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搗亂」?不妨支持Ta看看

孩子“搗亂”?不妨支持Ta看看

愛玩好動,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心可以說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他們似乎一刻也閒不下來的樣子:

你拖地,他們要過來搶拖把或是“研究”一下拖地水;你洗衣服,他們要來找找自己的小衣服在哪裡或是玩玩泡泡水;

你舀米,他們要搶過勺子來“幫忙”結果米嘩啦啦散了一地;

······

面對這些“好奇多事”寶寶,不少爸媽對此甚是無奈,一些家長特別是祖輩外祖輩更是把這視為“搗亂”,嚴厲加以制止孩子:“你看你,又不聽話了。”,或者從安全角度出發,不讓孩子亂動。殊不知,這些阻止卻抑制了孩子的成長天性,很多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需要,就這樣慢慢地被扼殺了。

其實,2歲之後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迅速發展,寶寶會通過各種試探、嘗試和打破規則等來感受自己的存在,他們很多時候的主動“幫忙”或是“搗亂”,正是自我意識在發展的表現,他們喜歡探索,身邊的一切事物對他們而言都充滿了神秘的未知感,好奇心促使他們想去發現、體驗。這時候,很多在爸媽眼中看似危險的東西,恰恰是他們相中的好玩的“玩具”、“有趣”的事物。

所以爸媽需要了解如何正確地應對孩子的“搗亂”行為。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故事,一起感受一下允許孩子“多事”和“搗亂”會帶來什麼。

陽陽2歲多了,每天可“忙”了,除了睡著了,其他時候一刻也閒不下來!

有一天,他看到媽媽去廚房準備午餐,屁顛屁顛地跟了進去。媽媽舀米,他也裝模作樣地拿個小碗,結果大半碗米灑了一地;媽媽開始剝毛豆,他也拿起一個豆莢,扣了半天總算剝出來一粒豆子,看到媽媽已經剝了小半碗了,他拿起裝著豆子的小碗往地上一口,剛剝好的毛豆骨碌碌滾了滿地,還有的直接滾到客廳去了。

外公看到撿起豆子,大聲教訓他說:“臭寶寶,看你,又在搗亂了!快出來,媽媽要做飯給我們吃的。”陽陽死活不肯離開,外公拉他也不出去,嘴裡還喊著:“我不、我不,不出去!”

媽媽讓外公不要拉陽陽出去,隨他玩。外公無奈,丟下一句“看你把兒子慣的!”,就從廚房出去了。

媽媽安撫好陽陽,問他要不要幫媽媽一起做飯。然後手把手地教他怎麼剝毛豆,剝好之後殼放在哪,豆子放在哪;剝完之後,媽媽帶著陽陽一起在水池裡將豆子洗乾淨,用菜盤子子盛好。然後媽媽又教他用小碗舀米,舀好之後輕輕地倒在大碗中,然後洗米,再倒進電飯煲···

做了一會,陽陽高興地說:“媽媽,我會做飯啦!”

媽媽鼓掌表揚他說:“對啊,陽寶寶學會做飯了,等會煮出來的米飯一定香噴噴的,毛豆也會很好吃的!你真棒,去告訴外公好不好?”

陽陽滿足地跑出廚房去客廳找外公玩去了。

在炒菜過程中陽陽進進出出了幾次的,他每次都問媽媽飯煮熟了沒有。媽媽告訴他沒有,還讓他看了看電飯煲上正在閃爍的工作提示燈。

後來,飯菜都好了,陽陽很開心,吃的很香,還一改往日自己吃一半後要哄著或喂他才能吃完的情況,全程自己把飯菜吃光光了!

其實在生活中很多爸媽都會如同故事中陽陽的外公一樣, 習慣性以成人的準則和思維來要求孩子,在孩子出現“搗亂”行為時嚴厲制止。殊不知,孩子有“搗亂”的需要,他們在“搗亂”中在探索、在體驗、在學習、在思考,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智力和能力就在不斷的嘗試和操作中慢慢提升了起來。

所以,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不妨“放手一搏”,允許孩子去“搗亂”,甚至不妨鼓勵孩子“多事”些,並陪孩子一起玩一玩。或許這樣,孩子的自立心會培養地更好,在他們今後的成長過程中,也能更自主地學會自我思考、解決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