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好好說話,不吵架嗎?

從事多年婚姻家庭研究的專家認為,溝通是夫妻關係和諧幸福的基石。夫妻間的很多問題源於無效溝通,也會止於有效溝通。因此哪怕夫妻間在溝通方面有一點點的變化,都會引起夫妻互動的良性發展。但是,現實生活中受溝通不暢困擾的很多夫妻,因為隱私等諸多原因,並不願意到諮詢師那裡得到幫助。那麼,這本由諾曼·懷特所著的《親愛的,我們可以不吵架》就成為了每對夫妻,尤其是年輕夫妻必讀的婚姻生活指導叢書了。

這本書分別從溝通規則、學習愛人的語言、會傾聽的原則、表現情緒、思維風暴等幾個方面來闡述夫妻關係出現問題的所在,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溝通卻是夫妻們先要學會的技能。

其實,只要遵循一些簡單的溝通規則,就能改變夫妻之間的不良狀況。

明確什麼時候說什麼話,並直接表達

這一原則意味著,無論什麼時候,你都不能假定對方瞭解你的思維、感受和需要,因此,溝通必須清晰而直接。不管說什麼事情,也不管是對誰說,哪怕是你的愛人,你都應該認為他們對你要講的東西一無所知,這樣你才會清清楚楚地給對方講明白。沒有任何人學習過“讀心術”,我們也都沒有透視眼。我常常聽見有人這麼說:“我們都結婚二十年了,為什麼還要我跟她說這些?”“他應該知道這會給我帶來多大的傷害!”或者:“都這麼明顯了,為什麼他還要說出口?”這些情況對誰來說很明顯?

顯然對他們的愛人來說,並不是這樣的。直接溝通就是你不做任何假設,也不是隻給對方暗示,同時,你也不會拐彎抹角地通過別人來表達你的意見。這些都只會導致信息失真。

問題會怎樣被曲解?其實很容易。如果你向別人詢問一個問題,並且只想知道某一種答案,那你就得調整提問的方法。我們常常會碰到這種問題:“我穿這條裙子是不是特別顯胖?”或:“我看起來並不老,是嗎?”這樣的問題可能是你並不想聽到或回答的,但是假如你向別人提出了這種問題,就一定要能承受得住別人的任何回答,尤其是對方誠實的回答。如果你不想聽到某個答案,那就不要問這個問題!

如果你對某件事感到憤怒,千萬不要說你對此覺得累了。如果你不想參加某個社交聚會,也請直接一點拒絕,而不要說:“嗯,不好說,我可能會去待一會兒……”這種委婉的拒絕常常讓我們產生錯覺:可能是我們的需要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或者我們是在保護自己,但是長遠來看,這種不坦誠只會讓我們和其他人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對別人提供的信息感到迷惑不解時,我總是很直接地詢問對方:“你想說什麼?能不能說清楚一點,這樣能保證我真正地理解你的意思。”這樣就對對方提出了澄清的責任。有時候面對一些人,我不得不這樣強調兩三遍才能搞清楚對方的真實意圖。對於聽眾來說,他的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創造舒適的溝通氛圍來幫助說話者更好地分享自己的經驗。

當你跟別人說話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為什麼我要說這些?我到底想說些什麼?我想讓對方知道什麼?

說話時機的重要性

有古諺語云:“恰當的時間說恰當的話,才恰當。”在大多數情況下,當我們有切身感受的時候,最好立刻和他人分享,否則經過一段時間後,這種感受就會被歪曲。因此,在和愛人溝通的過程中,你應該讓他理解你當時的感受和需要。舉個例子來說,在一次談話過程中,可能你覺得很重要的事情但對方並不關注,如果你當時不提出來的話,對方可能已完全忘記他說過的這件事情。過後你再提起時,他甚至可能奇怪為什麼你會關注這件事,而你最終也會感到疑惑不解,為什麼他完全忘記了自己講過的東西。

除了防止別人的理解出現偏差,我們還要及時地降低自己在接收信息過程中的偏差。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我們在接收信息時所犯的錯誤,但是有時候我們確確實實是歪曲了信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我們的思維和情緒常常會影響或擾亂視聽!由於我們心中已有複雜的經驗世界,在接受信息的時候,我們會主觀地對信息進行過濾。

事實的確如此,我們曾經體驗的情緒、當下或以前的思維都會影響我們看到和聽到的信息。為了避免這種影響,我時常會在和別人交流時問自己:我是怎樣看待喬伊斯的?我的這種認識合理嗎?此刻,我的感受如何?通過這些問題,我有機會更好地澄清喬伊斯的觀點。或許我應該再問他一些問題,或是重新讓他分享他的經歷。同時,我也學會了更慢一點作出回應,這樣我就有足夠的時間來理解喬伊斯的真正想法。

夫妻之間有兩個最關鍵的溝通時間,不知道你是否清楚?其實,它們也只是短短的兩個四分鐘而已。第一個四分鐘就是每天你們最初見面的四分鐘,第二個四分鐘則是每天下班後你們再次見面的前四分鐘。這八分鐘基本上能為你們白天和晚上的心情確定基調。在這八分鐘裡,你們可以分享對彼此的愛意、興趣和讚美。當然,這八分鐘也可能充滿憤怒、控制、挑剔或攻擊。這兩個時間決定著全天的基調。

一起來看看你們的溝通模式吧。你們是不是在日復一日地重複同樣的事情?現在,請你回想一下過去一週的情況,每天早晨你們是如何進行交流的?是不是和下面這些情況相似:你是沉默的抗拒者?“在喝完第三杯咖啡前,我是不會說話的。”你是發號施令者?“OK,還有十分鐘就必須吃飯了,我想吃炒雞蛋、烤鹹肉,還要半個柚子。快點,快點,快起床,你先洗澡,只有八分鐘,然後我再刮鬍子……”

你是規劃專家?“喬,每天早晨我都跟你說,如果你七點起床而不是七點半,你就可以花五分鐘舒舒服服地刮鬍子,七分鐘洗個熱水澡,六分鐘擦鞋,八分鐘穿衣服,四分鐘梳頭髮,然後到廚房來時,我正好就已經將煎好的雞蛋放到了餐桌上。為什麼你不聽呢?每天我都提醒你了!”

明確你想要表達的內容並表達出來

在和他人交流的時候,你是想分享自己的感受、需要、想法還是觀察到的情況?或者四個方面你都想跟對方分享?有時候我們把自己的感受、需要、想法和觀察到的情況混在一起,這樣就導致交流不再清晰有條理。

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時,你可能會告訴對方你的結論、你的觀察,你的判斷、意圖或意見。那麼,你怎麼來陳述這些呢?以你的方式,你覺得對方能理解嗎?還想再聽嗎?或者對你的分享感興趣嗎?你是否能證明自己的分享確確實實就是想法而不是情緒?

當你和他人分享自己觀察到的事物時,可以學習科學家、警官甚至是冰箱修理工的表達方式,在這種類型的表達中沒有推測,也沒有結論,你分享的就是事實!例如,“我在長灘生活31年了”,就是嚴格意義上的事實。再看另一句話:“如果計劃不變,我想在那兒再住十年就會離開。”這句話其實就不再是事實,而是基於我尚未跟你分享的信息而提出的一個想法。和別人分享想法和結論相對來說是容易的,分享情緒就顯得難很多。為什麼呢?因為情緒往往會有殺傷力,別人很可能不想聽到我們的憤怒、悲痛、抑鬱、遺憾或者揚揚得意。很多人可能不太能理解別人的情緒,所以從他們的角度來看,我們在分享情緒時就像是說外語一樣。事實上,現實生活中的有些人常常情緒受阻,他們意識不到自己的情緒,甚至連表達情緒的詞彙都欠缺。但是,如果你想和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分享情緒就是必需的。的確,表達情緒會有一定的危險性,但是它也會給你帶來潛在的好處。實際上,表達情緒也是相當簡單的事情。

你可以通過下面四個方法描述自己的情緒:

1 . 識別並命名情緒。“ 我感到憤怒。” “ 我覺得難過。”“我對你的感覺很好。”

2.使用笑容和隱喻。由於沒有足夠的詞彙來描述我們的情緒,所以有時會使用笑容和隱喻來描述情緒。“我覺得就像是涼風颳過一樣。”“我感覺很難受,整個晚上就像是被一群大象碾過一樣。”

3.說出情緒反應發生的時間或當時由情緒而引發的行為。“就在那時,我想抱緊你。”“那晚我非常沮喪,感覺像是將盤子裡的食物傾倒在你身上一樣。”

4.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今天我感覺太陽都在朝我微笑。”“昨天,我感覺烏雲籠罩著我。”

不論你是想和別人分享需要、情緒,還是想法或觀察到的事物,別人都可能會疑惑你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因此,一定要讓他們知道你的意圖,這樣溝通才會帶來你想要的結果。

完整的信息表達包括四個方面:所見、所想、所感、所需。親密關係的形成和發展有賴於完整的信息表達。除非你跟別人分享所有的經歷,否則你最親密的朋友、你的愛人、你的家人都不可能真正的理解你。這就意味著你既不能遺漏某些信息,也不能掩蓋自己的情緒,還不能壓抑自己的需要。因此,在溝通時,你應該對看到的情況給出精確的反饋,清楚地表明你的偏好和結論,分享該事物帶給你的感受,倘若你有所需要或者看到了一些改變的可能性,也應該直接提出要求或建議。

如果常常遺漏信息,這種情況稱之為信息不完整。信息不完整會導致混亂和誤解,他人會覺察到缺少某些信息,但是並不知道缺少了什麼。因此,當他們聽到你在信息不完整情況下根據情緒或期望所作的判斷時,就自動關閉了信息接收通道,拒絕聽你表達憤怒,因為你並沒有講清楚遭受的挫折或傷害,他們也對你提出的要求感到不舒服,因為你沒有告訴他們提出要求的原因。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情況下你都一股腦兒說出了自己的所見、所想、所感、所需,而此時溝通仍然會比較順暢。你也並不一定要和所有的人都分享全部的信息。很多時候,當我們和朋友聊天時,一些談話可能僅僅只是分享信息而已,但是如果我們遺漏了重要信息的話,那我們的溝通還是會出現信息不完整的情況。

能好好說話,不吵架嗎?

(暢銷升級版)(親密關係溝通聖經 幫助數億家庭重拾幸福

出版單位:天地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8月

定價:39.8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