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永定培才中學:讓學校教育更有愛

教育教学|永定培才中学:让学校教育更有爱

讓學校教育更有愛

8月底,當記者走進位於永定區培豐鎮的培才中學時,雖然還未開學,可是校園中卻有不少老師的身影。培才中學黨支部書記、副校長陳煒開對於我們一臉的疑惑,笑笑說,他們都是來準備這幾天去自己對接的學生家家訪的老師們,這是我們學校的傳統。

陳煒開說的這種傳統在我們後來的採訪中,經常被觸摸到和感動著:這裡的老師對學生充滿愛意,對工作充滿激情。

教育教学|永定培才中学:让学校教育更有爱

—對—師生結對伴成長

“325分,我被高陂中學錄取了!”培才中學初三畢業生吳家亮8月27日百感交集對記者說,“之前基礎差,上課沒辦法集中精神聽課,成績屢屢上不去,現在能考進這所高中,離不開老師們課內課外的關懷……”

同樣畢業於培才中學的王可欣有著與吳家亮類似的經歷,“她的體育成績特別好,但是文化成績達不到體育特長生上高中的標準,瞭解了她的情況以後,我們對其實行‘一對一’幫扶,去年以文化分330多分的成績考上了永定一中的體育特長生。”班主任黃秀明老師告訴記者。

吳家亮、王可欣成績的提升,源自培才中學從2008年9月啟動的教育幫扶新方式——“一對一師生結對子”。陳煒開說,為了精準幫扶,學校經過詳細核對,在每個班級確認10餘名成績較差的學生,由班主任牽頭,每個科任老師結對幫扶2B3名學生,讓這些學生與幫扶老師,建立起家人般的親密關係。為此,實行“每週一談心,每月一家訪,每考一分析,逢節都問候”工作制度,完善“學校、學生、家庭三方連橋”機制。同時,做到“三個優先”:學習上優先輔導。班級要從學習方面對特殊情況學生逐一進行分類、分組,落實到每一位任課教師。由任課教師具體分析學生的學業情況,制定學習幫扶計劃,明確幫扶時間、內容和階段性效果。生活上優先照顧。教師對特殊情況學生要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使學生開心,家長放心。活動上優先安排。高度重視並認真組織特殊情況學生參加集體活動,或根據其特點單獨開展一些活動,既使其愉悅身心,又培養獨立生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周期計劃,如七年級的應有三年規劃。“我們學校還實行學生與學生結對子的方式,利用優秀生幫助學困生,在學習上起著督促的作用。”

因此,很多成績邊緣學子從結對子中收穫了以往缺少的關愛與關注。行動實施以來,“學困生”的比例大幅降低,很多學生變成勵志生、優秀生,初中生考入永定一中的例子不斷湧現。

教育教学|永定培才中学:让学校教育更有爱

延續好教育傳統火種

“對於學校和教師隊伍的管理,培才中學的治校理念從制度管人向文化管人轉變。”陳煒開說。

制度站臺固然需要,但文化入心真正造就了“培才人”的認同感。“如何把好的教育方法、理念、經驗延續給下一任的老師們,讓更多的學生受益,這是我們學校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對於每個新入職的老師,學校都會要求提前到學校報到,這是培才中學的一個傳統。“提前到校不是學習教學技能,而是聽老教師講傳統、講故事。還有先禮後兵講規矩。”陳煒開告訴記者,培才有傳幫帶的傳統,學校會給每一位新入職的教師配備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師結成對子,上第一堂課,改第一次作業,去第一次家訪,都是結對老師手把手地傳授和帶著走訪。

有心的習慣養成和有意的傳統薰陶,使得培才中學的老師不用揚鞭自奮蹄,對學校總是充滿熱愛,對工作總是甘於奉獻,對學生總是投以熱情。在培才中學有個傳統,不管考試多少分,都必須保證考後100分,老師們會不厭其煩地為學生們講解錯題,確保每個學生把考試題目讀懂、學懂,這樣的傳統如今已經持續了十來年。

據介紹,從2008年至今,培才中學已連續10年保持上一級達標學校的學生人數名列永定區農村中學第一。“如果說我們是老師的話,我覺得我們更像是親人,給予學生關心和關愛,不僅在學習上還在生活中。”陳煒開微笑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