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立了那麼多規矩,還是養出了一個「熊孩子」?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學習與成長。

父母教育孩子,無非是希望孩子能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為以後的學習、工作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然而好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和孩子的規則建立密不可分,孩子之所以難以養成好習慣,很可能是你在給他建立規則的方法有問題。

為什麼你立了那麼多規矩,還是養出了一個“熊孩子”?

通常情況下,很多家長認為規矩就是對孩子的要求,對他們的一種控制與約束,就是給孩子設定一個行為邊界。有了這個邊界之後,孩子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傷害,也不會去傷害周邊的別人和環境。生活中父母經常喊:這個不能碰,那個不能吃!類似於這種制止孩子的行為就屬於規矩的最初形式之一。

父母為孩子立規矩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往往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給孩子立了那麼多的規矩,結果卻養出了別人眼裡認為的“熊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一邊給孩子立規矩,一邊又親手打破規矩,而正是由於我們的言行不一,孩子才難以管束。

一、言傳不身教

很多父母喜歡言傳,不喜歡身教,一方面是因為言傳很輕鬆,另一方面是他們從心底認為「我是家長,我說的話你就該聽,即使我做不到,你也得做到」。這樣的樹權威,其實本質上是恃強凌弱、以大欺小,可能獲得孩子表面上的“順從”,卻會讓孩子在內心更鄙視你,甚至埋下仇恨和怨毒的種子。

為什麼你立了那麼多規矩,還是養出了一個“熊孩子”?

另外,父母的雙面原則行為,很容易被孩子模仿,孩子會想,為什麼媽媽都可以這樣,卻要求我不能如此?於是,孩子便養成了做事磨磨蹭蹭,言行表裡不一,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習慣。更重要的是這種壞習慣的養成是不可逆轉的,甚至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表現的更為嚴重。規矩可以立,父母說一萬遍,都不如以身作則,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二、容易心軟

有些家庭,規矩是定好了,但總是執行不下去,孩子一哭鬧就心軟,以至於被孩子牽著鼻子走,不僅大人累,孩子也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長此以往,父母無論立什麼規矩對孩子來說都沒有用,在他們眼裡,“規矩就是被用來打破的”,孩子長大後,也會無視社會規則,後果可想而知。

所以,當父母給孩子立規矩時,必須明確告知孩子,這樣做是不正確的,如果你破壞了規矩,會有什麼樣的懲罰。更重要的一點是,無論孩子用什麼樣的撒潑手段,家長都不能心軟,因為只要你這次妥協,那麼孩子在下次就會故技重施。

為什麼你立了那麼多規矩,還是養出了一個“熊孩子”?

我曾親眼目睹,一個才3歲的孩子,在商場為了得到心愛的玩具,坐在地上大哭大鬧,滿臉眼淚鼻涕,當他看到自己的母親並沒有理睬時,先是踢掉了腳上穿著的鞋子,接著又開始撕扯自己的衣服,並在地上打滾。

更為恐怖的是,後來,他甚至直接用自己的額頭去撞擊地面,咚咚咚,一次次比一次用力。終於,孩子的母親實在受不了自己內心的折磨,哭著抱起自己的孩子,我清楚的聽到孩子的母親說:“你知道你這樣做,媽媽多難過嗎?看到你這樣,媽媽好心疼,我們現在就去買玩具,你要什麼媽媽都給你買”。

為什麼你立了那麼多規矩,還是養出了一個“熊孩子”?

事情的整個過程,看得我這個局外人目瞪口呆。一個才年僅3歲的孩子,竟然會用這種自殘的方式威脅自己的母親,僅僅只是為了一件玩具,這是一件多麼恐怖的事情啊。不難想象,當這個孩子長大後,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慾,又會使出怎麼樣的手段,一個對自己都可以這麼殘忍的人,對這個社會也不會多麼的友善。

三、說話不算數

教育孩子最忌諱的就是言行不一,說話不算話。最近,UtalkABC小編迷上了《不可思議的媽媽》這檔親子真人秀節目,其中就發生了這麼一件事。

為什麼你立了那麼多規矩,還是養出了一個“熊孩子”?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Jackson在節目中想要玩一個玩具,媽媽就告訴他,如果他先去把一邊的紙板扶起來,就把這個玩具給他玩。當孩子聽話的把紙板扶起來時,媽媽卻違反了自己的承諾,反而把玩具給了其他的孩子。

作為一個才4歲的孩子,他只能和自己的媽媽據理力爭,並且一針見血的說出;“媽媽說話不算數”,更是給媽媽放狠話;“我不喜歡你了!”媽媽聽到這句話時驚訝極了,反應過來之後對Jackson說:“周嘉誠,你這樣傷了我的心”,而Jackson立馬反駁道:“我沒傷你的心!”,接著繼而落寞傷心。

媽媽見狀便繼續用“大孩子、男孩子要讓著妹妹”的理由來教育Jackson,而Jackson用一句話怒回媽媽:“你爽快一點給我行不行?”很快,媽媽也察覺到自己理虧,無奈之下,只好與妹妹商量之後把玩具Jackson,但是要求Jackson對妹妹笑一個。這個無理的要求遭到了拒絕,孩子直接哭喊道:“你傷了我的心,我會笑嗎?

為什麼你立了那麼多規矩,還是養出了一個“熊孩子”?

從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家長的通病:父母在孩子面前,很容易說話不算數。家長總是會孩子樹立各種規矩,但是當孩子完成時,家長為因為面子,或者是其他各種原因,就要求孩子妥協。這種行為實際上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也是在毀壞自己的威信。

儘管這些條件提出來是為了激勵孩子更好的成長,可是我們也不能忘了,如果當孩子真的做到了這些小要求時,那我們也要一定,或盡最大努力履行我們的諾言。

為什麼你立了那麼多規矩,還是養出了一個“熊孩子”?

我們不能因為他還是這個孩子,我們就可以失信與他。畢竟當孩子有了自我意識開始,我們就必須把孩子看作為獨立的一個人,我們應當給予孩子應有的尊重,更要兌現自己的承諾。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陪伴孩子最長久的老師,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有著巨大的影響,對孩子的整個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孩子還小

有時候,做父母的總是覺得“孩子還小”就處處讓著他,就算是孩子犯錯也可以不用接受懲罰。這樣的處理方法,會讓孩子覺得,做錯事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反正父母都會原諒自己。長此以往,便沒有了約束力,只會犯更多的錯誤。規矩立了,但是假如不去執行,那這規矩立了又有何用?

為什麼你立了那麼多規矩,還是養出了一個“熊孩子”?

熊孩子不是一天就養成的,當孩子大了,犯得錯誤無法去彌補的時候,不是一句“他還只是一個孩子”,就可以被世人所原諒的。改變一箇舊行為習慣,往往比塑造一個新行為難得多!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必須要分得清是非對錯,做錯事要道歉,需要改正,不能因為他還小,我們就可以不作為,也不能因為是在家裡,或者是自己的父母就可以輕易選擇被原諒。無論在哪裡,給孩子樹立的規矩,我們必須要共同遵守,沒有理由,沒有藉口,只有遵守。

為什麼你立了那麼多規矩,還是養出了一個“熊孩子”?

文章最後小編想說,愛孩子是我們的本能,給孩子立規矩,讓他未來能夠成長為獨當一面的人,是我們的責任。如果您喜歡我們教育理念,關心孩子的成長,我們很願意和您交流;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歡迎點贊分享轉發到朋友圈!

(本文部分素材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