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在歷史洪流中,有很多著名的釘子戶。他們在政權快要覆滅的時候,要麼救亡圖存,作為一名救世宰相。要麼以死殉國,做一名絕代忠臣。李鴻章也是一位歷史釘子戶,而且還身兼大清裝修工。但他堅守一輩子,裝修了一輩子,卻沒有獲得美譽。


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作為晚晴重臣,慈禧太后讚譽的“再造玄黃之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李鴻章這個名字我們並不陌生。


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左宗棠 曾國藩 李鴻章 林則徐 書法 四屏

他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美國總統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李鴻章與俾斯麥合影


然而譭譽參半,生不逢時,其一生在清政府的“委託下”簽訂過《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30餘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許多人恨日本鬼子,恨清廷政府,更恨籤屬條約的李鴻章。

出身富貴 資質聰慧

仕途一帆風順


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李鴻章出生於合肥,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後來也官至總督;四個弟弟後來也都非富即貴。李鴻章少年聰慧,先後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攻讀經史,打下紮實的學問功底。


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李鴻章、李翰章家族合影


後遵父命,北上入京,在時任刑部郎中的父親引領下,遍訪京官,得到器重和賞識。同時,由於科場順利,使他得以有廣泛的交遊和開闊的眼界。也為他後來成為晚晴重臣埋下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李鴻章在1870年繼曾國藩出任直隸總督後,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籌辦洋務,成為同治、光緒兩朝的地方重臣。手握兵權,統領一方,有人甚至稱其“坐鎮北洋,遙執朝政”。 

擁有科學經濟頭腦

思想先進 令人驚歎


還在與太平軍作戰的時候,李鴻章就顯露出他與大清國所有官員的不同之處:對外國的科學技術和國內的經濟活動有極大的興趣。創辦近代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財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觀念的更新。


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民國三年李鴻章像大清銀行兌換券改作中國銀行兌換券直隸壹圓紙幣一枚


李鴻章曾寫有一份描繪蒸汽動力運轉的奏摺,無異於100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

鏇木、打眼、絞鏍旋、鑄彈諸機器,皆綰於汽爐,中盛水而下熾炭,水沸氣滿,開竅由銅喉達入氣筒,筒中絡一鐵柱,隨氣升降俯仰,拔動鐵輪,輪綰皮帶,系繞軸心,彼此連綴,輪轉則帶旋,帶旋則機動,僅資人力以發縱,不靠人力之運動。


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1907年李鴻章漫畫像美術明信片一件

在幾乎沒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機的大清國裡,頭上是頂戴花翎、腦後依然拖著辮子的李鴻章,能夠如此細緻地觀察蒸汽機的運轉原理,這著實令人驚歎。

朝廷沒落

成“誤國者”李鴻章



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1900年6月,八國聯軍入侵,大清國宣佈與各國進入戰爭狀態。慈禧的一紙任命是:“著李鴻章為全權大臣。”


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1900年10月11日,李鴻章到達北京。由於心理壓力巨大,李鴻章病倒了,他在拜會英、德公使後回賢良寺的路上受了風寒,一病不起。故作拖延以“漫天要價”的聯軍沉不住氣了,他們唯恐朝廷再也沒人來收拾這個爛攤子,一個耗盡“中國財力兵力”的“議和大綱”終於出籠。


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慶親王在“議和大綱”上簽字。國人聲討肆起:“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受封簽約

辛酸悲苦 吐血成疾


1901年9月7日,李鴻章代表大清國與11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份文件上,李鴻章將“李鴻章”三個字籤成了“肅”字的模樣,這三個字擠在一起,即虛弱無力,又辛酸悲苦。


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很明顯,李鴻章在此時想的是以自己在朝廷受封的身份“肅毅伯”來落下這個恥辱的款。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大口大口地吐血。醫生診斷為:胃血管破裂。

無奈簽約曾力爭無果

發誓“終身不履日地


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光緒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鴻章受命,作為全權大臣赴日本議和。儘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鴻章割地賠款的全權,但他仍期望“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與日方代表反覆辯論。

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據說他在簽字前的最後關頭,曾經老淚縱橫地對使團的美國顧問科士達說:“萬一談判不成,只有遷都陝西,和日本長期作戰,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國,中國可以抵抗到無盡期。日本最後必敗求和。”


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也正是因為馬關簽約的強烈刺激,李鴻章發誓“終身不履日地”。兩年後他出使歐美各國回來,途經日本橫濱,再也不願登岸,當時需要換乘輪船,要用小船擺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麼也不肯上,最後沒有辦法,只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了一塊木板,75歲高齡老人,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決然地蹣跚著步子,慢慢騰騰地挪過去。

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在他去世的第二年,晚清文學家、李鴻章的幕僚吳汝綸東遊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李公當年談判時坐的凳子竟都要比日本人矮半截,不覺悲從中來,陪同的日本友人要他留下墨寶。他大書“傷心之地”。

病榻上上奏朝廷

油盡燈枯 抱憾離世



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上年事變之來尤為倉促,創深痛巨,薄海驚心。今議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


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醇親王天津巡閱海防(中)與正紅旗漢軍都統善慶(左)和北洋大臣李鴻章(右)合影


難以想象就要離世的李鴻章在寫下“必多一次吃虧”這幾個字時會是什麼心情。他畢生致力的“外修和好,內圖富強”的願望此時說出來實在是一種前途渺茫下的傷心無奈。

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1901年11月7日,這位大清重臣已處在油盡燈枯之際,他“久經患難,今當垂暮,復遭此變,憂鬱成疾,已乖常度”。站在他床頭逼迫他簽字的俄國公使走了之後,身邊的人大哭:“還有話要對中堂說,不能就這麼走了!”

李鴻章的眼睛又睜開了,身邊的人對他說:“俄國人說了,中堂走了以後,絕不與中國為難!還有,兩宮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鴻章兩目炯炯不瞑,張著口似乎想說什麼。身邊的人再說:“未了之事,我輩可了,請公放心!”李鴻章“目乃瞑”,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了人世,享年78歲。


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慈禧太后 御賜李鴻章像 立軸 絹本


消息傳來,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李鴻章一生背了個賣國賊的罵名。生前背黑鍋,死後被拖屍,大躍進時期李鴻章的墳被刨,李鴻章穿著黃馬褂的遺體本是保存完好,結果被群眾掛在拖拉機後面遊街,直到屍骨散盡。

甲午海戰發感慨

一輩子都在做裱糊匠


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美國鈔票公司印製大清銀行兌換券李鴻章像雕刻版試模印樣


李鴻章在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後發表了一通感慨:

“我做了一輩子的事情,訓練軍隊也好,訓練海軍也好,都像是做紙糊的老虎,何曾真正放開過手腳做事?也不過是在勉勉強強做一些外表的塗抹裝飾的工作而已,都是做表面的事。不撕破了,還可以暫時應付。就像一間破屋子,讓裱糊匠勉強補補貼貼,(表面上)竟然成了一間乾淨整潔的屋子。即使明明知道是用紙糊的,但是也不能斷定裡面究竟是什麼材料。即使有小的風風雨雨,打破了幾個小洞,隨即就修補上了,也可以(勉強)支撐應付。如果一定要用手(把它)撕破時,又沒有事先準備用什麼材料、用什麼方式改造,當然就無法收拾(殘局)。然而,一個裱糊匠又有什麼能力負責呢?”


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會留下千古罵名,連小學生都明白的道理,一個大人物又何以不知其利害得失?!難道獨立的一個人可以定奪一個國家的命運?這些似乎很難理解。當人的思想漸漸成熟的時候,逐步開始接觸清末這段令人不瞻回首的歷史後,歷史也逐步的清晰起來。

他是人民的“賣國賊”,還是大清的“裱糊匠”?


梁啟超說得好:“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當人們再談起晚清權臣李鴻章,或許還是會有人想到“賣國賊”、“千古罪人”這樣的評價。但是,當我們平心靜氣、理性來思考李鴻章所處時代大廈將傾的尷尬境地的時候,我們發現,李鴻章無法也不能承擔晚清對外交往失敗的悲劇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