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日俄戰爭時日本能贏,二戰時期日軍卻被蘇聯打的潰不成軍?

放縱3


日俄戰爭前夕雙方的實力對比為:俄國總人口達1.41億人,陸軍常備軍總兵力約105萬人,後備役軍人達375萬人,海軍擁有200餘艘戰艦;日本總人口約4400萬,陸軍總兵力約37.5萬人,可用於日本列島以外作戰的25萬人,日本海軍約有80艘戰艦。在戰爭過程中俄軍經過9次動員先後徵召近120萬人入伍;日軍方面則動員了118.5萬人。從面上的數據資料來看:日軍無論在戰爭前、戰爭中的兵力和武器裝備都處於劣勢,那麼為什麼最後反倒是看起來處於劣勢的日本戰勝了沙俄呢?事實上日俄戰爭中日本的獲勝極其僥倖:從總體上而言沙俄無論疆域、兵力、武器裝備幾乎樣樣不輸日本,真正擊敗沙俄的不是日本,而是沙俄國內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以及沙俄和其他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當然日本巧妙地利用了這種矛盾實現了自己的勝利,下面我就具體為大家分析一下沙俄究竟存在哪些缺陷,而日本又是如何利用這些缺陷戰勝沙俄的:

沙俄擁有2280萬平方公里,遼闊的國土為沙俄帶來了寬廣的戰略縱深和豐富的資源儲備,沙俄可以供養比日本多得多的人口和兵力。當然疆域的遼闊也為沙俄對邊遠領土的管控提出了挑戰,由於沙俄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位於歐洲,與此同時沙俄面臨的主要戰略威脅也在歐洲 ,在日本崛起前沙俄的遠東地區是不存在任何戰略威脅的,正因為如此俄軍在遠東的軍事部署極其薄弱。儘管在整體實力上日本遠遜於俄國,但在具體的遠東戰場上日軍事實上形成了優勢兵力,事實上日軍的優勢不僅表現在兵力上,也表現在後方相對較近、補給線短、對實際作戰的中國東北的情況較為熟悉等方面。然而俄軍方面卻對此視而不見,以致於俄軍總參謀部遲遲沒有制訂統一的對日作戰計劃。戰前的俄國將他們眼中可能會爆發的日俄戰爭視為一次“軍事散步”;日軍方面則自三國干涉還遼以來進行了十年擴軍計劃,時刻準備對俄國發起打擊。1904年2月8日午夜日軍已偷襲旅順的方式點燃日俄戰爭的戰火時俄軍軍官正在慶祝艦隊司令施塔克將軍夫人的命名日,戰爭對他們而言:完全就是從天而降,他們根本沒做好任何戰爭準備。

任何一場現代化戰爭都不是簡單的兩軍對壘,而是雙方綜合實力的全面較量:在整個日俄戰爭過程中沙俄和日本在指揮體系、後勤補給、戰費籌措、情報蒐集等方面的表現可謂有天壤之別——當時俄軍的有線電報電話只裝備到軍和集團軍,師以下一律採用徒步或乘馬通信。由於西伯利亞大鐵路環貝加爾湖段沒修通,以致於從歐洲到中國東北有將近六星期的行程,每晝夜卻只能開2-3列軍車,這就使俄軍的後勤補給效率極其低下。事實上俄軍的後勤補給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在管理上也相當混亂:當前線最需要炮彈的時候部隊領到的卻是一車箱一車箱的神像。在速射火力已空前猛烈的條件下俄軍的戰術指導思想還停留在19世紀前期拿破崙戰爭時代那種冷熱兵器混用的刺刀白刃戰。自負的沙皇尼古拉二世還向前線派出了代表自己的特派員干預前線的軍事指揮,結果前線將領和來自聖彼得堡的皇室特派員之間的矛盾極大阻礙了俄軍的作戰效率。日軍充分利用來俄軍缺乏戰爭準備的有利條件以偷襲的方式消除旅順方面的俄國太平洋艦隊的威脅,在奪取制海權之後陸軍在朝鮮和遼東半島登陸,集中優勢兵力在俄軍援兵到達前殲滅俄軍於遼陽、奉天等地。在奉天之戰中攜帶有重機槍和火炮的日軍騎兵打敗了三倍於己的哥薩克騎兵。黑溝臺會戰日軍騎兵以8千人的兵力頂住了11萬俄軍進攻達三天,用機關槍再次打敗俄軍。當前線日、俄雙方激戰正酣之時日本駐英國財務官高橋是清于于1904年5月、1904年11月、1905年3月、1905年7月11日、1905年7月19日、1905年11月6次為日本募集戰爭經費,僅在第一次小試牛刀中就募集到一億日元,這不僅為日本籌措到了戰爭經費,同時將英、法、美、德等國的資本財團拉攏到日本一邊,從而切斷了俄國獲得外部資金的來源,可以說這是日俄戰爭中在經濟戰線上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暗戰。

沙皇俄國一直以來就有各民族的監獄牢籠之稱,尤其是在沙皇政權統治末期國內的民族矛盾和階級對立相當尖銳,與此同時俄國同其他列強也存在諸多糾紛:長期以來沙俄南進以獲得太平洋、印度洋出海口的國策令英、美等國極為警惕:在日俄戰爭前從1813年起英、俄就圍繞中亞展開了大博弈;1899年新興的美國向在中國擁有各自勢力範圍和利益的英、法、俄、德、日、意六國提出門戶開放的原則,結果只有沙俄拒絕回覆。日本利用俄國同英、美的矛盾與英國締結英日同盟,與美國形成事實上的盟友關係,而針對同俄國有盟約的法國則利用德國的力量加以牽制。日本之所以能在日俄戰爭過程中獲得大量資金來源同掌控國際經濟命脈的英、美財團的支持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俄國在戰爭後期從歐洲於遠調而來的波羅的海艦隊則被當時殖民地遍及全球的大英帝國到處驅逐,當他們到達日本海時已然是一支疲憊之師,經過充分準備的日本聯合艦隊早已以逸待勞恭候良久。日本不僅利用了沙俄同其他列強的矛盾,也充分利用了沙俄國內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本的特工天才明石元二郎在俄國國內、國外廣泛同沙皇政府的反對派接觸。1904年10月在明石元二郎的牽線搭橋下俄國自由黨、俄國革命社會黨、芬蘭憲法黨、波蘭國民黨、波蘭社會黨、亞美尼亞黨、格奧爾基黨等沙皇政府反對黨派的代表在巴黎召開聯合大會。會後俄國各地就不斷爆發反抗沙皇政府的鬥爭。除了列強和俄國反對派,甚至連當時看起來並不強大的中國也成為了日本拉攏爭取的對象。當然必須說清楚的是:日本和沙俄一樣對中國壞有野心,只是當時的日本做得更為巧妙——他們將日俄戰爭塑造成為亞洲黃種人對歐美白人的戰爭,打著解放中國東北的名義以爭取清政府和中國人民的支持,儘管這是日本出於侵略中國的戰略圖謀而使出的障眼法,但在當時仍取得了一定效果:眾所周知日俄戰爭是一場在中國東北的領土上爆發的帝國主義戰爭,然而由於清政府的積貧積弱不得不尷尬地扮演起一個局外中立的角色。儘管對外宣佈中立,可實際上當時的清政府在日、俄兩國之間還是傾向於日本,甚至連在甲午戰爭中血戰日軍的馬玉昆也曾收容過落敗的日軍士兵,讓他們打扮成清軍的模樣躲過俄軍的搜查,等搜查的人一走這些日軍拿起武器就又和俄軍作戰了。

事實上儘管日軍取勝,但也贏得極其勉強:俄國的整體國力仍強於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日本死亡82847人(其中戰死35122,其餘為病死、餓死、凍死者)、傷153584人、被俘約2000人,而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也使日本的財政體系難以為繼,可以說日俄戰爭對日本而言是一場十足的慘勝。沙俄最終還是有條件地地與日本談和並堅守不割地不賠款的底線。也許有人會說南庫頁島,可那是沙俄得自中國,自然不太心疼。

繼承了沙俄的領土的蘇聯從誕生之日起就同日本存在戰略矛盾:1918年協約國武裝出兵西伯利亞干涉蘇俄革命。1920年絕大多數協約國成員都從俄國撤出,而日軍則單獨留在俄國遠東直到1922年在蘇俄的軍事壓力下撤出。此後日本關東軍同蘇軍曾先後交鋒三次——分別是1938年7月末8月初的張鼓峰戰役、1939年5月11日—9月16日的諾門罕戰役以及1945年8月9日蘇聯正式對日本發起的遠東戰役,三次交鋒的結局都是日本戰敗。為什麼當初能戰勝沙俄的日軍會敗在蘇軍手中呢?這個問題當年日本人自己死活沒想明白過,因為在他們看來蘇聯本身繼承的是沙俄的國土和國民,而且還因為意識形態原因而遭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抵制,按說比沙俄處於更不利的地位。問題在於:日本人從一開始就錯誤估計了自己和對手的實力。

事實上日俄戰爭沙俄的實力遠在日本之上,日本之所以能戰勝沙俄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其一儘管沙俄整體國力強於日本,但在遠東的軍力部署是弱於日本的,這主要是因為此時西伯利亞大鐵路尚未竣工,所以要將俄軍主力從歐洲部分調往遠東的效率其實是極低的,而且即使調過去了也會面臨嚴峻的後勤補給問題;然而蘇聯在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後已大體奠定了較為完備的工業化體系——這點在諾門坎戰役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現:蘇軍的兵力和物資補給都是通過鐵路線完成的,而日軍還在使用原始的騾馬進行運輸。而事實上無論是沙俄或是蘇聯只要解決了兵力和物資調度的問題,那麼以其龐大的體量基本可以碾壓日本。其二日俄戰爭時期沙俄國內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已日常尖銳,日本抓住了這一有利時機在俄國內部開闢了敵後戰線——通過間諜滲透的模式支持俄國內部的反對派牽制沙皇政府;可在二戰中日本已狂妄自大到目空一切的地步——日本根本沒嘗試真正去了解蘇聯的實力,他們自以為蘇聯還像當年的沙俄一樣腐朽,事實上如果沒有俄國內部的問題日本也未必幹得過沙俄,但這點卻被日本高層不知是有意或是無意地忽視了。其三沙俄在國際社會上幾乎受到全世界的抵制,而蘇聯卻作為反法西斯同盟國的成員之一得到美、英、中等國的支持。正是對這幾點的誤判使日本自信滿滿地以為自己能戰勝蘇聯,可結果卻是被蘇聯一再胖揍。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日俄戰爭和後來的蘇軍進攻關東軍區別是很大的。

日俄戰爭中,日本是以全國之力進攻在遠東的俄軍,而當時西伯利亞鐵路還未修建完成,俄國在歐洲的力量很難及時調往遠東部分,只能以其現有的力量和日軍作戰,逐漸陷入被動應戰的局面。

在武器裝備上,雙方差距不大,比如海軍上日本聯合艦隊艦艇性能也很不錯,艦員技戰術水平比較優秀,完全可以和俄國太平洋艦隊作戰。為了這場戰爭,日本早在此前的軍事建設上就集中了國內的所有力量,同時開戰後也得到了一些西方國家的援助,因此相對來說,日俄戰爭中日本佔據了略微的優勢。

而在二戰末期的對日作戰中,蘇軍已經經歷了殘酷的蘇德戰爭,戰鬥力極為強悍,同時戰術也更先進,可以完成大規模多兵種協同作戰,已經不是依然處於一戰作戰思想的日軍所能對抗的。

此時的關東軍,也早已不是那支精銳,其很多部隊被調往其他戰場,留守的大多是戰鬥力低下的部隊,兵員作戰能力也很差。同時武器裝備也是如此,和蘇軍相比落後了一大截,這樣的關東軍自然不是蘇軍的對手,而這也是蘇軍能在十幾天內擊垮日軍的原因。


僱傭兵


確實,相比旅順戰役、奉天戰役,日本二戰前諾門罕戰役時的表現和1945年蘇聯對日宣戰後的表現確實可以說是潰不成軍。之所以兩次日俄戰爭的差距如此巨大,根本原因還是戰爭方式的改變。在20世紀初,軍隊規模,地緣優勢才是國家戰爭勝利的主要因素。1904年日俄戰爭,雖然沙俄在整體實力上遠勝日本,但西伯利亞大鐵路還未修建完畢,第二太平洋艦隊又是遠征萬里來,必然不是以逸待勞,近乎是主場作戰的日本軍隊對手。

然而,到了20世紀30年代,西伯利亞大鐵路早已完善,蘇聯又憑藉著五年計劃完成了工業化,無論是整體國家實力還是軍隊裝備水平或是調動兵力都佔有優勢,日本被蘇聯打得潰不成軍也就可以理解了,畢竟相對於蘇聯來說日本軍隊的整體作戰水平和戰術應用第一次世界大戰並無太多變化,遠不可能是剛剛經歷了蘇德戰爭磨練的紅軍士兵的對手。


貞觀防務


話不多說,直入主題,日俄戰爭中日本可以可以贏,我們可以從四點來說。



一,日本打了一場有準備的仗

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日本侵佔了我國的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條約中日本對遼東半島的侵佔明顯的使俄國的在當時我國東北的利益受損。於是俄國聯合德國,法國三國干涉日本退還遼東半島給中國。清政府除了賠款的一億兩白銀以外,又額外支付了三千萬兩的贖遼費。日本面對三國的壓力並沒有直接發難,而是忍辱負重,加緊建設軍備,制定了十年擴軍計劃,等計劃完成以後,發動戰爭復仇。



二,俄國猖狂引起了英國的不滿

自從俄國聯合德國,法國逼迫日本退出遼東半島以後,俄國在當時的中國東北更加肆無忌憚。1898年的時候,整個東北三省幾乎都成為了俄國的勢力範圍。後來義和團運動爆發,俄國有藉口以保護在東北的俄國人為理由,一舉佔領了當時的東北三省。所以剛入20世紀的當時中國東北三省就完全淪陷在了俄國的鐵騎之下。俄國的舉動也引發了日本和英國的不滿,因為俄國的胃口太大,越來越損害到兩國在華利益。所以英國決定支持日本對俄發動戰爭。



三,十年計劃完成,日本佔有先機

在英國的支持下,1904年也是日本軍備十年計劃即將完成的最後一年,日本對俄國突然發動戰爭,俄國在旅順的艦隊遭到痛擊。面對日本的突然進攻,驚慌失措的俄軍指揮官指揮將領們決策不統一,這給了日本進一步進攻俄國軍隊的機會。日本接著對朝鮮半島進行的佔領,給自己建立的一條相對安全的補給線。這樣日本便有了進退自如的後防和較為充足的補給。



四,俄國沙皇即將邁向墳墓

俄國和日本在戰爭中其實都遭到了巨大的經濟消耗和人力消耗。尤其是俄國旅順失守,奉天被佔,波羅的海艦隊被全殲,再加上戰爭巨大消耗,對國內的剝削。本來矛盾重重的俄國國內開始在各地出現起義。日本也力竭了,這時候“和事佬”美國擺出一副撮合的面孔,為兩國說和。日本,俄國見打下去只能更慘,所以便和了。此戰使日本實力在列強中得到了認可,成為世界強國,俄國風雨飄搖的沙皇則在國內的革命中慢慢被“埋葬”。




紅雨說歷史


為什麼在日俄戰爭日軍可以打贏,而在二戰日軍卻被蘇聯打的潰不成軍?在日俄戰爭時期,俄軍和日軍發生了沙河,遼陽,奉天等多次20萬人以上的大會戰。

特別是奉天大會戰,日軍出動25萬人,俄軍出動30萬人,最後俄軍戰敗,傷亡12.7萬人,被俘2.2萬人,日軍傷亡7萬多人。但是為什麼二戰日軍就被蘇聯打的潰不成軍呢?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

截止到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宣佈戰敗投降,8月16日,關東軍司令部下令投降為止,蘇軍在東北沒有攻下任何一座中型城市,也沒有拿下日軍任何一處大隊級陣地。蘇軍主力還都在黑龍江邊境晃悠呢!

除了極少數失去聯繫的日軍,東北日軍絕大部分都是奉命戰敗投降,蘇軍解放東北全境和俘虜60多萬日軍的性質,就和815以後,我國軍隊也立刻收復全部土地,還俘虜了128萬日軍是一樣的。

而且,蘇軍直到最後都沒到日軍的主陣地,日軍的主陣地是在圖門、通化、長春區域。在黑龍江邊境地區屬於阻滯蘇軍行動,節節抵抗,逐步消耗蘇軍。

最後的決戰地是在吉林東部的城市和山區要塞。日軍在東北的損失,按照蘇聯說法是8萬,按照日軍說法只有2.6萬,蘇軍損失按照蘇聯說法是傷亡36000人,損失坦克700多輛。主要戰鬥就是8月9日-8月15日日本宣佈戰敗投降為止。

蘇軍從蒙古挺進的機械化集團最後在張家口,最後蘇軍1個機械化集團被日軍1個聯隊級部隊阻擊,也是到815以後,日軍才放棄陣地的。後來,我國60-70年代準備抵禦蘇聯百萬大軍,也是計劃採用了類型的戰術,只是主陣地,不是在吉林東部,而是在張家口和吉林南部。


深度軍事


1904年2月6日至1905年9月5日的日俄戰爭,以日本勝利告終。這一結局出乎當時世界輿論的預料,甚至出乎日本決策層的估計。因為,當時雙方的軍事和經濟實力相差懸殊:俄國陸軍常備軍人數是200萬、日本是20萬;俄國年財政收入是20億日元,日本是2.5億日元。日本為何能取勝?

首先,日本即時籌得了戰爭經費。拿破崙說:“戰爭的要素有三,第一是錢,第二是錢,第三還是錢。”1904年2月24日,即戰爭剛開始2周,日本政府便派遣日本銀行副總裁高橋是清前往美國。表面上高橋是去美國進行“市場調查”,實際上是募集外債,指標是1億日元。最終,高橋是清主要在美國猶太人協會會長雅各布·希弗的幫助下,在美國和歐洲籌得了遠超1億日元籌款指標的2億美元。雅各布·希弗等所以願意幫助高橋,主要因為俄國有500萬猶太人,長期遭受壓迫。當時俄國正處於1905年革命前夜,俄國羅馬諾夫王朝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希弗和很多猶太人一樣,希望日本能戰勝俄國,使猶太人獲得拯救。

其次,日本政府表示“將在滿洲維持門戶開放主義”,符合美國利益,因此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支持。西奧多·羅斯福還為兩國的媾和積極進行斡旋。這非常重要。1904年4月8日,即開戰僅2個月,日本內閣會議即決定儘早實現令日本滿意的和平。1905年3月23日給首相桂太郎以《政戰兩略概論》為題的意見書,陳述了日軍戰鬥力的嚴重不足,認為不能和俄國繼續打下去。日本13個師團全部上了前線,國內已經沒有正規的預備役兵力,戰爭動員幾乎已達到極限,但俄國國內依然保留著強大兵力。在和談時,俄國同時也做好了戰爭準備,不斷從歐洲抽調兵力,使俄軍和日軍的兵力對比達到了3:1。俄國決定,一旦談判破裂,即向日軍發動攻擊。即時和談並結束戰爭,使日本保住了“戰勝國”地位。

最後,後成為陸軍大將的“天才特工王者”明石元二郎,不僅提供了大量重要的情報,而且在俄國腹部進行策反和製造暴亂,攪得日夜不寧,令俄國內憂外患。由於俄國當時處於“十月革命的預演”1905年革命的前夜,工人起義,士兵譁變,令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也急於結束戰爭,使日本得以抓住時機“見好就收”。

二戰時日軍“被蘇聯打得潰不成軍”,主要有幾方面原因。

第一,二戰前日俄進行的張鼓峰、諾門坎戰役,和日俄戰爭時日本的軍事行動均建立於準確的情報分析基礎上不同,二戰時日軍對蘇軍的作戰行動缺乏這方面的支撐。例如,日軍參謀本部蘇聯課長林三郎在《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中寫道,“現在看來,認為斯大林寧可使蘇軍流血犧牲也要拽日軍‘後腿’的看法,似乎過高地估計了中蘇關係的密切程度。”

第二,日軍的武器裝備明顯落後於蘇軍。和蘇聯作戰,主要是日本陸軍。日本陸軍士兵使用的“三八大蓋”是單發步槍,而蘇聯陸軍士兵使用的是連發的衝鋒槍。日本也曾反覆研究是否要給陸軍士兵裝備衝鋒槍,但因日本資源不足、連發武器損耗大而作罷。

第三,蘇聯在1945年8月9日實施“八月風暴”,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指揮150萬蘇聯紅軍分三路向關東軍發起攻擊,如風捲殘雲,摧枯拉朽。但此時的關東軍非20世紀30年代有半數以上甲種師團的陸軍主力關東軍,而大都是丙種師團,不乏“老弱病殘”,不少是從開拓團新徵士兵,有的甚至連武器也沒有,幾乎不堪一擊,在蘇聯紅軍猛烈攻擊下,當然“潰不成軍”。

圖:關東軍向蘇軍投降


馮瑋


我們先來說一下日俄戰爭:

背景:日本明治維新國力上升,整個民族都處在上升進取的勢態,1895年甲午戰爭打敗中國獲得鉅額賠款(日本國民收入的幾十倍),力量進一步增強,三國干涉還遼,讓日本對俄國很仇視,

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以後大家都撤軍了,俄國進一步增兵,吞併我國東北,佔領遼東半島,日本的國策是,朝鮮,東北,中國,全世界,日俄矛盾不可調和, 日本去歐洲籌款,英美對俄羅斯侵佔東北也很不滿,給了日本2億日元的貸款,日本跟清政府說,我幫你把俄羅斯打跑好不,清政府說,幹吧。

力量對比:俄羅斯常備兵力105萬,後來徵兵120多萬,遠東先期加上後來運送的共計50萬左右,日本總兵力37萬,全來了。結局俄國戰死2.5萬多,負傷15萬,被俘8萬,日本戰死5萬,負傷15萬,被俘2000。

戰敗原因:

日本蓄謀已久,舉全國之力,37萬,國內再也沒有兵力可派了,俄國核心利益在歐洲,不願意過於深入的介入遠東,230萬的兵力,到遠東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之間,俄國普遍的輕視日本,認為所謂的日俄戰爭,就是軍事散步,上至沙皇,下到指揮官,沒有太認真的人,遠東前期的指揮官(一個草包的皇親),開始不作任何佈置,失利後,丟下軍隊,坐火車,跑了,跑了。派去增援的太平洋艦隊勞師遠征,統帥羅日傑斯特溫斯基只指揮過木船,不知道怎麼指揮鐵甲艦。

日本的指揮是老毛奇的學生,大山岩,海軍的統帥是東鄉平八郎,這兩個人都是戰神級別的。

俄國的遠東鐵路並未全部通車,鐵路環貝加爾湖段,沒有修通,要步行,從歐洲到遠東要6個星期,後勤管理極其混亂。士氣低落,最重要的是俄國不願意在遠東投入太多精力。

清政府明面上嚴守中立,實際上暗中大力的支持日本,張作霖,吳佩孚,當時還不是軍閥,還是清軍將領,給了日軍後勤極大的支持,並且招募土匪,對俄軍的後勤進行破壞。

當時俄國內部革命頻發,沙皇有著先穩定歐洲的考慮,

這場戰爭對於日本來說是舉國戰爭,對於俄國來說是局部戰爭,日本的傷亡要比俄國大的多,日本找俄國賠款,俄國說:一個盧布沒有,要錢就再來。俄國撤出東北,日本把東北歸還中國。同時獲得在東北駐軍,佔旅順大連。

至於蘇聯出兵東北,這個就沒有什麼懸念了。

二戰前蘇聯已經是工業國了,隱性的超級大國,自己可以生產陸海空的所有裝備,1945年鋼產量1億噸,發電量2800億度,石油1.7億噸,兵力670萬(可以打敗希特勒的軍隊,這時蘇軍的戰鬥力已經超過德軍了),飛機1萬架,各種火炮10萬個,坦克1萬兩(除了德國世界上最牛的T34)

剛打敗希特勒士氣戰鬥力達到頂峰,大批經驗豐富的老兵和指揮官。

日本關東軍有70多萬,精銳的甲種師團,基本在太平洋的島上被美國用大炮炸光了,剩下的都是不滿員的,很多是新補充的新兵,這時的關東軍沒有什麼戰鬥力,日本國內,除了幾個很古老的城市,95%的城市被美國夷為平地,別說鋼產量,石油產量了,武器彈藥了,連日本兵最基本的食物都不能保證。大勢已去,關東軍心裡也明白自己的處境。

名將華西列夫斯基:此時的遠東鐵路,已經修好,並且建立了複線,蘇聯短期內鐵路汽車並用在7月份就集合齊了157萬大軍,日本認為至少要到10月份才能準備好對日作戰,1945年8月9日,蘇軍百萬大軍,坦克開道,在4400公里的邊境線上,分三路對日軍發起攻擊,很快就完成了對關東軍的分割包圍,日本基本沒有反應過來,一個星期結束戰鬥,擊斃8.3萬俘虜59萬,蘇軍2.3萬戰死,基本上砍瓜切菜一樣,這60萬俘虜被送到西西伯利亞做苦力,大概40萬最後回到日本。


百悅軒


這個問題得分清不同時代戰場的主角是誰。首先日俄戰爭雖然後面有些殘酷的陸上要塞爭奪戰,但本次發揮最為重要的角色—日本海軍,因為剛開戰時日本就用偷襲將俄軍太平洋艦隊,使得太平洋艦隊幾乎癱瘓,而後又將輪船坐沉在狹窄的航道內以堵塞航道,俄軍主力戰艦就被困在旅順港內。而為了打擊龜縮在港內俄軍軍艦就派陸軍從陸上攻下港內周圍的炮臺,用來轟擊港內的軍艦。在制海權被日本完全控制的情況下,日本的運兵船能夠安全的抵達陸上,為陸上贏得勝利打下基礎。


而從地球另一端趕過來救場的遠東艦隊也被東鄉平八郎率領的海軍聯合艦隊擊敗在對馬海峽。所以這次戰爭的主角是海軍。也是因為海軍的勝利才奠定了日本進入軍事強國的俱樂部。

而到了39諾門坎戰役的主角就變成了陸軍,當時不是貶低日本,就當時的武器裝備就是一戰時期的配置,也就欺負一下當時還是農業國的中國,放在西方任何一支軍隊的武器都比它好,而蘇聯經過工業化後其軍工實力大漲。後來連打德國都還有勁。更何況資源,人才更為稀少的日本。可能是在日俄戰爭時在海軍的幫助下撐起腰的陸軍以為自己真的很厲害。呵呵,其結果大家也知道。



在二戰前日本被稱為大國、強國是因為海軍實力很強,噸位僅次於英美兩國,戰力僅次於美國。所以陸軍那幫扛著槍的農民,目光短淺,有賊心沒賊的實力。到處惹禍,日本就是敗在陸軍這群馬鹿手上,不過日本不倒,中國就翻不了身。有時在想還得感謝陸軍這幫馬鹿,是他們讓中華民族的名族意識開始覺醒,才有後來勝利和自1840年以來的自主和統一。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日俄戰爭時日本能贏,靠的是英國支持,為日本提供技術保障,日本的大炮,步槍各種參數都領先俄國,再加上日本武士道精神,才打敗俄軍。

二戰卻不同,英美為了限制日本軍國主義擴張,危脅英美在亞州利益,對日本實行技術管制,日本只能自力更生,因國情,技術,財力只能先保海軍,不升級換代陸軍,所以日本陸軍還主要用一戰武器,一戰戰術。

蘇聯卻不同,斯大林舉全國之力發展重工業,再加上德國為了復仇,秘密在蘇聯實驗新武器,新技術,新戰術,給了蘇聯先進機床,先進技術,先進戰術,讓蘇聯重工業有了質的飛躍,蘇聯戰術有了飛躍發展,朱可失就曾在蘇德合作中擔任過指揮官。

所以第一次諾門坎戰役日本佔優,第二次諾門坎戰役是朱可夫擔任指揮官,朱可失將與德所學閃電戰術運用到諾門坎,對日軍實行兩鉗包圍戰術,集中坦克突破日軍薄落防線,岀其不意打日軍後勤,斷日軍後路,全殲日軍。

德國駐日觀察員一看便知勝負,給希特勒報告,日軍還停留在一戰,不要與日結盟。


光芒萬丈34957


勝敗的原因很多,如俄準備不充分而日本準備充分,俄運輸線遠而日運輸近,等等。但是,考察日俄作戰全過程,不得不說,俄國失敗,主要在於指揮失誤,而日本之能取勝,主要在於指揮得當。

俄日兵力,裝備,大體上旗鼓相當,有時俄還稍佔優勢。但俄一直採取防守反擊之戰略,所以處處被動。而日本自始至終,一直採取主動進攻之戰略,處處主動,處處得勢,所以最終擊敗了整體實力佔優勢的俄羅斯。其中最著各的,爭奪最激烈的,是旅順爭奪戰。在此戰役中,俄傷亡4萬,日傷亡6萬,最後,俄以3萬餘人投降。俄日戰爭證明,主將的素質,對於戰爭的勝負,是很重要的。

政治因素對於戰爭勝負也有很大關係。俄國做為一個老牌封建帝國,已處於沒落時期。而日本,做為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卻正處於上升時期。所以日戰勝俄,也有新戰勝舊的因素。

二戰中,蘇軍佔勝日軍則簡單多了。一,在人員和裝備上,蘇軍佔絕對優勢。二,蘇軍方戰勝德軍,乃乘勝之師,而日本已是強弩之末,驚弓之鳥。三,日本關東軍精銳已大部調走,剩下的盡是新兵。四,當時日本失敗大局已定,軍隊士氣低落。所以,俄軍輕鬆戰勝了日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