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被稱“賣國賊”,給中國帶來極大損失,最終被民眾辱罵而死

清朝末年政治腐敗,文化落後,統治者洋洋得意的大國威嚴早已不復存在,英國人用大炮輕易轟開了緊閉的國門, 統治者這才意識到,自己所見的繁華不過是一場空,血肉之軀終究幹不過洋槍洋炮,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喪失了大片主權,也拉開了近代化的開端。

《南京條約》意義重大,撕下了滿清統治者的遮羞布,開啟了近代殖民化的屈辱歷程,但凡在條約上簽字的人,都成了遺臭萬年的禍害,是後世無數人口誅筆伐的對象,伊里布就是這樣一個人。

愛新覺羅·伊里布,皇室宗親,也是簽訂條約的中方代表人之一,仔細瞭解他的生平身世可以發現,此人以清廉聞名,《清史稿》中評價其:“伊里布有忍辱負重之心,無安危定傾之略,乃與耆英結束和議,損威喪權,貽害莫挽。”,可見還是給了他一個相對公正的評價。

此人被稱“賣國賊”,給中國帶來極大損失,最終被民眾辱罵而死

1772年伊里布出生,嘉靖年間入朝為官,曾授命前往雲南處理邊疆事務,上任雲南通判以後,伊里布著力搞好與當地土司之間的關係,後來又與當地總督聯手平定當地叛亂,因功調任山東巡撫。

道光年間,英軍侵襲沿海邊境,浙江巡撫因為失職被革職查辦,同年伊里布被朝廷任命為欽差大臣,前往浙江處理政事,伊里布十分清楚英軍的強大,到任之後,不斷散佈悲觀言論,認為清朝無法與之對抗,想要打敗他們十分困難。

此人被稱“賣國賊”,給中國帶來極大損失,最終被民眾辱罵而死

不過朝廷的命令又不能不聽,因此伊里布空談建造船隻,謊報給上級拖延時間,根本沒有作為,久而久之,當地百姓知道伊里布沒有反抗的心思,自發拿起武器維護自己的利益,先後懲處了眾多漢奸。

沒過多久,英軍艦艇逼近天津,向清政府提出割地賠款、允許鴉片合法化的無理要求,為此朝廷任命直隸總督前去談判,就在此時伊里布急忙上奏朝廷,認為既然英國人開出了條件,就應該先去談判,不然在浙江貿然出擊,勢必會激怒英國人,帶來可怕的後果,認為只有安撫英國人才能“有征無戰,永靖海疆”。

此人被稱“賣國賊”,給中國帶來極大損失,最終被民眾辱罵而死

後來英軍強行在浙江登陸,當地軍民奮起反擊抓獲了英軍3名軍官,伊里布聽聞之後,急忙下令厚待他們,企圖博取英軍好感,天津會談以後,道光皇帝指示伊里布,若是清軍僅僅是路過,不必向他們進攻,反之一定要採取應對措施,伊里布信誓旦旦的保證英國人只是路過,馬上就會返回廣東。

伊里布多次上奏表示浙江一定不能發生爭鬥,認為駕馭外敵最重要的就是表現出誠意,如果能感化他們,自然會讓他們自行退去,此外還請求道光皇帝釋放俘虜,作為與英國進行談判的籌碼。

後來英國人從天津返回由定海,要求清政府立即釋放俘虜,但是對撤兵問題隻字不提,伊里布迫於壓力,多次向朝廷提出“權益”之策,釋放俘虜,林則徐同樣給朝廷上奏了一份密信,認為可以把士兵裝扮為鄉民,約定好時間起事,一舉殲滅侵犯的英國人。

此人被稱“賣國賊”,給中國帶來極大損失,最終被民眾辱罵而死

朝廷指派伊里布仔細探明是否可行,伊里布認為一旦士兵減少,英軍可能更加放肆,反之士兵增多的話,也會引來英軍懷疑,因此這種方案絕不可行,此後伊里布派遣家丁裝作朝廷命官前去和談,帶去了許多禮物,並且告知對方林則徐已經被革職查辦,在沒有獲得朝廷允許的情況下,擅自與英軍簽訂議和協議,承認英軍部分合法權利。

此後英軍更為放肆,集結數千人進攻廣東,當地官員要求趁機收復失地,伊里布斷然拒絕,向朝廷保證英國人一定會信守諾言,並且不知恥辱的說道,英國人已經撤去了部分兵力,清軍也應該酌情減少兵員。

私自下令將福建、安徽等地客兵全部調回,在局勢危機的沿海裁撤士兵5000餘人,引起當地百姓極大憤慨,甚至爆發大規模遊行示威,要求駐軍繼續抵抗不得撤回,伊里布不顧人民反對,堅決實行不抵抗政策,與琦善同流合汙,鼓吹失敗論調。

此人被稱“賣國賊”,給中國帶來極大損失,最終被民眾辱罵而死

兩人告知道光皇帝只要給他們找一塊新地方,英軍就會退還之前佔據的定海,這次引起道光憤怒,下旨讓伊里布一定不能示弱,殲滅當地英軍,裁撤士兵繼續留在沿海駐防,伊里布畏畏縮縮,始終拒絕進攻,繼續矇騙道光皇帝,認為:“制夷之策,在嚴守不在力戰。”,幾日之後皇帝再次下旨,一定要一鼓作氣消滅英軍,如果繼續不作為就治伊里布的罪,即使如此,伊里布還是沒有動作。

此人被稱“賣國賊”,給中國帶來極大損失,最終被民眾辱罵而死

道光21年,英軍發聲如果求議和,必須由伊里布前往,不得已伊里布重新被啟用,引起浙江軍民不滿,伊里布上任以後,加緊乞降活動,最終伊里布等人代表中方簽訂《南京條約》,隨後道光任命其為廣州將軍,妥善處理與英俊的關係。

當時廣東人民反抗情緒高漲,紛紛自行操練士兵,伊里布竭盡一切辦法進行鎮壓,聲稱有皇帝諭旨在手,遣散自發聚集的士兵,逮捕眾多知識分子,道光23年,伊里布在反侵略的高潮中驚擾病死。

此人被稱“賣國賊”,給中國帶來極大損失,最終被民眾辱罵而死

後人評價伊里布,極力對英軍妥協,也參與過鎮壓人民反侵略的鬥爭,只能說他有忍辱負重的心,卻沒有任何解決辦法,導致當地百姓深受其害。

【《清史稿·卷三百七十·列傳一百五十七》、《鴉片戰爭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