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要「火」的分時租車市場

“EVCARD租車挺方便的,上次我下飛機太晚沒趕上地鐵,就租了一輛榮威車,開了半個鐘頭就到家了,交車時一看才花了17塊錢,要是打車,50塊錢都下不來。”正在鄭州市豫中和大酒店租車的李先生告訴市場信息報記者。像這樣以EVCARD為代表的分時租車公司還有很多……

眼看要“火”的分時租車市場

我國的分時租車市場自2011年誕生以來,交易規模在不斷地擴大,尤其在2015~2017年間,其增長率更是保持了連續三年超過三位數的驚人記錄。2017年,我國分時租車市場的交易規模已達到17.29億元;預計到2020年,我國的分時租車市場規模將達117.9億元。分時租車市場要“火”了,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分時租車市場要“火”的根源

要分析一個市場,就得從市場的需求和供給入手,分時租車市場也不例外。下面我們就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來看我國的分時租車市場。

從需求方來看。首先,分時租車能填補大眾出行方式的空白。由於共享單車解決的是0~3公里的公共交通接駁需求,滴滴+出租車解決的是0~10公里的短途直達出行需求,神州租車解決的是100公里以上中長距離的用車需求,而10~100公里的出行服務市場面臨真空,分時租車剛好可以填補這一空白。並且,我國10~100公里的用車需求佔用車總需求量的45%,所以分時租車大有可為。其次,分時租車可以緩解用車受限的情況。近幾年,我國部分一二線城市出現了限行、限號和上牌難等情況,分時租車的出現對於緩解上述情況有著不可缺少的作用。此外,在一次隨機採訪中,有86%的受訪者表示:雖然到目前為止沒有使用過分期租車服務,但如果有機會可以嘗試一下。可見廣大消費者有接受分期租車服務的意願。

從供給方來看。首先,政策推動了以新能源車為主力的分時租車的快速落地。2014年以來,北京市和上海市都分別發佈了各自的支持分時租車行業落地的政策。2017年8月,交通部與住建部又聯合發佈了《關於促進小微型客車租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在國家政策層面上明確鼓勵共享汽車新業態的發展。其次,技術進步助力分時租車行業的發展。我國的新能源車產量近幾年呈爆發式增長,2017年總產量已達到80萬輛;車輛的續航里程也由2014年的160公里增長到2018年的300公里;配套的充電樁數也有了大幅增加。新能源車行業的快速發展為分時租車行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分時租車用戶的肖像描述

據統計,分時租車的用戶中80%為男性,並且以喜歡接受新鮮事物的青年男性為主,其地域主要分佈在一二線城市,這是因為新能源車及其基礎設施在一二線城市的佈局更加完善。

在用戶使用頻率方面,超過40%的分時租車用戶的使用頻率在每週一次以上;與女性用戶相比,男性用戶的使用頻率更高,超過四分之一的男性用戶每週要使用兩次及兩次以上。

在用戶使用時長方面,超過70%的分時租車訂單的使用時長在30分鐘以上,其中超過一小時的訂單佔近三成;與年長的用戶相比,年輕用戶使用分時租車的時間更長,1~2小時及2小時以上的訂單佔比都高於平均水平。

在用戶出行距離方面,分時租車訂單的覆蓋面較廣,其中10~30公里的訂單佔一半左右,超過30公里以上的中長程出行訂單佔近四分之一;此外,不同線級城市的用戶出行也呈現出不同特點,低線級城市用戶更加偏愛10公里以下的短途和50公里以上的長途用車,而一線和新一線城市用戶則主要集中在10~50公里的中長途用車上。

在用戶自有車方面,約六成的分時租車用戶擁有自己的私家車;大眾是目前分時租車用戶擁有的最常見的汽車品牌,此外,他們還偏愛別克、福特和雪佛蘭等品牌;分時租車用戶擁有的TOP20車型大多為傳統燃油車,分時租車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低碳環保的新體驗。

分時租車用戶的使用反饋

在記者的隨機採訪中,一位家在北京的孫女士告訴記者:“打(出租)車最麻煩了,為了找空車得在路邊站好久;要是有分時租車就很方便了,一般按分鐘記費,便宜、體面又不用等。”

“以前沒開過寶馬,今天我租了輛寶馬i3,開出去辦事順便拉風。”一位大學畢業後剛工作不久的劉先生微笑著告訴記者。

總之,分時租車便宜、快捷、體面,又能滿足用戶對高級車試駕的需求。願眼看要“火”的分時租車市場能夠越來越“火”,給廣大用戶帶來更多的質優價廉的愉快體驗!

(本文統計數據主要來自《2018分時租車人群大數據報告》,本報告所指的地域範圍僅包括上海、成都、蘇州、廣州、南京、重慶、合肥和嘉興等八個城市,線上消費數據選取自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分時租車用戶出行訂單數據選取自2018年1月至2018年3月。)

指南針:又是一個共享經濟,又是一個眼看要“火”。當年一度很“火”的共享單車行業經歷了一個由“藍海”到“紅海”,再到“血海”,最後到“屍海”的痛苦輪迴。目前,我國的分時租車行業內企業已經有20多家,正處於“紅海”階段,在這一階段裡只有少數質優的企業才能獲利。這時分時租車行業的投資者應借鑑共享單車行業發展的教訓,透過要“火”的表象看到其即將進入“血海”的激烈競爭的實質,未雨綢繆。最後,祝願每位投資者都能“把準行業脈搏去投資,跟好市場節奏多獲利”!

(市場信息報 記者 馮秀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