思考。

三,无论学校条件好坏,都希望留住或者接收工作能力强的老师,那么这个问题怎么处理?

“县管校聘”后,每个学校都希望留住工作能力强,年富力强,年轻有为的老师。偏远地区的学校更需要一些优秀的老师前去支援建设。如果仅仅是强制分流一些工作能力差,年纪又大的老师去,那不是又犯了一个很大得错误吗?解决师资不均衡的问题不能强制分流就可以,还多在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到偏远地区去工作才是治本之道。

四,运用“教师考核、竞聘末位分流”的方法,是不是制造新的不公平的教育?

不知道其他地区是不是如此,有些地方强制分流老师用的方式就是“考核、竞聘末位分流”的方法,这样的做法有好处也有坏处。

1,“考核、竞聘末位分流”的好处

好处就是让全部的老师一起竞聘,竞聘的方案由学校自己制定。竞聘录用从高分数录用起,排在后面的老师就被分流,而且被分流出去的老师就自认比不过其他老师,也只能接受被分流的事实。

2,“考核、竞聘末位分流”坏处

坏处就是,这些竞聘不上的老师将要被分流去偏远山区学校去教书,有可能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的事情发生。因为,难道偏远地区的学校和学生们注定只能要被时代淘汰的老师来教他们吗?城里条件好的学校,就注定得到优秀的老师去教他们吗?记得陈胜说过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乡村偏远地区的学校和学生更加需要的是城里优秀的老师来教,我希望被分流的是那些在城里最优秀的老师到乡下去教书,这样才能真正的是教育均衡发展,也符合教育公平的要求。大家觉得呢?

结束语:正如某位网友说的评论的那样:“任何制度都有其利弊之处,不能求全责备,成败由时间来证明”。没错,现在谁也不知道“县管校聘”后是不是真的就能改善教学质量,使教育有一个质的飞跃,让我们拭目以待。

大家看了我的文章有什么感想,欢迎评论交流!


孖无悔观教育


扯淡!城里分配到乡村的老师那个不是想尽办法回城里的,工作一段时间都想办法走了!而在城里安家的也在努力想办法回城里,其中大多数的都走了!


山城124045451


县管校聘是为了让教师队伍在县域内流动起来,优化师资配备,促进农村城市教育均衡发展。但要真正达到这个目的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

农村学校无疑是多数地区教育的洼地,留不任优秀师资,应该得到重点照顾。某县也是施行县管校聘的,开学前县直学校缺老师要从乡镇召聘,结果想去的太多,只能通过考试择优录取。那乡村中学缺的老师怎么办?把新召聘的老师分配到农村学校就行了,而且开学一个多月才到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师资缺口也大。老师们谁都愿意到条件好、福利好的学校工作,都想被聘到城市学校。这就造成了优秀师资流向城市的局面,而乡村学校成了新分教师成长的摇篮。乡村的优秀教师像韭菜一样一茬一茬的被城市学校收割。

怎么看都好象是:县管校聘为城市学校从农村学校挖人创造了条件!

有的地方把农村学校教学经历作为晋升职称的条件,但这远远不够。为了晋级到农村任教一段时间,生活工作都不方便,工作态度效果很难保证。

配个图,现实让我说中了!

优化县城学校教师结构,难道乡镇学校教师结构不用优化。从乡镇选优秀老师,然后把新教师分到乡镇,这就是现实!



人间烟火呲花


这个问题很现实。可以明确的说不能!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县管校聘本意上是好的,解决学校间人员不均衡问题,但执行起来难度重重,凡在学校落聘者,应该是态度或水平或人际关系不能适应原学校要求,换个学校一定能适应吗?

二、操作不好有时会变成校领导治老师的手段,容易任人唯亲!

三、就算把优秀老师给派到别的校区,那原学校:质量下降。

四、有的只交流一年,难保证交流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师工作是良心活,难量化。

总之,县管校聘对学校间的人数均衡有效果,也就是能保量,但不能保质!





波罗密2


我觉得,教育的问题,教师的问题,不能就教育论教育,就教师论教师,要跳出教育、教师来讨论。

首先,我觉得还是个就业问题。

教师也是从业人员,也是劳动者。也有供需的问题。也有流动的问题。

一名劳动者,面对就业问题,要考虑工资待遇、福利、休假方面的问题。也会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家庭因素,离家远近,单位环境。等诸多因素。

这样一来,你就明白,人才为什么都向县城、市区流动的原因了。如果是同样的待遇,谁都知道选择环境条件好的学校。条件好的单位。

所以,要想教育均衡,我觉着只有两种方式,其一,行政分配,甚至全部教师抽签,抽到哪间学校就去哪间工作,每隔三年一次调整。

其二,提高沒有优质教师去的学校的待遇。找到一个平衡点。

不然的话,县管,你能怎么管?校聘,你拿什么聘?


教育瞎想


这个措施只解决不听领导管教不服从工作安排的情况,你不听我就让你滚远点,人人自危。什么解决均衡问题都是假的,因为淘汰出去的多半是不会教书,不听管教的刺头,去了其他学校就能成为名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