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股肱之臣,在羅貫中筆下,卻成了一個默默無名的老實人

三國演義中有1192位人物出場,關羽忠義,趙雲勇猛,劉備仁義,縱觀而去,羅貫中似乎將蜀漢人物的光環無限放大,而對於有些原本能力不俗的人物,卻都是一筆帶過。

東吳股肱之臣,在羅貫中筆下,卻成了一個默默無名的老實人

本文來說一個人,羅貫中筆下的一出“冤案”。

魯肅,字子敬,臨淮郡東城縣人,出生士族,幼年喪夫,由其祖母撫養成人,為人慷慨大志,胸有抱負。雖然演義之中給了他足夠的戲份,卻還是將他貶低了,耳根子軟,缺乏主見,時常被諸葛亮玩弄於股掌之間。

東吳股肱之臣,在羅貫中筆下,卻成了一個默默無名的老實人

實際上,魯肅是一個十分有戰略目光的人,從他積極地促進孫劉聯盟便能看出。

糧草不足,周瑜去魯肅家求糧,魯肅二話不說,立即分了一大半儲糧出去。也許你會說魯子敬原本便是慷慨之人,事實上,他看得很清楚,周瑜是個有才能的人,後來,周瑜果然不負所望,將他引出仕途。富家翁自然瀟灑,但魯肅想要的,怕是青史上留名。

東吳股肱之臣,在羅貫中筆下,卻成了一個默默無名的老實人

魯肅初見孫權時,孫權識人,請他共坐在一張床上吃飯,便是在此,魯肅見解獨到地替孫權分析了天下大勢,並擬定了戰略,“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勢”,史稱“榻上策”。相比於諸葛亮的“隆中對”,應當也是毫不遜色的。要知道,那時候魯肅還只是個小官,但對於戰略的把握以及目光,堪稱大謀。

赤壁之戰,曹操率大軍來犯,東吳人心惶惶。孫權拿捏不定,是降是戰?魯肅與都督周瑜力排眾議,主戰!英雄所見總是略同的,君不見荊州,降了曹操後,劉琮客死異鄉。果然,最後依著天險與妙計,曹操大軍渡江,死傷過半,狼狽而回。

東吳股肱之臣,在羅貫中筆下,卻成了一個默默無名的老實人

魯肅讓人最為熟悉的,應當是“借荊州”了。劉備屯兵公安,不利於發展,便向孫權兩次請求用半個江夏換孫權手上荊州的半個南郡。這買賣可不划算,南郡是戰略要地,孫權可是吃大虧的。魯肅卻勸說孫權借出去,他看得很明白,讓劉備頂替東吳在荊州方面面對曹軍鋒芒,孫劉結盟,才能抑制曹操的南侵。雖然後面雙方為了荊州交還問題,鬧得很僵,但彼時計謀已經成功,三國鼎立的局面也已經形成。

東吳股肱之臣,在羅貫中筆下,卻成了一個默默無名的老實人

諸葛亮與魯肅,頗有些惺惺相惜的味道,對於大謀者而言,即便你不說我不講,有些東西,卻是心有靈犀一點通。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曾說過,三國中,魯肅和諸葛亮是“守大計而終身不易”的人。魯肅借荊州劉備,被孫權斥責也在所不惜;諸葛亮苦諫劉備不要伐吳,嘆息法正去世太早。

東吳股肱之臣,在羅貫中筆下,卻成了一個默默無名的老實人

《吳書》: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又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魯肅,這個演義中的老好人,實則上是一個幹練果敢,戰略目光堪比諸葛亮的大謀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