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IP|文化資源IP的發現和如何落地?

文化資源如何形成 IP ?需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品,最終形成落地的產業,產生實際經濟效益,並反哺文化的傳承、弘揚與發展。

關於文化,華夏五千年最不缺的就是文化,古代的、現代的,未來的還在不斷創新和形成;發達地區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大眾的、地域性的、專業領域的等等。

所謂“文化”,本身就是來源於生活並且服務於生活,首先,文化是從生活中昇華出來的,算是已經教化過一次的,這就是人們常常對文化的探究喜歡追根溯源;其次,文化能源遠流長的生命力是再生活中再現,這個再現按照現代話說就要轉化為產品或產業,應該是人文內涵與精神的二次活化。

為此,在旅遊文化產品創意和開發角度,有文化“三化”,即文化的物態化、活態化和業態化,這就需要文化從書本中走出來,從歷史中走出來,從傳說中走出來。

文化 IP|文化資源IP的發現和如何落地?

一是文化物態化,乃觀光旅遊所需,可理解為景觀化和形象化;

二是文化活態化,乃休閒旅遊所需,可理解為遊客對文化的交互化、情境化和沉浸化感受;

三是文化業態化,乃度假旅遊所需,可理解為文化的產品化、產業化和品牌化。

發展背景

在當代中國文化生活中,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一直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由於文化貿易的迅猛發展以及國際化品牌的普及,小到文具玩具,大到社區建築,象徵中國本土文化的符號、 IP 在當代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仍然相對弱勢,中國當代中產階級和青年人追逐的“時尚”,還常常以全球化潮流中的歐美日韓強勢文化企業為指向。

所以,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之間的層次關係,還需要有志於引領這一行業的企業認真學習。

文化 IP|文化資源IP的發現和如何落地?

把處於野生、沉睡和散漫狀態的、天然礦產式的文化資源,轉化成具有較強傳播力、可以進入主流文化消費平臺的文化 IP 和產品,培育出有品牌、有實力、可持續的文化企業,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人的文化需求一般包括四個層面,即:文化身份、文化價值、文化知識和文化生活

把握了這些需求,就可以更加透徹地分析,孵化培育一個文化 IP ,需要什麼要素,需要滿足什麼條件和經歷怎樣的過程。

1

第一層面:文化身份

這一層面也是常常被人忽視的一面,它主要體現在代表個體生命身份象徵的文化符號上。

從中國來說,大量文化資源都與文化身份標記有關。例如與國家身份有關的國旗、國歌、文化遺產、英雄人物、代表作品乃至顏色象徵。與人們祖籍、姓氏、家族相關的宗祠、儀式、傳說、故居、口頭文學與口述史。與個人相關的性別、年齡、教育、職業、愛好乃至偶像與作品認同等。

它從意識層面決定著“我是誰”,可以說是文化“剛需”,體現在每個人每天生活的重要場合、細節、物品上。

文化 IP|文化資源IP的發現和如何落地?

對於每個人來說,文化身份中有些部分可能會隨著人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但有些部分是固化不變的,這其中就蘊藏著大量可以轉化為文化 IP 的象徵、符號、傳統文物和當代衍生品。

值得指出的是,屬於文化身份象徵的文化資源,在變成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的文化 IP 之前,還需要策劃者通過深入調研,瞭解、尊重其核心知識產權所有者和符號的在地化含義。許多文化符號的“產權”屬於大眾,是“集體產權”。

如果傳統文化和符號總是被人看成“老人的遊戲”或“土氣的象徵”,找不到青年人的認同與改良傳播,就無法獲得有活力的傳承,其“圈子”內部再驕傲、再自豪、再悲情,也將只是為傳承數千年的“文化自豪符號”劃一個句號。

而只有堅定對文化內核健康品質和內容的信心,才會不懼創新、不怕傳承乃至不怕改編與混搭跨界,把具有文化身份意義的核心文化 IP 真正做好做強,發揚光大。

2

第二層面 :文化價值

這一層面包括文化判斷、文化心理、文化情感和文化審美。也是人的文化身份在不同文化元素面前做取捨、融合、對話、平衡的表現,直接影響到人們對某一文化資源和文化 IP 的認知和評價。

文化價值,包括很多帶有情感性質的內容,從語言學意義上說,有點像附加在名詞上的“形容詞”,會持續受到語境的影響,並針對不同讀者呈現不同的意義。

任何一種文化符號、產品、資源或 IP 在真正面臨市場需求時,都需要經過這一層次的檢驗。

文化價值是讓某一個內容或概念在文化上“升值”的重要因素。

文化 IP|文化資源IP的發現和如何落地?

例如,“泰山”一詞在中國不僅是個地理名詞,也是一個文化概念,經由漫長曆史不斷疊加的評價與判斷之後,逐漸獲得了“莊嚴”、“穩重”、“神聖”等含義,甚至獲得了 “五嶽之尊” 的稱號,從而擁有了泰山 IP 在華人圈內的高端文化價值 。

如類似“泰山”這種傳統 IP 的運營者,就有責任分析和評估這一文化價值的受眾覆蓋面、認知程度、象徵意義和潛在價值,並通過高水平的策劃,超越簡單、瞬時的、在地化旅遊產品和臨時、短期使用的紀念品的層次,不斷豐富 “泰山” 新的歷史內涵與神聖價值。

3

第三層面:文化知識

人們對獲取新知的需求,是文化創造的重要動力。

現今,知識傳承主要靠兩套體系,一是現代教育制度下的學校體系;二是通過家庭、社會、企業、組織、媒體等途徑實現的社會傳播體系。

在更廣範圍內的第二個體系內,各個年齡層次的普羅大眾乃至知識精英,獲取文化知識的途徑,仍然主要來自家庭、熟人、社交平臺、電視、網絡、報紙、個人閱讀和藝術欣賞等媒介。

文化 IP|文化資源IP的發現和如何落地?

日常中,大部分人所生活的 “擬態環境” ,則一般都由帶著創作者、媒體人評估篩選的文化知識、資訊信息和娛樂故事所組成。

可以說,哪些文化知識以及文化 IP ,有機會通過主流媒體和影響力人士推給大眾,就有可能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反之則幾乎容易被視為是文化的“失敗”。

中美之間在文化IP上的差異:

在美國大片中,幾乎每部電影都會刻意出現圖書館、大學講堂、家庭場景、汽車文化、科學實驗室、國旗、國家標誌性建築等“美國知識”,這類文化符號和文化知識的視覺傳播看上去是娛樂,但仍然主動承載了傳播知識、宣揚科學的功能,且對於世界觀眾都很有吸引力。

美國電影中的英雄人物,也大多是依靠“知識、智慧、勇氣和領導力”取勝,其表現手法也常常隱藏了許多有助於觀眾檢驗智商、享受答題快感的推理、論證等挑戰性環節。

這種文化 IP +科技+知識+互動召喚 的傳播方式,比起技術簡單、情節易測、人物平面的簡單說教來說,更容易影響 高知人群、青少年,乃至風靡世界。

文化 IP|文化資源IP的發現和如何落地?

從某種意義上說,媒體要的往往不只是簡單的視覺審美,還需要故事、情節、節奏、起伏等與現代觀眾對話的知識構架和系統化的體驗。

中國是世界故事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各地的神話傳說、歷史典故、真人故事可謂俯拾皆是,但大多是簡單白描,留有大量空間需要人們自己想象和補足。

無論是人物、形象、地理、時間、空間、故事的設定,其實都要檢驗作者對當代生活中觀眾所處的文化身份、價值和期待的深入瞭解,並通過對處於不同文化自覺、價值、審美、知識和生活中的角色進行有邏輯、有特色的描繪,使之形成對比、衝突、互動和融合,才能讓這個虛擬的世界更加合理可信、便於理解、引人入勝並且富有特色。

中國神話傳說中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與人物形象,但大都還缺少與當代生活中不同性格的不同人相對應的更為完整的角色演繹。

文化 IP|文化資源IP的發現和如何落地?

4

第四層面: 文化生活

最好的文化傳承,必然是生活化的傳承。

當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器物、服飾、空間、設計、收藏、禮敬、工作、學習、管理、娛樂、家庭、休閒等,各個環節 都縈繞著富有美感的文化細節時,文化產業自然也就繁榮發展了。

就像故宮文創產品,把嚴肅古遠的皇帝形象和禁宮深鎖的文物紋飾,轉化為微信表情、禮品茶具、儀式服裝等生活細節一樣,隨著國內外時尚企業不斷主動引用中國元素來吸引中國市場,中國文化符號的 “美學自信” 也正在提升、並向廣大青少年普及,傳統文化之美 也正在藉由各種容易傳播的產品走進消費者。

而在音樂、舞蹈、戲劇乃至烹飪、武術、養生、旅遊等領域,“新中式”生活的風潮也正在慢慢形成。

在這個大浪淘沙的時代,除了初期的創造創意、藝術家參與之外,更需要有原材料供應、策劃設計、加工、營銷、品牌運維乃至企業責任 等完整的產業鏈,才能熬過文創企業常見的 “黎明前的黑暗”,迎來產業化發展的光明前景。

文化 IP|文化資源IP的發現和如何落地?

為此,我們都應該主動迎接和擁抱這一個新的文創浪潮。

真正打通政策、研究、學習、創造、傳播、消費、產業、投資 “八鏈循環”的順時針通路,充分溝通中外、古今、上下游、人才、資源等內容,從文化需求出發,深入把握文化資源,創新文化知識、引領文化生活,實現文創領域自下而上的 品牌創新,引領時尚變革,從而引領新時代文化 IP 和產業繁榮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