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上海,中國「雙貿易中心」格局凸顯?

广州+上海,中国“双贸易中心”格局凸显?

中國要成為貿易強國,離不開龍頭貿易城市的帶動。目前,最能夠勝任這個角色的城市當推廣州與上海兩個老牌貿易中心。

近來在一些媒體上看到“雙中心”這個名詞,大致意思是說廣州要打造國際貿易中心與國際交往中心。

查詢了一下,這個名詞的來源是今年8月15日召開的中共廣州市委十一屆五次全會,有媒體從中總結出廣州的“雙中心”定位,官方報道的原文是這樣的:

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強調,廣州要著力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功能,建設“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城市,支撐帶動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建設,增強國際貿易中心功能,建設國際交往中心。


著力優化樞紐型網絡城市格局,堅持規劃引領,強化國際航運、航空和科技創新樞紐能級,提升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信息樞紐功能,高水平建設南沙城市副中心。(據廣州日報)

這些表述都關切到廣州的城市定位,可以視為廣州未來發展的風向標,其中的重中之重,我認為還是“貿易中心”,因為這個定位歷久彌新,而且準確地把握住新時代的痛點。

新的全球化時代,隨著中國的進一步擴大開放,貿易的重要性只增不減。中國要成為貿易強國,離不開龍頭貿易城市的帶動。目前,最能夠勝任這個角色的城市當推上海與廣州,二者在國際貿易領域有著最豐富的經驗,最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最廣泛的國際知名度。

2018年11月5日至10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在上海舉辦,這標誌著中國的對外開放將進一步升級,上海在中國的國際貿易體系中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作為中國出口博覽會(“廣交會”前稱)舉辦地的廣州,有望與上海一起撐起中國的“雙貿易中心”格局。

下面主要說說廣州。

回顧廣州歷版城市總體規劃以及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到,有關城市定位的表述,儘管有過多次調整與升級,但商貿中心或者貿易中心的提法卻從未缺席,這表明“貿易”是廣州亙古不變的城市功能與發展使命。此次市委全會對“貿易中心”的確認,讓廣州的城市定位更加清晰。

從世界城市發展史來看,有了“貿易中心”,其他的“中心”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麼,在互聯網特別電商時代,廣州的貿易中心會否有一些新的內涵呢?

近日,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到雪松控股集團、廣州金域檢驗集團、燃石醫學檢驗所等民營企業調研,對企業多年來不懈奮鬥所取得的成功表示祝賀,要求市區兩級全力為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提供精準服務,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來自官方的肯定,讓廣州“第一民企”——雪松控股再次成為焦點,這家以大宗商品貿易起家的廣州本土企業,今年剛剛入選世界500強,其在貿易行業的轉型經驗,也許能為廣州創建國際一流貿易中心提供啟發。

先來說說貿易的重要性。

放眼全球,全球最頂級、最有影響力的那些城市,幾乎都是金融中心,而絕大部分金融中心又都是從貿易中心衍生出來的,從威尼斯、阿姆斯特丹,到倫敦、紐約、香港、新加坡、東京、上海,一開始都是重要的港口和貿易城市。

紐約之所以成為全球第一大金融中心,根本原因是美國在過去100年的時間穩坐全球第一貿易大國,如今,其貨物貿易額雖然已被中國超越,但如果算上服務貿易,中國與美國整體的差距還很大。

紐約的貿易地位曾經達到什麼程度呢?高峰時期,全美進口貿易額的2/3、出口貿易的1/3由紐約完成。貿易給紐約帶來了巨量的物流、資金流與人才流,紐約順理成章地取代費城成為金融中心。換句話說,如果不是貿易,紐約不可能取代費城的地位。

可以說,紐約是一個典型的從貿易中心衍生為金融中心的案例。當然,不僅是紐約,包括倫敦、香港、新加坡、東京、上海在內絕大部分頂級金融中心,也都經歷過這樣一個過程,足見貿易的重要性。

那麼今天,廣州創建世界一流貿易中心的籌碼有哪些呢?

第一,廣州是世界上罕見的兩千年長盛不衰的國際商都,商貿的IP深入人心,在國際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外國人如果要和中國做生意,首先想到的城市一定有廣州。

第二,擁有廣交會這張國家名片,出口博覽會在廣州,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這是國家的定位,也就是創建

廣州、上海雙貿易中心格局。以中國之大,完全撐得起華東、華南兩個國際貿易中心。

第三,貿易中心首先是交通中心、物流中心,廣州是世界級的海陸空綜合交通樞紐,鐵路、機場、港口穩居全國TOP3,與北京、上海並稱三大門戶城市,這是貿易中心的物質基礎。

第四,貿易中心必須有強大的腹地支撐,廣州所在的廣東省,是中國第一製造業大省、第一外貿大省,其進出口總額就佔了全國的1/4強,如此大的經濟腹地,足以孕育一流的貿易中心。

不過,在互聯網特別是電子商務的時代,廣州還需要對傳統的貿易產業進行升級,構建一種“新型貿易中心”,我認為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進行升級:

一是貿易的質量要升級。這也是整個國家貿易結構的問題,中國已位居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但在服務貿易方面,一直是逆差狀態,與美國的差距還很大。目前,我國近三分之一的技術進口合同都是向美國購買的,僅2017年,中國向美國購買知識產權的花費就達85.3億美元。

與香港、紐約、倫敦等國際一流貿易中心相比,廣州的貿易仍以貨物貿易為主,服務貿易的比重還很低。就貿易平臺來說,廣州雖然手握廣交會這張王牌,但京滬深也在積極打造自己的貿易平臺,且思路已經和廣州不一樣,例如北京力推以服務貿易為主的“京交會”,上海力推技術貿易為主的“上交會”,深圳也有以文化貿易與高新技術貿易為特色的“文博會”、“高交會”。

這些貿易平臺在定位上與廣交會是錯位發展的,作為一個老牌貿易中心,廣州不能滿足於現狀,而應主動擁抱世界潮流、順應中國經濟的發展節奏,在貿易結構中提升服務貿易、技術貿易、文化貿易的比重。

二是貿易的場景要升級。互聯網時代,特別是電子商務的崛起,貿易的場景從專業市場升級為網店平臺,阿里巴巴一個平臺的交易額超過整個上海市+整個廣州市的社會消費品總額。這方面,廣州的短板是缺少阿里巴巴、京東這個量級的電商平臺,優勢是電商基礎設施。

這個基礎設施主要是倉儲、物流等,廣州在這方面表現非常出眾。2017年廣州的快遞業務量達39.33億件,高居全國第一。2017年,廣州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貿易值達227.7億元,同比增長55.1%,位居全國第一,佔全國海關監管總值的1/4。不僅如此,廣州還是全國著名的淘寶村聚集地,根據阿里研究院發佈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全國排名前十的淘寶村,有5個在廣州。

在此意義上,廣州需要積極改造遍佈中心城區的專業市場,大力支持電商產業的發展,提升整座城市在貿易上的電子化水平。

三是貿易的鏈條要升級。隨著競爭越來越充分,信息不對稱的行業越來越少,傳統貿易企業的利潤已經越來越低,對上下游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小,這也是近年來廣州城市地位相對減弱的一個重要原因。

無論是傳統的貿易企業,還是廣州,都必須思考轉型升級的問題。這方面,有著“廣州第一民企”美譽的雪松控股,可以為廣州提供寶貴經驗。

作為一家以大宗商品貿易起家的企業巨頭,雪松控股在2014年之前的發展速度稱不上出眾,甚至可以說是不溫不火,一直到2014年,其營收才338億元,離世界500強的門檻還有很大距離。

但從2014年開始,雪松控股有如大夢初醒,營收一路狂飆猛進,2015年營收593億元,2016年1570億元,2017年營收2210億元。正是依靠2017年的成績,一舉拿下世界500強的入場券。雪松的發展速度之快,在群雄並舉的世界500強企業中,都頗為少見。

广州+上海,中国“双贸易中心”格局凸显?

雪松究竟找到什麼神奇的武林秘籍呢?從這家企業披露的營收來源構成看,其爆發式增長的貢獻源頭是供通雲的“大宗商品供應鏈業務”。2015 年-2017年,大宗商品供應鏈業務對雪松旗下核心企業君華集團營收的佔比,分別達到了87.41%、91.72%、91.14%。

那麼,什麼是大宗商品供應鏈業務呢?雪松控股創始人張勁曾這這樣定義這個商業模式:

“純粹貿易早就不掙錢了,我們不是貿易商,我們是服務商……我們是通過全鏈條每個服務環節上的交易,完成對客戶的各種服務。”

一直以來,中小企業都受到融資難、融資貴的困擾。中小民營企業獲取銀行貸款難度陡增,這個巨大的市場空白讓雪松的供通雲看到了機會,下面選摘媒體的一篇報道來舉例說明:

假如華南地區有一家銅杆廠,只有3000萬元的資金,面對一筆1億元的訂單,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這種小銅杆廠也很難獲得銀行貸款。


此時,供通雲可以跟這家銅杆廠籤協議,銅杆廠只需要付3000萬元的定金,供通雲就可提供價值1億元的貨。但這1億元的貨其實是委託加工的形式,貨權在供通雲。


假如這家銅杆廠出現違約或者有問題,供通雲接受銅杆廠以銅杆償債(因為其在產業鏈上的客戶足夠多,可以瞬間變現),這是銀行做不到的。


而在銅杆廠把銅杆賣給更下游的電纜廠時,供通雲可通過應收賬款保理的方式,讓銅杆廠迅速拿到貨款實現利潤,加速其回款再生產,待電纜廠出售貨物後,再把貨款還給供通雲。


借力於供應鏈金融,供通雲通過產業驅動,以自身為核心打造了一個“1+N”供應鏈金融生態圈,加快了貨物流轉,其自身的交易規模也迅速擴大。


君華集團披露的信息顯示,其2016年供應鏈業務銷售額突破1億元的下游客戶有79 家,而2015 年僅為25家。(據《財經》雜誌)

广州+上海,中国“双贸易中心”格局凸显?

簡單來說,雪松控股準確地把握住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難的痛點,並通過其深根多年的供應鏈優勢,構建起一個前所未有的“1+N”供應鏈金融生態圈。在這個過程中,雪松的角色不再是簡單的“撮合交易”,而是更為複雜的“資源整合”,搖身一變為整個大宗商品行業的一站式服務商。這個商業模式的穩定性、護城河、利潤率都是傳統貿易企業所不能比擬的。

在以傳統貿易企業為主導的廣州,雪松控股的華麗轉型給人耳目一新,它近年來的爆發式增長至少說明,貿易並非利潤微博的夕陽產業,只要轉型成功,仍然能成為高利潤、高附加值、高成長性的新經濟,仍然可以重新掌握對上下游企業的話語權。可以說,這為廣州從一個傳統的貿易中心升級為新型貿易中心提供了寶貴經驗。

相比北上深,廣州的短板一直是缺乏全國性的要素交易平臺,但廣州的優勢仍然不可忽視,那就是作為中國乃至東亞雄踞一方的國際貿易中心地位,只要這個地位保持住,航運中心、金融中心等名份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