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育兒「新聖經」:如何說孩子才會聽|遠讀

美國育兒“新聖經”:如何說孩子才會聽|遠讀

上週我去表姐家作客,一進門,就聽到她氣憤地在罵自己的寶寶:“讓你不要抓狗的耳朵了,沒聽到嗎?給你說了幾百次了!”結果是,這次聚會直接涼了,因為她要帶孩子去醫院打疫苗。我的表姐是 90 年出生的,今年 28 歲,而她孩子今年 4 歲了,那隻狗狗是表姐因為在家看孩子無聊才養的。

美國育兒“新聖經”:如何說孩子才會聽|遠讀

2017 年 12 月 31 日過去後,中國最後一批 90 後也都邁入了 18 歲。但最早的卻已經 28 歲,大多都為人父母了。而為人父母,最無助、最沒耐心的就是:管教孩子。明明覺得自己還是熊孩子,轉眼間,竟然已到了需要管熊孩子的年齡。唉,歲月是一把殺豬刀啊……

毛主席說,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而與熊孩子鬥,那簡直是讓人慾哭無淚、肝腸寸斷、心力交瘁,總覺得要少活很多年。無論是 80 後,還是 90 後最早的一批父母們,都面臨孩子不聽話怎麼辦的難題。打?你想給孩子留下一個家暴的童年陰影?由著他性子?那慣壞了又該怎麼辦?

美國育兒“新聖經”:如何說孩子才會聽|遠讀

阿黛爾·法伯(Adele Faber)是一名教育專家,曾寫出美國育兒聖經《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暢銷全球,被翻譯成超過 40 種語言。而在新時代的需求下,她重寫了這本育兒“聖經”,並在 17 年出版了新書《如何說小朋友才會聽》。小朋友不聽話,怎麼辦?讀了這本書你一定會有所收穫。

1 將心比心,孩子需要你認可他的情緒

大人們樂於聽到孩子表達自己積極的心情,但卻不會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而孩子不聽話、鬧情緒,絕大多數都來自他的負面情緒。

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我們習慣去糾正,而不懂得去認可。我們在之前解讀的一本書《學會回應》(點擊可讀)中提到過這種思維,即反向確認(invalidation),指出對方的錯誤,並給出糾正意見。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今天起床起不來,鬧脾氣不想去上學,那麼我們通常會這樣回應。

美國育兒“新聖經”:如何說孩子才會聽|遠讀

但是這種直接“否定+意見”的方式真的是一個好方式嗎?並不是。不認可對方情緒的方式,很容易引發和孩子的對立,造成彼此的矛盾。“我就是不想去上學!別給我講什麼大道理!討厭死了!”

阿黛爾說,“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對的,那麼就把它用在自己身上試試。”(If you aren’t sure what’s right, try it out on yourself)下面我們將這種方式試著用在自己身上。

可以試想一下,你早上起床時極為厭倦,可能是因為昨晚沒睡好,也可能是有些微微著涼。你到公司了,對同事說,“哎,不想上班,一想到挑三揀四的甲方,我就頭疼。”我們模擬一下,同事採用你對待孩子的方式回應你。

美國育兒“新聖經”:如何說孩子才會聽|遠讀

“說完了嗎?說完了給我 gun……”

你看,在這種直接“否定+意見”的方式下,我們的心情很容易由“不開心”變為“生氣”,而孩子更是如此。那麼怎麼說話才能讓孩子樂於聽你的呢?

首先要做的是認可孩子的情緒。當情緒被認可時,我們會覺得有人理解自己,心情得到改善,然後開始覺得情況似乎也並不是那麼糟,“我能處理來”。孩子不開心、鬧脾氣,也是同樣的道理,他索要的是被認可和被接受。所以,我們常用的說教方式,即一昧地想要去糾正、指責、質問他的不是,只會招致他們內心的厭惡。

2 如何通過認可,讓孩子更聽話

你可能會反駁說,孩子的邏輯和大人之間不同,很幼稚。你讓我用成人社交的邏輯去對待孩子,是不是不太妥當?

這是個好問題。但如果我們想要獲得他們的合作,而不是製造敵意,那麼認可他們的情緒這一基本原則是不變的,只是說我們要選擇恰當的方式,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對此,作者給我們介紹幾個工具,來增加我們應對小朋友的“武器庫”。

1/ 在認可的前提下,引導新話題

美國育兒“新聖經”:如何說孩子才會聽|遠讀

當孩子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時,首先要咬咬牙,控制住自己馬上要飆出的髒話。然後想象他現在的情緒,用一句話概括一下:他是因為……,而感到悲傷/憂鬱/生氣/失望……。然後逐漸將他引入一個與此相關的、並能讓他感到有討論慾望的話題。

舉個例子。

阿黛爾:我給你錄了《比爾教科學(Bill Nye the Science Guy)》(美國兒童科教節目)。

孩子:那你給我錄了《神偷卡門(Carmen Sandiego)》(美國經典動畫片之一,曾在中國播出過)

阿黛爾:沒有。

孩子:啊!(開始大哭)

阿黛爾:你又沒讓我錄,你哥哥讓我錄了比爾。

孩子:(並不管用,繼續大哭)

阿黛爾:乖,週一到週五都有,你明天也可以看的。

孩子:(哭的更厲害了)

阿黛爾:乖,是不是很傷心?你真的很想看嗎?【認可】

孩子:(停止哭泣)對,這是我最喜歡的節目。

阿黛爾:你喜歡它的什麼內容?【引導新話題】

孩子:我喜歡……跳舞的人在轉,機器冒著煙,然後他們要去抓壞人,好酷!

於是,阿黛爾和兒子開始聊《神偷卡門》裡一些有趣的內容。

阿黛爾說,孩子們喜歡某樣東西時,照著他的興趣去引導,會更容易交流。我們在認可孩子的情緒時,要注意這麼幾點。

第一,相比成人,孩子很容易誇大負面心情。在對於沒有令他滿意的事情上,他們會做出比較激烈的情緒表現。也許錯過節目只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對他們而言則是錯過了最有意義的事。

第二,孩子的情緒被認可和尊重,才會繼續下一個話題,更樂於聽你說的話。也許你會疑問,難道我們就不能告訴孩子為什麼他必須這麼做,他也需要尊重別人的情緒嗎?但我們需要知道,孩子在沒有被認可的情況下,很難聽進去任何解釋。

第三,孩子需要我們幫助他認識自己的情緒,這樣他才知道自己是誰,並辨別自己的心情,這是一個幫助他成長的過程。對話中出現關於心情的詞彙,可以讓孩子漸漸學著掌握和使用,而不是每次生氣只會咬牙、跺腳。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就是你要清楚問題的本質是什麼。當孩子們懂得自己的情緒是什麼,他們才會更樂於聽你所說,甚至自己去解決問題。

2/ 為孩子建立一個“願望清單”

美國育兒“新聖經”:如何說孩子才會聽|遠讀

很多時候孩子鬧情緒的原因,並非是誰欺負他,而是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比如,當你逛商城買東西,一些心機商家們會在最顯眼的地方放上各種兒童玩具,芭比娃娃、遙控賽車等等。如果你恰巧帶著孩子,難免不幸地掉進商家們精心的佈局:孩子吵著要買玩具。

而如今春節也將至,孩子看到什麼都想買,怎麼辦?不給買?哭一個給你看,是孩子最強大的武器,任你有三頭六臂也逃不過。

對此,作者給了一個非常實用的方法:為你的孩子設立一個“願望清單(wish list)”。當孩子被商店的小玩具誘惑而並沒有經濟頭腦時,相比你給他解釋為什麼不能買新玩具(比如,昨天生日剛送你一套“小豬佩奇”),讓他將想買的東西加入“願望清單”是一個更有效的方式。

想買新禮物嗎?嗯,我給你加入願望清單了,你可以作為生日禮物,或者今年的新年禮物。

美國育兒“新聖經”:如何說孩子才會聽|遠讀

也許你會疑問,這會不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摳門”,或者孩子覺得什麼禮物都可以寫進 Wish List ?恰恰不是。當節日到來,如果孩子從 Wish List 裡精選禮物,會更加珍惜這個機會,而當收到自己最最喜歡的禮物時,他也會更加珍惜和感謝。這不僅避免你當場不買禮物時孩子鬧情緒,也避免買禮物之後孩子出現“只要鬧情緒就能獲得禮物”的不良認知。

其實,大多時候我們並不缺買玩具的錢,中國的父母為了孩子,從未有過什麼遲疑。孩子想要,父母怎麼能不給。但是,培養孩子不只是給了什麼,還要給得對。

“願望清單”的方式一提出,便在美國家庭教育中大獲認可,引領了新的教育方式。因為它不僅解決了大人們日常的難題,同時也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理性思維的一種教育方式。百裡挑一,而不是見好就要,一方面可以說一種好的理財習慣,另一方面也告訴了孩子該怎麼做出理性選擇,讓他們懂得如何選擇、珍惜選擇,以及感恩。

當然,這個 Wish List 是需要你和孩子有一個約定的,不是說到了商場臨時給孩子說,“乖,我給你加入願望清單了”。那樣,他可能先是愣了一下,接著嚎啕大哭。所以,你需要先和孩子約定建立這樣一個清單,並在每次你覺得這個禮物不適合買的時候,不斷強化孩子對“願望清單”的認識。

3/ 用腦洞打開孩子的想象世界

美國育兒“新聖經”:如何說孩子才會聽|遠讀

如果孩子想要的東西是你不能給的,按照常規思維是去給孩子解釋原因。但是對孩子來說,他們沒有這樣的邏輯,他們只在乎你能不能給。遇到孩子捂住耳朵吵鬧,什麼都不聽,該怎麼辦?

對此,作者給出一個殺手鐧:用腦洞打開孩子的想象世界。也就是說,如果孩子要的東西你現實中給不了,你可以給孩子一個美好幻想(Give in Fantasy What You Cannot Give in Reality)。這其實很類似我們所說的,畫餅充飢、望梅止渴。這種以幻想、想象來自我安慰的方式自古以來都是有效的,對孩子也是如此。

給孩子一個臆想的空間,讓他感到自我滿足。

搬家,對孩子一直是一個傷感的故事,因為要開熟悉的環境和人群。莎拉是一位老師,有三個兒女。在搬家之後,她 7 歲的大女兒索菲亞就一直抱怨。一次索菲亞上學路上說,“我討厭這個新家”。對此,莎拉給女兒解釋說,新家更大,她還可以有自己的臥室,新鄰居阿姨人很好。但索菲亞卻不知不覺落淚了起來。

“乖,你真的不喜歡這個新家嗎?”【認可情緒】

索菲亞說:是的。

“如果來選擇一個新家,你會選什麼樣的房子,什麼顏色呢?”【拋出一個想象】

“粉色!”

“好的,粉色的新家呢。”

“牆是粉色的,屋頂是粉色的,床也是粉色!”

“草坪也是粉色的,怎麼樣?”

“en……沒有粉色的草,但是可以有粉色的花呢!”

就這樣,女兒和母親就這樣開心地聊了半天。有時,你只需要給孩子一個對美好展開想象的空間,便會讓孩子感到滿足,忘記之前令他憂傷的事情。

想象,是一種忘記當下不安的方式,一種讓你自我滿足的力量。在我們小時候,摔倒大哭、受委屈抹眼睛的時候,一聽到爺爺給你講故事了,就會止不住地追問,然後呢,然後呢?這也正是因為故事給我們一種想象般的奇妙感受。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入非非是通向科學探索的必須的和首要的步驟。孩子們喜歡思考,想出新意。當你拋出一個想象空間,他們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發散,在這個過程可以培養孩子的想象力。解決負面情緒,外加想象力培養,一舉兩得。

美國育兒“新聖經”:如何說孩子才會聽|遠讀

總之,當你發現孩子想要的無法加入“願望清單”,並且不能用“理解”的方式解決時,你可以用這種“想象”的方式去滿足孩子的期望,畫餅充飢,讓孩子去在想象中去忘掉負面情緒。

3 小結

當我們覺得孩子在鬧脾氣時候,不要上來就否認、講人生道理、拿他人做比較,這往往可能適得其反,造成彼此的不理解。真正疏通問題的方式是去認可孩子的情緒,並在認可中培養孩子的自我認知,而阿黛爾的建議就非常值得你去嘗試。

1/ 認可的前提下,引導新話題

2/ 為孩子建立一個“願望清單”

3/ 用腦洞打開孩子的想象世界

心理學家夏洛克說,孩子索要東西是種情感需要——需要被認可、被喜愛。當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試著去用同理心去理解一下孩子的感受,你會知道用怎樣的方式才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正如阿黛爾說,“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對的,那麼就把用在自己身上試試。”(If you aren’t sure what’s right, try it out on yourself)

孩子,需要你的認可,就像大人們想要得到社會的認可一樣。而對於孩子,父母就是他的“社會”,他的全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