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斤爲什麼是十六兩?筷子爲什麼定在七寸八分,都一樣長?

古代度量衡,一斤等於16兩,有好幾種說法來源。

古代一斤為什麼是十六兩?筷子為什麼定在七寸八分,都一樣長?

最主流的說法是來自於秦始皇時代,始皇統一六國後,書同文、車同轍,度量衡的標準也亟待統一,這項任務落在了丞相李斯的肩膀上。

究竟該定多少兩為一斤呢?李斯拿著大領導嬴政的批示,有些作難,嬴政批示的四個字是“天下公平”,李斯數了數這四個字的筆畫,得,有了!就用16兩作為一斤吧!

古代一斤為什麼是十六兩?筷子為什麼定在七寸八分,都一樣長?

幸虧小篆跟現代漢語簡寫都是十六筆劃,否則我還真不知道該怎麼編下去......

古代的木秤,三大組成部分是秤桿、秤盤、秤砣,利用槓桿原理,實現公平交易的夢想。

秤桿子上第一顆星是定盤星,劉羅鍋曾經充當過的就是這顆星,老百姓希望每個官員都是清官,能發揮好公平公正的裁判權,秤砣掛在此處,秤盤上沒有東西時,秤桿是平衡的,這就說明這桿秤符合了最基本的使用條件。

古代秤桿上還有十六顆星,據說最早魯班爺發明這玩意兒的時候採用的是十三顆星,分別是北斗七星,代表生;南斗六星,代表死,也就是說,最早的秤桿是十三兩一斤的。到了李斯這裡,既然秤尾後面多湊了三兩,這三顆星也得有個說法,分別是福祿壽三星,其中,少一兩,少了福運;少二兩,少了祿命;少三兩,那就是缺了大德了,您得減壽,使用者基本上相當於發了個毒誓。民間就是靠著這些樸素的道理教化著世人,讓他們不能做黑心商販,缺斤短兩,違背良心。

古代一斤為什麼是十六兩?筷子為什麼定在七寸八分,都一樣長?

十六秤星,一般採用黃色或白色,黑色代表黑心,絕對不能用。秤星其實是用金屬絲插進秤桿,然後切割打磨後才形成的,白色的秤星一般是銀(鋁)質,黃色的秤星多采用銅製。古代製作秤的釘秤匠號稱“百工之首”,據說做一杆秤要經過上百道工序,一名釘秤匠每天最多也就是製作三四桿秤。

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再次統一度量衡,改為十兩一斤,老百姓初始還不適應,待到慢慢適應了“半斤不等於八兩”,木秤的時代卻即將遠去,換成電子秤啦。

筷子的發明更早,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連“被迫”發明了幾乎所有木質工具器具的魯班爺也不敢搶奪筷子的發明權,民間有大禹、姜子牙、妲己等發明者的傳說,沒辦法,誰讓他們是名人呢!

筷子之所以定在7寸6分,要我說,首先是使用者最方便,畢竟它是用來夾菜,而不是用來夾煤球做微雕的,所以7寸6分適合中國人的平均手掌大小,能實現支點、施力點、受力點的完美平衡,不信你儘可以試試,看是不是減一分則手指戳進盤裡,增一分則累個賊死。

古代一斤為什麼是十六兩?筷子為什麼定在七寸八分,都一樣長?

當然,這個長度必須要有一個完美的文化詮釋,那就是這7寸6分代表的是人的七情六慾,筷分雙股,一股為陽,一股為陰,用的時候公的不動,母的不停,陰陽相濟,即為養生。兩股都不動,那就成了燒火棍,兩股都動,呃......你一定是位轉筆愛好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