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策略、預期、風格的問題

談談策略、預期、風格的問題

經常有人希望去預測和判斷市場,並將正確與否作為評價策略的主要標準。事實上,站在今天的時點,對未來所有的預測均帶有很強的不確定,判斷要下,但是更加關鍵的是要準備應對之策,知道在事實塵埃落定之前,什麼信息、什麼時點最為關鍵。

策略不是站在現在賭一個方向,而是對未來做一個大致判斷,然後在行進過程中慢慢驗證和修正判斷,並且在驗證和修正的過程中調整倉位和結構,抓住主升浪。所以策略更多是對策,而不是預測。

從研究帶投資可能要經過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預測實體會發生什麼變化,第二是判斷投資者如何理解這種變化。通常,研究人員更多強調第一層面而忽視第二層面。

其實,第一層面對賣方比較重要,第二層面對買方更加重要,特別是有投資時間限制有業績壓力的機構資金。有時候,我們看對了經濟和實體,但卻做錯了投資,原因是市場根本不關心我們所關心的問題,或者市場還未對我們關心的問題做出反映。

例如年初的時候市場沒有關心貿易戰和去槓桿導致的流動性的問題,所以這一階段儘管許多機構已經開始看空了,但是市場依舊圍繞醫藥、消費走出結構性行情。4月份之後,之前被忽視的貿易戰的風險開始被市場認識到,並迅速擴散,同時疊加資管新規催發的去槓桿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逐步陷入調整中,並且放大負面事件的影響。

風格轉換是策略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當風格轉向大盤週期股,市場迎來系統性上漲機會,當風格轉向小盤成長股,概念和主題大行其道。因此,風格轉換涉及大勢判斷和主題投資。

風格轉換的標準是什麼?一般意義上理解為大小盤之間的轉換,最後涉及到的實際上是不同行業之間的切換,可以將A股的行業大致分為三類:週期、成長和防禦。如果簡單點說,是週期股和成長股之間的切換,這背後涉及到的又是不同行業對經濟週期的敏感性不同。

一般而言,經濟剛剛復甦、投資者對經濟前景莫衷一是時,對經濟和資金特別敏感的煤炭和有色率先上漲、場內資金開始活躍、換手率上升,風格開始轉向週期和大盤。

此時,估值高企始終是投資者重倉煤炭有色的擔憂,微弱的經濟復甦尚不足使分析員上調盈利預測,市場在戰戰兢兢中上漲,多數投資者將這段行情歸於資金推動或者流動性氾濫。

隨著經濟復甦漸漸成為共識,煤炭有色等週期品的業績出現上調,煤炭和有色等資源品會迎來上漲的第二波,場外資金受財富效應吸引流入場內,隨著經濟慢慢過熱,銀行、鋼鐵和石化等行業的基本面得到改善,資金開始追逐這些前期滯漲的大盤股,大盤加速上揚,情緒亢奮到極點。

而此時恰恰是最危險的時候——成本上升挫傷利潤,國家的緊縮政策悄然而至。一旦經濟預期改變,在洶湧而至的場外資金的掩護下敏感性資金開始撤退,週期敏感型行業(煤炭有色)率先下跌,市場進入反向循環、風格重回成長和小盤,直到產業資本增持、政策放鬆,經濟預期重新改善,新的輪迴開始。

談談策略、預期、風格的問題

如果按照2016年至2018年上半年的市場演繹來看,可能這個輪動順序恰好是這樣,但在供給側改革的影響下,宏觀經濟和A股本身又不是上述這樣簡單輪動。

具體說來,可以認為16-17年經歷了經濟階段性復甦,驅動因素在於全球經濟復甦改善了我國的外部需求,供給側改革使得上游資源品漲價又助推了這一趨勢,如果說在16年煤炭、有色上漲是對這種經濟預期的復甦,隨著供給側改革威力的顯現,17年才是全面開花的節奏,進入到18年,市場產生了經濟下滑的預期,並且這種語氣逐漸兌現,週期股總體上開始滑落,而部分成長股則開始崛起。

當風格出現轉換時,往往都有資金的配合,情緒和資金是觀測風格切換的重點之一,所以有的朋友將情緒和資金作為判斷風格切換的風向標,從市場的角度看,這個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資金和情緒屬於同步或者滯後指標,當行情來了的時候,自然資金和情緒都有了,所以如果單純去觀察資金和情緒難免會陷入市場走勢主義,永遠會落後於市場。資金和情緒既無法對未來的情緒和資金走向做出預測,現在的資金、情緒亢奮的狀況也無法決定風格切換的進程。

外圍資金瘋狂流入、情緒極度亢奮時也可能會出現突然大跌,市場也可能階段性見頂。道理很簡單:市場的方向永遠不是後知後覺的場外資金所能把握。經濟預期才是風格轉換的源動力,資金和情緒只能強化趨勢,根本不能決定方向。

今天先扯到這裡,祝大家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