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教育感悟」把課上好是教師最崇高的師德

「陈文教育感悟」把课上好是教师最崇高的师德

師德,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因為事關重大,所以,從國家層面的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到每一所中小學校的領導,各種場合張口閉口都是:教師要有崇高的師德!為達到此目標,一是大會講師德。每到開學季,市、縣級召開開學工作佈置會,教育局領導都會用很長篇幅、很多時間,說上師德規範十幾條乃至幾十條,併為此劃出一條又一條師德“紅線”。要求在新學期裡,廣大教師要進一步提高師德水平。二是專家析師德。為了落實上級有關師德的要求,各級學校都會邀請相關專家來學校,和老師們分析什麼是師德,有哪些方面的內容和要求,如何樹立崇高的師德。然後,學校把師德要求製作成一塊塊牌匾,掛到學校顯著位置。三是榜樣秀師德。每年,學校和教育局都會組織“師德標兵”評選活動,讓一批敬業愛崗、師德高尚的教師掛紅花、得獎勵。之後,從這些標兵中選擇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教師,組成師德演講團,在所轄區域內巡迴演講,以期用榜樣的力量來提升整個教師隊伍的師德水平。

國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對教師提出明確師德要求沒有錯,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各類學校高度重視師德工作,圍繞師德建設組織各項活動也無可非議。問題是上上下下如此重視的一項工作,可謂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事,最終效果不明顯。這就值得我們好好反思了。

樸素的哲學告訴我們: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本,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起作用。一個教師具不具有崇高的師德,首先,看教師對所從事的職業,內心深處有沒有高度的認同;其次,看教師是不是真心熱愛這個職業。沒有“內因(內心)”的認同和熱愛,只靠外因的強加,無邊無際的說教、無窮無盡的要求,教師的師德是難得“崇高”起來的。從現實情況看,不說很多領導雖然滔滔不絕,可他們提出的師德要求卻“遠在天邊”,只想讓所有教師都做聖人;不說許多專家雖然喋喋不休,可他們講的師德規範如“霧裡看花”,讓人感覺一點也不接地氣;單說那些“師德演講團”的不少“榜樣”,臉不紅、心不跳地編出一個個故事,什麼家裡老小有病都不顧、自己身體不適而強撐,一心撲在學生身上。這般虛情假意、捨生取義、專門利人的“崇高”,如何讓人信服?

其實,崇高的師德並沒有那麼複雜無序,也不是那麼高不可攀的,萬語千言、百川歸海一句話:把課上好就是教師最崇高的師德!

一、把課上好的前提是鑽研教材、寫好教案。

熟悉學科課程標準,掌握學科教材體系,研究教材各篇、章、節的內容,這是教師工作的日常。在這些環節中,鑽研教材、寫好教案是重中之重。無數名家的經驗證明,這是把課上好的前提。被兩代總理(周恩來、溫家寶)看重的“國寶教師”霍懋徵老師,在總結幾十年的教學經驗時強調:要想向課堂四十分鐘要質量,教師必須認真備課,不同的教學要求、不同的教學對象就必須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備課要進入角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要用自己的語言、豐富的感情去感染學生,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信息時代的今天,我們提倡研究型備課。以《荷塘月色》為例:如果一位教師,他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翻閱現成的有關作者和時代背景的參考資料,他並不以此為滿足,同時閱讀作者的其他散文,以把握作者的創作思想和散文風格。不僅如此,他還閱讀《中國現代文學史》,從文學史和《朱自清評傳》中瞭解對朱自清的評價,以把握材料中記敘的事實和評價觀點。此外,他還進一步查閱近年來語文教學專業報刊上有關朱自清及其散文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後依據閱讀過的上述材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心理,形成自己的心得體會,寫成備課筆記(教案)。這樣的備課就是研究型備課。現實情況是,我們不少教師僅僅將教參上或網絡上的有關材料“下載”到自己的備課本上,然後在課堂上將現成的知識搬運給學生,用這樣的教案去跟學生講課,他的課不可能有寬度和厚度。因此,要創造性地組織教學資源,

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引導學生打通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間的界限,將生活和書本知識融合起來,讓教師和學生在每一次的學習中都有新的收穫。

二、把課上好的基礎是走進學生、研究學生。

北京師範大學林崇德教授賦予“學生”以這樣的定義:“學生活的知識,學生存的技能,學生命的意義。”

研究學生要有新的學生觀。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職業就是研究人。他的教育思想建立在三種基本學生觀上:(1)學生是生活中人,教師“是和生活中最複雜、最珍貴的無價之寶,也就是人在打交道”的人,“兒童對你來說不是班級記事薄上的一行字和一個號碼,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2)學生是發展中人,“兒童經常在變化,永遠是新的,今天與昨天不一樣”;(3)學生是一個個個性獨特的人,每一個學生就是“一個有個性,一個獨特的人的世界”。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缺點和錯誤,作為教師不能熟視無睹,更不能姑息遷就,而應該巧妙而正確地走進學生心靈,為學生指出並要求他改正。

研究學生教師要有坦誠、磊落的胸懷。一般說來,在學生做了錯事之後不歧視、不侮辱他們,很多教師都做得到。但能在學生面前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和失誤,歡迎和鼓勵學生超過自己,就不那麼容易了。陶行知先生說:“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教師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他的威望會不期而遇。

研究學生教師要有切實、公正的行動。一個優秀的教師,在課堂上總是善於運用誇獎的方法來激勵他的學生成長。這種“誇獎”,是教師頷首於學生的一隅之見,是教師讚許於學生的一得之識,一技之長。它可以是一個肯定的手勢,一篇作文的褒獎,一次作業的展示……這種“誇獎”,可以強化學生的自信、自愛、自尊、自強的信念,可以塑造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完善學生的自我形象。走進學生、掌握學情,應成為教師的一種美德,一種使命。

三、把課上好的關鍵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身教重於言教”,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箴言。學校裡、課堂上,教師對讀書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才具備了教育的資格和力量。

教師要通過學習重新構建自己的知識與能力體系。教師的讀書學習可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讀與學科專業有關的書,包括課標,教材,專業雜誌和本學科前輩的著作。二是讀有關教育理論的書,從孔夫子到陶行知,從蘇格拉底到中國當代的教育名家的著作,都要了解其理論精要。三是讀提升自己人文科技素養的書,哲學、美學、歷史、文藝等都要有所涉獵。教師讀書越多,對教育本質的認識就越深刻。理想的教師應該過一種讀寫為伴的生活,成為學生生命中重要的貴人。

教師要通過學習及時矯正自己的教育教學座標。教師要經常反思,及時為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定好位。就當下教育的現實環境下,

教師要從“講師”轉變為“導師”,從“教者”轉變為“學者”。要幫助學生確定適合於他自己的學習目標,並與學生一起尋找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要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要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創設一個輕鬆的、寬容的教育教學氛圍為學生服務,與學生一起分享真實的情感體驗和成功喜悅。

總而言之,課堂是師生的一個生命場,學習是師生生命的成長方式。教師必須把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作為教學的出發點,落實“以學定教、先學後教、能學不教”的原則,不搞滿堂灌、不打題海戰,把課堂上的時間、空間和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習發生在“學生”身上,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成長、去收穫,讓學生的這種入骨、入心、入腦的學習“帶得走”,在將來的人生路上“用得上”。一句話,就是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真正成為了立德樹人的主陣地,教師不輕慢課堂、不應付學生,就是崇高師德的具體而生動的體現。(2018.9.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