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股肱之臣,在罗贯中笔下,却成了一个默默无名的老实人

三国演义中有1192位人物出场,关羽忠义,赵云勇猛,刘备仁义,纵观而去,罗贯中似乎将蜀汉人物的光环无限放大,而对于有些原本能力不俗的人物,却都是一笔带过。

东吴股肱之臣,在罗贯中笔下,却成了一个默默无名的老实人

本文来说一个人,罗贯中笔下的一出“冤案”。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人,出生士族,幼年丧夫,由其祖母抚养成人,为人慷慨大志,胸有抱负。虽然演义之中给了他足够的戏份,却还是将他贬低了,耳根子软,缺乏主见,时常被诸葛亮玩弄于股掌之间。

东吴股肱之臣,在罗贯中笔下,却成了一个默默无名的老实人

实际上,鲁肃是一个十分有战略目光的人,从他积极地促进孙刘联盟便能看出。

粮草不足,周瑜去鲁肃家求粮,鲁肃二话不说,立即分了一大半储粮出去。也许你会说鲁子敬原本便是慷慨之人,事实上,他看得很清楚,周瑜是个有才能的人,后来,周瑜果然不负所望,将他引出仕途。富家翁自然潇洒,但鲁肃想要的,怕是青史上留名。

东吴股肱之臣,在罗贯中笔下,却成了一个默默无名的老实人

鲁肃初见孙权时,孙权识人,请他共坐在一张床上吃饭,便是在此,鲁肃见解独到地替孙权分析了天下大势,并拟定了战略,“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势”,史称“榻上策”。相比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应当也是毫不逊色的。要知道,那时候鲁肃还只是个小官,但对于战略的把握以及目光,堪称大谋。

赤壁之战,曹操率大军来犯,东吴人心惶惶。孙权拿捏不定,是降是战?鲁肃与都督周瑜力排众议,主战!英雄所见总是略同的,君不见荆州,降了曹操后,刘琮客死异乡。果然,最后依着天险与妙计,曹操大军渡江,死伤过半,狼狈而回。

东吴股肱之臣,在罗贯中笔下,却成了一个默默无名的老实人

鲁肃让人最为熟悉的,应当是“借荆州”了。刘备屯兵公安,不利于发展,便向孙权两次请求用半个江夏换孙权手上荆州的半个南郡。这买卖可不划算,南郡是战略要地,孙权可是吃大亏的。鲁肃却劝说孙权借出去,他看得很明白,让刘备顶替东吴在荆州方面面对曹军锋芒,孙刘结盟,才能抑制曹操的南侵。虽然后面双方为了荆州交还问题,闹得很僵,但彼时计谋已经成功,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已经形成。

东吴股肱之臣,在罗贯中笔下,却成了一个默默无名的老实人

诸葛亮与鲁肃,颇有些惺惺相惜的味道,对于大谋者而言,即便你不说我不讲,有些东西,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三国中,鲁肃和诸葛亮是“守大计而终身不易”的人。鲁肃借荆州刘备,被孙权斥责也在所不惜;诸葛亮苦谏刘备不要伐吴,叹息法正去世太早。

东吴股肱之臣,在罗贯中笔下,却成了一个默默无名的老实人

《吴书》: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鲁肃,这个演义中的老好人,实则上是一个干练果敢,战略目光堪比诸葛亮的大谋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