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專家花800從農民那買了一明代捲軸,最後經過斷定是國寶

1983年,專家花800從農民那買了一明代卷軸,最後經過斷定是國寶

文 | 韋爵爺

1983年,專家花800從農民那買了一明代卷軸,最後經過斷定是國寶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的方法來選拔人才的制度,由於它採用的是分科取士、一舉高中的方法而得名。科舉制度可謂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大改革,它改善了之前任人唯親的用人制度,徹底瓦解了世族壟斷的關係,使得部分中下層階級的人有機會施展才智和抱負。

在中國的科舉考試歷史上,一共產生了600多位狀元,那麼應該產生過600多張狀元試卷,可是現存的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張清朝的狀元卷,而且收藏在臺北的故宮博物館,而大陸卻一張都沒有。

1983年,專家花800從農民那買了一明代卷軸,最後經過斷定是國寶

而在上世紀80年代(1983年),青州曾意外發現了一份狀元卷,可是從沒見過狀元卷的青州文物工作者都難以辨別其真假,於是只好把這份狀元卷送到了北京,而京城的專家居然只用了簡單三招就辨別出了真假。事情的經過到底是怎樣的?專家到底用了是哪三招呢?下面就讓小編給您揭秘吧。

當時,青州市有一位姓魏的文物所長,經人介紹後,他來到一個小莊找到一戶姓趙的老人家中,打算購買他家祖傳下來的一副字畫。據說這幅字畫的內容沒人認識,只是他們家一直流傳下來的,如今他生了重病,長期看病導致生活困難,所以才想賣畫。可是臨到交易的那一刻他卻不想賣了,這可急壞了魏所長,趕忙跟他套近乎,每天往他家跑,又是買藥又是買飯的,最終感動了這位老人。於是他花了800元錢買下了這幅傳說中的明代卷軸。

1983年,專家花800從農民那買了一明代卷軸,最後經過斷定是國寶

得到卷軸後的魏所長十分興奮,回去後立即組織本市專家對這幅卷軸進行鑑定,有些略通明史的專家們說這幅卷軸上面寫得可能是一些治國之策的文章;有的專家認出了這幅畫中的禮部大印,認為這可能是禮部的一份文稿;最後一位比較有經驗的老專家,眼尖的看出了這幅卷軸開頭的紙上,寫著硃批第一甲第一名字樣,但是硃批在古代只有皇帝才可以用,所以說這可能是一份狀元卷。

其他文物工作者聽到狀元卷這幾個字,全都驚呆了,要知道除了臺北博物館那幾幅少的可憐的狀元卷,大陸還從沒有出現過,以至於現在連個對比的真跡都沒有,那要如何來鑑定這幅狀元卷的真偽呢?後來大家提議帶著畫去北京,故宮的專家也許有好的辦法來鑑定。於是魏所長把卷軸裝進一個木盒裡很好的將其保存,但是又裝進了一個普通的手提袋,原來他怕在火車上被小偷偷走,果然心思縝密。

1983年,專家花800從農民那買了一明代卷軸,最後經過斷定是國寶

魏所長到達北京後,把卷軸交給故宮的專家們來辨其真偽,誰知,專家們看完這幅畫卷都不出聲,因為的確沒有真品供參考,大家都不敢隨便斷定是不是真的。但它們可以確定的是這幅畫卷的裝訂方式和卷軸上絲綢的質地,的的確確是明朝的東西。

最後故宮文物所的所長覺得既然無法原樣對比參照,那就換一個思路,找出卷抽中的部分印記與歷史真跡分散對比,如果完全吻合,那肯定就是真的。這裡可以對比的一共有3個地方:第一個是這個趙秉忠書寫文章的筆跡可以從史書的奏摺中找到真跡進行對比;第二個是明神宗的手書,也可以在明朝檔案中找到;第三個禮部大印,也可以來對比。這樣進行一一對比後,就不難確定這到底是不是真的狀元捲了。

1983年,專家花800從農民那買了一明代卷軸,最後經過斷定是國寶

專家們都覺得這是個好辦法,於是各自分工去明朝檔案裡查資料去了。一個小時後,專家們找來了明朝奏摺上原禮部大印和萬曆皇帝手書硃批,還有趙秉忠書寫的奏摺。經過非常仔細的查驗比對,這三個地方居然完全吻合,那麼這幅絹綢的真假已經呼之欲出了,因為再高明的造假者都不可能全都模仿的一模一樣。

終於可以斷定,這份狀元卷絕對是真品,真是皇天不負有心人,魏所長的辛勞終於有了回報。對考古工作者而言最好的禮物就是發掘文物的真相,文物界從此又多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1983年,專家花800從農民那買了一明代卷軸,最後經過斷定是國寶

有時候,做事情不能因循守舊、過於死板,而應該開動腦筋,多轉幾個彎,嘗試下其他的路也許就能到達勝利的彼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